
電視熒屏上從來不缺少談話類節目,題材大都集中關注新聞熱點和社會時政,當下青年人感興趣的話題寥寥無幾。五四期間,由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和唯眾傳媒聯合制作的中國青年思想秀《青年中國說》一經推出,其敏銳的話題和多元的表達方式,立即引起觀眾和網友的熱烈討論,為青年話題類談話節目樹立了新的范本。
“貼心又戳心” 網絡調查甄選熱點話題
《青年中國說》第一季共四期,分別圍繞與當下年輕人緊密相關的熱點話題:《大城市,誰的城?》、《父母在,不遠行?》、《看不到未來,要不要相愛?》、《30歲之前,該不該在乎錢?》進行討論。話題涵蓋了青年人的價值觀、家庭觀、愛情觀和財富觀,在青年群體中引起強烈共鳴,網友紛紛自發在社交網站、朋友圈中展開討論,四天內”青年中國說”兩次登上新浪微博熱門話題排行榜。話題的選擇并非節目組閉門造車,據節目制作團隊唯眾傳媒透露,《青年中國說》歷時近一年的策劃和籌備,通過數據調查公司及網站的在線調查問卷,從近百個話題中挑選出了這四個最受青年關注和糾結的問題。《青年中國說》為我們展現了青年談話類節目更多的可能性,關鍵的核心是要貼近年輕人的心,要戳中他們的內心。
“名人名嘴”都是“青春合伙人”
現場觀眾不是“鼓掌機器”
“不但要讓他們覺得認同和有共鳴,還要給他們表達的舞臺,現在80后、90后的觀眾最熱衷的是展現自我認知,我們做以青年為受眾對象的節目要認清這一點。”節目制作方唯眾傳媒總裁楊暉如是說。《青年中國說》節目的主持人是深受年輕人喜愛的撒貝寧,節目的主體是擁有不同背景的普通青年,同時也邀請了企業家黃怒波、冬奧會冠軍大楊揚、導演王潮歌、演員任泉、探險家李栓科、媒體評論員馬丁等青春合伙人一起參與討論。這里沒有導師,沒有評委,他們都是話題的當事人,擁有同等的權利去發表自己的觀點、質疑別人的觀點。青春合伙人的加入豐富了話題討論的維度,但并沒有占領更多的話語權,平等的交流與碰撞也是真正吸引80、 90后觀眾群體的重要原因之一。
《青年中國說》別出心裁地在開場設置了“青春引述”環節,邀請年輕人喜歡的歌手王錚亮、周子琰、筷子兄弟等通過清新的演唱方式,用歌曲引出每一期節目要討論的主題,創意新穎別致。同時,一只立式話筒將現場觀眾納入到了話題的討論氛圍中,他們投票、點贊、寫小紙條、排隊爭相爭取開放話筒的發言機會。觀眾可以自由發言講述自己的故事,發表自己的觀點。在《青年中國說》中,現場觀眾不再是擺設和看客,更不是鼓掌機器,而是現場討論不可缺少的參與群體。
“TV2.0—SNS社區”理念再升級
眾所周知,電視觀眾的老齡化和低學歷正日趨明顯,讓年輕人逃離電視的原因有兩個:互聯網的分流;沒有為他們定制相匹配的節目內容。作為資深媒體人,楊暉早在2006年就率先提出了“TV2.0”的電視新思維理念。在她看來,電視要想不被80、90后拋棄,就必須為他們創意、定制能夠吸引這一群體的節目,這群人是伴隨著互聯網長大的,有其特有的思維方式。如果為他們定制的電視產品,不具備互聯網的思維特點,是無法黏住當下的年輕人的。唯眾傳媒的多個王牌欄目都貫穿了“TV2.0—SNS社區”的概念。例如《波士堂》、《開講啦》,再到《青年中國說》。在這些節目中,主持人就像是論壇的“管理員”,嘉賓就是“版主”或者“樓主”,話題討論的方向掌控在他們的手里;現場觀眾就是“搶沙發的”、“拍磚的”、“灌水的”或者“打醬油的”,將互聯網的SNS生態嫁接到電視的節目架構和談話場中來。《青年中國說》節目播出期間,“CCTV1青年中國說”賬號在新浪微博上面創建#青年中國說#話題,組織網友對當期的話題進行線上討論、投票,實現了從互聯網到電視,再從電視到互聯網的雙向互動。短短四天時間,新浪微博#青年中國說#這一話題的討論量近400萬條,兩次登上新浪微博熱門話題排行榜,收視反響熱烈。
《青年中國說》憑借緊貼青年內心的話題、創意新穎的形態,平等開放的交流成功地樹立了青年談話類節目新的范本,也再次印證了“有話題,有共鳴的非娛節目”一直在被需要和被喜愛。據悉,大型演說版《青年中國說》也在緊張籌備中,很快熒屏上又將迎來新一輪的“青年說”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