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納電影節尚未正式開始時,微信朋友圈里已經有人在轉發“最值得關注的文藝大片”候選名單。我看了一下:戈達爾、肯·洛奇、伊戈揚、麥克·雷、達內兄弟、柯南伯格、阿薩亞斯……熟臉占了不少。不過根據劇情梗概,我感興趣的是這四個人的作品:肯·洛奇、伊戈揚、謝爾蓋·羅茲尼薩、安德烈·薩金塞夫。
肯·洛奇《吉米的舞廳》,是講將近一百年前愛爾蘭警察和牧師對抗運動者與農民的故事,老味道,一看就充滿了激情:一如既往的底層關懷,將憤怒融入史詩。伊戈揚的《人質》,像他別的作品一樣,繼續給大家展示災難襲來后的人生與人性。羅茲尼薩和薩金塞夫則分別講述今天的烏克蘭和俄羅斯,題材背靠的當代背景誘人。在最終結果出來之前,不敢妄斷他們中哪位會得獎,但每位導演參賽影片在對人心的關注上,顯然存有著某種程度的殊途同歸。
不止上面這四位,諸如戈達爾、達內兄弟、麥克·雷這些殿堂級名導,都是戛納的常客,誰“沖”出來摘走金棕櫚都很正常。甚至包括那些剛靠第一部電影嶄露頭角的新導演,如果誰最后能中頭彩,也一樣屬于水到渠成——畢竟戛納、威尼斯、柏林這三大電影節,歷來都有對新導演勉勵的習慣。需要中國影人和影迷們特別留心的,倒是目前在戛納這類電影盛會上凸顯的“中國元素”。
其實自從《紅高粱》1988年問鼎金熊獎以來,三大電影節一直對華語影片青睞有加。以至于許多科班出身的中國導演,一構思劇本就是文藝片——直接奔著得獎的追求去的,這情況一直到2000年后,得獎專業戶張藝謀轉型拍攝《英雄》,成為拉動內地商業電影的引擎后才發生改變,新導演們也開始試圖復制張藝謀的新成功路線。
談論當代中國電影,繞開張藝謀是不現實的。畢竟,在刁亦男出現以前,第六代導演們在國際影壇上時斷時續的獲獎之路,有著當年張藝謀及其第五代伙伴們打拼的影子;而等到陸川、寧浩這些帶有一定文藝氣質,又開始主攻主流市場的導演們崛起,又依稀可見他們骨子里與張藝謀們一樣的大片情結。在謝晉電影之后,中國內地的導演里,只有張藝謀和馮小剛在大眾層面成功建立了自己的電影模式。而張幾乎又是同時建立了“大獎模式”和“市場模式”的惟一一位導演。
張藝謀的“大獎模式”,在《活著》獲得戛納評委會大獎、最佳男演員獎時抵達觀眾口碑頂峰。獲獎和口碑之后,影片在國內所遭到的放映冷遇,又開啟了張藝謀為適應生存環境對“市場模式”的摸索。多少年過去了,雖然導演們美學追求各不相同,但大部分人在對“成功”的追求方面,一直走著跟張藝謀近似的道路。中國電影人在戛納的自我定位,也一再上演著從“參賽者”到“紅毯走秀者”“擺攤兒賣片者”的輪回。
本來,這三種定位在一個影人身上可以兼而有之,但由于國人的追求過于單一和直接,往往最后只能力保一個。在此過程,首先被犧牲掉的就是“參賽者”身份。不是說導演們自己拒絕參賽,而是因為大家一旦開始一根筋地追逐市場效應,那么你的影片也就自然會放棄掉“參賽者”的品質!潛意識中的質變,才是最致命的質變。這一切,甚至能從媒體的報道用語中得到印證。二十年前,媒體談戛納還是“戛納電影節”,現在已經多數在用“戛納影展”。前一個說法有狂歡的意味,后一種則已經有赤裸裸擺攤兒的味道了。只是,一切依然悄無聲息。
大家似乎也愿意悄無聲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