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視紀錄頻道將在中國紀錄片制作聯盟運營的基礎上,打造‘央視紀錄創作基地(試點)’,目的就是要對中小制作公司進行重點扶持,并與規模較大的制作公司建立更加緊密的合作關系。”央視紀錄頻道總監劉文在制作聯盟年會上致辭說。
5月8日,由中央電視臺主辦,央視紀錄頻道承辦的“2013-2014年度中國紀錄片制作聯盟年會”在北京舉行,本屆年會為期兩天,5月8日為年會合作論壇,9日為創作論壇,年會主題為“匯聚力量、創新求變、攜手發展、共贏未來”。
在年會的合作論壇上,來自國內外紀錄片業界的專家學者、紀錄片聯盟理事單位、全國優秀紀錄片社會制作機構代表、紀錄片創作骨干近200余人參會,現場氣氛活躍、熱烈而又不失嚴謹,專注、仔細的傾聽與坦承的溝通并舉,展現了中國紀錄片人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業務素養。
創新機制 密切合作
《舌尖2》領跑機制創新
央視紀錄頻道總監劉文在致辭中表示,這次聯盟的會議的主題就是“創新機制,密切合作”,即:“如何在我們央視現有的體制內,創新更多的、更新的機制,來密切我們和諸位的合作。”劉文說。
而這種創新的合作方式最明顯的就是體現在正在央視熱播的《舌尖2》上,該片以其“商業魅力”延續第一季的傳奇,再創紀錄片的“熒屏神話”,從現有播出的三集效果來看,《舌尖2》在全國所有節目中,超越了同時段的電視劇和綜藝節目,成為收視第一名。因此,也成為此次年會專家學者熱議的焦點。
劉文在致辭中說:“從今年一個新的趨勢看,在淘寶、天貓等電商,邊看紀錄片邊下單購買美食,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時尚。這是我們紀錄頻道第一次嘗試讓一部紀錄片走出傳統的電視播出,走向視頻網絡和網絡媒體,乃至走向我們的網絡電視商,在離我們更遠的網絡電商上和觀眾產生更新的互動,這也是我們一次新的嘗試。”
可見,《舌尖2》引爆的不僅是新一輪美食搜索,更是直接將電商捧上訂購第一渠道的位置,邊看電視邊下訂單成為一道獨特的商業模式,如果說《舌尖1》完成了紀錄片單個作品的市場延伸,那么《舌尖2》則開啟了紀錄片市場化運作的新嘗試。
扶持中小型社會制作機構
打造“央視紀錄創作基地”
本次年會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央視紀錄頻道與各社會制作機構攜手打造“央視紀錄創作基地(試點)”,以期與社會制作公司協力完成更多多元高質的紀錄片作品。
截止目前,全國社會制作機構參與、紀錄頻道委托制作的節目總計約300集。如今,紀錄頻道與社會制作機構的合作更加穩固和順暢,大批制作公司已逐步熟悉頻道播出節目的定位及需求,在提升節目質量、支持頻道播出運轉中顯示出越來越大的潛力。正是在此基礎上,“未來紀錄頻道對于那些與我們合作愉快、節目品質穩定的中小紀錄片公司將加大扶持力度,將其作為頻道的‘央視紀錄創作基地(試點)’”央視紀錄頻道副總監周艷在致辭中說。
頻道總監劉文也在致辭中表示,“央視紀錄創作基地(試點)”的建立,將更大范圍的拉動中國紀錄片實現規模化生產。對于試點基地,紀錄頻道會給予長期穩定的訂單,保證節目的持續性生產,同時增加節目制作經費、簡化選題申報流程,保證制作機構獲得最大利潤。
不僅如此,紀錄頻道除了對成為試點基地的社會制作機構增加投入,激發其創作熱情,還將綁定其有潛力的創作團隊,對這些“潛力股”進行專業化業務培訓,并竭力提高基地公司在紀錄片行業內的市場地位和影響力,通過調動一系列市場因素,優化資源配置,加強對“基地試點”在人才培養、市場運營、播放渠道等方面的幫助,鼓勵其多出紀錄片精品,實現社會制作機構與央視紀錄頻道的共贏發展。
各社會制作機構代表,紛紛響應這一創新合作方式的出臺,坦誠地分享了自己與紀錄頻道在合作中的優勢和不足,表現出積極的合作意愿。北京五星傳奇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胡小鹿坦言:“在合作過程中,紀錄頻道領導們的開放、務實、敬業的精神,以及尊重業務、尊重社會制作機構的態度,令人欽佩,是我們最好的合作伙伴!”
央視紀錄頻道項目運營部主任陳曉卿也在年會上發布了“央視紀錄頻道創作基地(試點)”簽約細則。他表示,經紀錄頻道與多家制作機構多次討論協商,在雙方認同和自愿的基礎上,決定從2014年5月1日起,在中國紀錄片制作聯盟內部建立央視紀錄創作基地,以加速推動中國紀錄片產業發展,扶持中小紀錄片制作機構的發展,增加生產數量,提高創作質量。
各社會制作機構代表,紛紛響應這一合作方式的出臺,在熱烈的掌聲中,央視紀錄頻道總監劉文為2014-2015年度成為央視紀錄創作基地(試點)的制作機構進行了授牌儀式。北京麥子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北京五星傳奇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等十家制作機構獲此殊榮。
紀錄片行業藍皮書發布
中國紀錄片迎來“平臺年”
在8日下午召開的中國紀錄片制作聯盟年會合作論壇上,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著名紀錄片學者和制作人張同道發布了中國紀錄片行業的藍皮書——《2014年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報告中指出,2013年是世界紀錄片平靜的一年,而在這份平靜中,中國紀錄片迎來了“平臺年”。
2013年,央視紀錄頻道首倡的中國紀錄片播出聯盟、制作聯盟成立,播出聯盟成立后紀錄頻道聯合全國90家省市級電視臺開辦《紀錄中國》欄目,構建“中國紀錄片聯合播出網”,每天播出30分鐘的紀錄片,被業界稱為“傳播范圍最廣、參與電視臺最多、節目種類最全”的紀錄片傳播平臺;與此同時,聯盟還在第12屆四川電視節上主辦了首屆中國紀錄片提案大會,這是迄今為止中國舉辦的規模最大的國際紀錄片提案活動。
中國紀錄片聯盟的這些舉措都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紀錄片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聚合了中國紀錄片全行業的資源和力量,建立了行業標準,加速了中國紀錄片市場的培育,打造出全國性的紀錄片交流合作、播出平臺。
央九佳片海外受追捧
CCTV-9進入國際市場第一梯隊
從2012至2013短短兩年時間里,央視紀錄頻道節目發行累計覆蓋海外86個國家和地區,累計發行金額突破100萬美元,尤其是《舌尖上的中國》、《春晚》、《超級工程》等優秀節目不僅帶動了中國紀錄片整體制作、發行水平的提升,提高了中國紀錄片在國際市場的商業地位,還樹立了頻道在國際上的良好品牌形象,用作品說明實力,央視紀錄頻道已經成為國際紀錄片行業中代表中國和亞洲的重要一極。
中國廣播影視節目交易中心海外營銷總監張琳在致辭中說:“兩年來,紀錄頻道出品的節目明顯提高了中國紀錄片在國際市場的商業地位。在外銷的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紀錄頻道出品節目的銷售價格都創造了中國紀錄片海外營銷的歷史紀錄。在亞洲的多個地區,節目的銷售單價和BBC、Discovery等國際著名紀錄片制作機構出品的節目相當。以紀錄頻道作品為代表的中國紀錄片在亞洲的商業定價有史以來,首次進入第一梯隊。”
紀錄頻道觀眾規模持續增長
觀眾的需要就是頻道的需求
針對紀錄頻道的眾多作品為何能在國內外取得如此驕人的銷售與收視業績這一問題,央視紀錄頻道副總監史巖對“2013紀錄頻道觀眾需求調查及播出、收視情況”做了報告。他用一系列數據,展現了頻道開播三年多以來,在總體收視、觀眾滿意度、美譽度、業界口碑和品牌影響力方方面取得的成績:2013年CCTV-9全年平均日收視率為0.48%,同比增長13%,全年累計覆蓋觀眾9.91億人,較2012年增加了2.5億人,增幅達34%,高速增長的觀眾規模,標志著紀錄頻道在全國電視觀眾市場上的影響范圍進一步擴大。
針對紀錄頻道不斷增長的觀眾群,史巖指出紀錄片創作滿足觀眾的興趣點至關重要,今后在選題上和表達手段上要不斷斟酌,盡量能夠做到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觀眾,多出類似于《舌尖上的中國》這樣被稱為“現象級”的,既有話題性,又有觀賞性的文化類紀錄片。
“委托制作”得意之作
六項大獎揭曉年度精品
在本次聯盟年會上,央視紀錄頻道還為與頻道長期合作并制作出優秀紀錄片的社會制作機構頒發了六項大獎:
發現紀實公司、科影傳媒、北京麥子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北京環山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13家制作公司在此次年會榮獲了“CCTV-9年度合作獎”;合作攝制也帶動了一批優秀紀錄片的誕生,如超維動力的《最寒冷的冬季》、麥子文化的《激戰一江山》、五洲傳播中心《野象恩愁》榮獲“年度收視獎”;上海視野的《科舉》、北京環山的《皇城邊的村落》榮獲“年度攝影獎”;武漢星宇影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一個人的環法》、發現紀實的《案藏玄機》榮獲“年度創新獎”;發現紀實的《瓷路》、北京央華影視有限公司的《電影眼看中國》榮獲“年度制作獎”;紀錄片《案藏玄機》的余樂、紀錄片《槍》的孟紀元等榮獲“年度編導獎”。
“舌尖”團隊揭秘高分絕招
奧斯卡與艾美獎大師開班授課
9日的創作論壇由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項目運營部主任、《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總導演陳曉卿主持,來自紀錄片業界精英、國內外專家學者、資深運營人員以及2013年國際、國內紀錄片節展獲獎紀錄片主創,將與參會代表分享他們的創作經驗。
《舌尖2》分集導演鄧潔就《有限的時間,準確地表達》這一主題分享了在《舌尖2》拍攝中的寶貴經驗。紀錄片是一個有著嚴格制作周期和制作規范的項目,總導演陳曉卿要求每個分集導演都要與主人公“談戀愛”,調研后,開拍前,每個星期都要“約會”,而且是同時“劈腿”七八個人,這種方式對提高拍攝效率非常有效,能做到在有限的時間里,準確地表達。“要用主人公喜歡的方式與他們交往,走進他們的內心”鄧潔說。
國內或國際的社會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是紀錄頻道一直強調的優秀紀錄片標準。怎樣才能拍攝出具有國際市場價值的佳作,解讀和傳播中國價值觀?英國電影學院獎和美國艾美獎雙料獲獎紀錄片導演及制片人菲爾·阿格蘭和兩次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短紀錄片的導演馬爾科姆·克拉克,兩位國際紀錄片大師壓軸登場,深入淺出地分享了切實有效的創作技巧,讓現場聽眾如醍醐灌頂。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能夠跟主人公共同歡笑和流淚,他們要有足夠的性格張力,讓觀眾愿意參與到跟他們共同的旅程當中。不僅僅是找普通人,而是在普通人身上找到他們的閃光點。”菲爾·阿格蘭,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強調了選擇拍攝對象的重要性。
而比選角更重要的是主題的選擇,尤其是定位在國際市場的紀錄片。“全球各地都對中國市場和環境充滿了興趣,具有中國代表性的題材,不僅僅對國內市場而且對國際市場也極具吸引力,這種反映中國現實的社會紀錄片是對中國社會、中國大眾日常生活狀態的微妙捕捉,它將會在國際市場大賣。”馬爾科姆·克拉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