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行業或市場總體趨勢時,拐點的出現至為關鍵,這意味著趨勢的大轉折;要么是蟄伏已久之后的狂飆猛進,要么是縱情狂歡之后的行將落幕。
出貨量已持續增長七個季度的中國手機行業,終于在2014年迎來了向下拐點。工信部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第一季度,手機上市新品607款,同比下滑9.5%;手機出貨量1億部,同比下降24.7%;其中智能手機出貨量8911萬部,同比下滑9.8%;國內品牌出貨6686萬部,同比下滑34.9%”。本次統計報告中惟一增長的數據項,對中國手機企業卻絕非好消息——“以蘋果三星為代表的國際廠商出貨3395萬部,同比逆勢增長9.2%。”
出現向下拐點的原因很簡單,幾乎全擺在明面上。首先是需求飽和,表征為擁有量的充分普及和手機性能的嚴重過剩;其次,從功能手機向智能手機的轉型紅利,邊際效用消失殆盡,Q1智能手機出貨占比近90%就是明證;再次,同質化嚴重,從內到外都已無法用審美疲勞來形容了;最后,價格失敏,國產中高端智能手機激烈的割喉戰繼續殺跌至千元以下;在此價位上,廠商人艱不拆、用戶累覺不愛,再也找不到普大喜奔的絲逆襲滿足感了。
拐點,是遲早要來的客觀規律。問題的關鍵是,從業者在拐點來臨之前的判斷,和拐點到來之后的抉擇。去年底,國產手機傳統巨頭“中(興)、華(為)、酷(派)、聯(想)”,以及新明星小米,都將6000萬臺年出貨量作為及格線,并上看1億指標。從單個企業來說,這個目標量級是合理的,不僅確保企業快速增長,還可以領跑國內行業、躋身全球三甲。但是,簡單加總并與今年一季度市場數據對比之后,這些指標就有些“荒謬”了。
其實,各家廠商并不糊涂,因為“在直道上咬住對手、在彎道上實現反超”是顛撲不破的戰術原理,尤其在市場由增量拉動轉向存量更新的拐點當口。但是,靠什么實現反超?靠什么在夕陽臨近時掃蕩戰場?是進一步壓榨供應鏈成本獲得的超低價格?還是開辟一個新的領域?
顯然,后者是更明智的,這也是為什么總自稱為互聯網公司的小米可以在2014年被繼續看好的原因。在其低價手機的背后,是完整的MIUI生態系統,包括但不限于最基礎的移動互聯網應用、基于米粉品牌輕松擴張的產品線、第三方開發者與應用。事實上,這一戰略源于四年前小米成立之初,也決定了今天它能夠在戰略上領先競爭對手一個身位。
另外,當新興市場領域開始進入成熟期,真正的大家伙們必然要下山收割果實。日前,在百度主導下,愛奇藝與100+聯合推出視頻手機,其實質即借助網絡視頻這一高度普適性的網絡應用,推廣百度手機云OS,在戰略根基的層面復刻小米模式,其優勢是百度巨大流量和資本加持;至于阿里巴巴和騰訊,很快也會卷土重來。至此,一個產業的顛覆周期就圓滿了。手機終于從單純的通信終端,變身為移動互聯網服務的計算終端;主導整個產業的核心力量,被互聯網公司所取代,一輪以在線服務為基礎的新增長,持續可期。
反過來,最近在廣電行業熱議的“一劇兩星”新政,圍繞短期市場反應與格局變化的議論很多。但依筆者看來,還是要從新政實施之后“是否會造成市場和產業的拐點”來觀察——如果電視劇市場的拐點將要到來,怎么判斷、如何應對、能否開辟出一個全新的生態領域并領銜新的產業增長周期呢?恐怕這是立意高遠的企業家應該認真思考的戰略要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