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隔兩年,《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以下簡稱《舌尖II》)終于確定于4月18日至6月6日每周五,在央視綜合頻道(CCTV-1)的21:00、紀錄頻道(CCTV-9)的22:00同步開播。隨后,財經頻道(CCTV-2)、軍事·農業頻道(CCTV-7)、少兒頻道(CCTV-14)等多個頻道將進行重播。紀錄頻道還將與央視官方社交電視“CCTV微視”聯手打造“三微聯動”(微博、微信、客戶端)的新媒體互動模式,多角度滿足網友關注“舌尖”的熱情 。4月18日,第一集節目《腳步》全國的收視率達到1.572%,高走開局。
2012年5月播出的《舌尖》曾牽動無數人的味蕾與鄉愁,并成為中國紀錄片行業極具標志性的文化事件。此次《舌尖II》開播,從傳統媒體向新媒體延伸,結合線上互動傳播與線下品牌活動,央視正在嘗試將單一紀錄片作品打造成一個全媒體文化品牌。央視紀錄頻道總監劉文表示,周播、交替重播、內容聯動,共同打造紀錄片主題播出季,這是央視第一次動用全臺黃金資源播出一部紀錄片,說明紀錄片已成為央視最具競爭力的原創電視產品。
《舌尖II》是國內首次采用周播模式的紀錄片,而選擇殺入烽火周五檔,與大型季播綜藝節目正面PK,足見央視對《舌尖II》的充分自信。其實《舌尖II》最初策劃、拍攝都是按照日播模式進行的,為了放大“舌尖”的傳播效應,保持觀眾的持續熱度,央視相關部門在經過一個半月的評估、衡量,以及各種傳播搭配對比之后,最終決定進行周播。
“周播不一定需要懸念設置,重要的是內在的品質,《人類星球》《冰凍星球》等國外很多優秀紀錄片都是周播的。”央視紀錄頻道項目運營部主任、《舌尖II》總導演陳曉卿表示,《舌尖II》在確定周播后,為了更加吸引觀眾,又做了一些調整,比如結構方式更加開放,敘事節奏更加緊湊,并將《腳步》移至第一集播出。“現在國內的作者紀錄片非常優秀,而媒體紀錄片與國外同行差距還很大,《舌尖》是典型的媒體紀錄片,必須充分考慮觀眾的收視愿望,所謂中國特色不是人為制造的,觀眾愛看的,就是國際化的。”
150:1的片比
延續第一季的主題,《舌尖II》依然探討中國人與食物的關系,只不過第二季所調研的深度和輻射的廣度實現了更大的拓展,150多個人物,300余種美食,一張張餐桌,見證了生命的誕生、成長、相聚、別離。劉文表示,在傳遞中國人的文化傳統、家族觀念、生活態度、故土難離,讓觀眾從中找到情感的共鳴和精神的慰藉方面,《舌尖》第一季與第二季一脈相承,在此基礎上,第二季適當延長了拍攝時間,加強了對社會文化的挖掘,希望能夠為中國紀錄片帶來更多、更大和更長遠的改變。
《舌尖II》全片共分為八集,依次是《腳步》《心傳》《時節》《家常》《秘境》《相逢》《三餐》,第八集則為拍攝花絮。“來自故土的味覺記憶是我們的基因密碼,我們最希望的是,觀眾看完《舌尖II》后有強烈的沖動,要回家給親人做一頓家常飯,離開的時候帶一樣家鄉的美食上路,認真地對待一日三餐以及每一個美好的生活細節。”分集導演鄧潔說。
《舌尖II》主創團隊包括30多名成員,分為8個攝制組,在一年多的時間內,他們走訪拍攝中國大江南北150多個地點,以及部分海外拍攝地,探訪邊遠之地的野生食材、少數民族的傳統烹飪,將食物跨越地區的交流融合納入鏡頭。拍攝過程中,攝制團隊采用了全新的拍攝設備(包括高空、水下、紅外、顯微、窺鏡等),從多個角度呈現中華美食。為了展現食物細節,攝制組成員還自主研發與制作了全自動微距拍攝設備,使拍出的畫面更加真實誘人。
在掌握大量原始素材后,《舌尖II》主創團隊希望用高剪輯率賦予該片更加動人心弦的節奏。據悉,《舌尖II》每集50分鐘的成片平均鏡頭數量是1500個,幾乎每2秒鐘切換一個鏡頭,也因此整部作品的信息量非常密集,剪輯節奏非常之快。節目組表示,《舌尖II》的片比達到了150:1,每個導演都經歷了“割肉”的過程,未播出的大量素材會在經過精剪之后,在網絡等其他渠道進行播出。
影像風格大膽創新
《舌尖II》的分集導演多為“80后”,紀錄頻道鼓勵他們在影像風格上大膽創新,各顯其能。陳曉卿表示,攝制組每一次拍攝歸來,中心組都會觀看素材,每一個分集導演的第一個故事都是剪出來的,審片通過后才能進行下一個故事的拍攝,這樣會保證整部片子有統一的外觀,同時,他們提倡分集導演有個人化的表達,每一集的樣貌有所差異,這也是第二季與第一季的顯著差別。
《心傳》分集導演陳磊從法國學習藝術電影歸來,《心傳》借鑒了電影類型片的創作手法,有些橋段會讓人聯想到公路片,有些甚至有武俠片的影子。鄧潔執導的《家常》借鑒了好萊塢家庭倫理片的做法。第五集《秘境》涉及的雞樅是一種生長在白蟻窩上的非常奇特的菌類,節目組通過與科學家深入合作,加之采用超微等攝影技術,把白蟻窩“拍得像宮殿一樣”,觀眾甚至可以看到白蟻的面部表情。
《舌尖II》在人物的情感,對社會的關注,對故事的發掘,對人物的呈現上都做了很大的努力。相比實際拍攝,尋找人物需要的時間更長,最終把哪個人物放大不是一時興起,之前會根據每個故事需要的角度、層次,有針對性地尋找這樣的人物。為了體現生活的原生態,減少對主人公的干擾,攝制組在開機之前還會做很多實驗,現場拍攝時也會盡可能多地抓拍。
《腳步》分集導演李勇表示,《腳步》中帶主人公姓名的故事有8個,其中大故事4個,中故事2個,小故事2個,除此之外,節目中還有很多美食鏈接,比如煎餅的鏈接有近10種,蜂蜜的鏈接有六七種。為此,節目組曾去過西藏、陜西、寧夏、浙江、貴州、湖北、山東、廣東、福建、新加坡、法國、香港等多地進行拍攝。“實際拍攝時很多人物、故事的精彩程度都超出我們的預想,這種鮮活的情感、生活,是文案中體現不出來的。”
李勇同時也擔任《腳步》的攝像。《腳步》第一個故事,西藏小伙子爬上40多米高的大樹采集蜂蜜,為了把這個從地面升至高空的鏡頭拍得“牛”,李勇當時采用了很多方法上樹,甚至是像蕩秋千一樣來回擺動。現在回想起當時的“單繩威亞”,李勇表示,確實是命懸一線,非常恐懼,不宜提倡。
全媒體整合傳播
《舌尖》第二季制作成本比第一季高出30%,第二季更加大了對宣傳資源的投入,央視一套在黃金時間進行預告,由電視熱播轉變為社會現象,再從現象逐步形成電視文化品牌,《舌尖II》首次實現了創新型的全媒體整合傳播模式。在4月15日《舌尖II》首映式上,中央電視臺臺長胡占凡表示,《舌尖II》不僅是內容上的延續,也是傳播的創新,它標志著中央電視臺紀錄片在品牌構建、國際傳播、文化表達、全媒體營銷等多個領域當中,實現了開拓性的探索,對中國紀錄片乃至整個中國電視界都將產生示范性的啟迪作用。
在創作上,《舌尖》始終以講述中國故事、追求國際表達為核心訴求,鏡頭下的美食傳遞著中國社會悄然發生的變化,美食背后的人物、故事則表達了中國人的價值理念和內心情感。2012年《舌尖》進入國際市場以后,當年的首輪發行額達到了35萬美元,創造了中國紀錄片海外發行最高數字,截至目前,《舌尖》已被制作成英、法、西等多種外語版,在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
在全媒體宣介的推動下,2014年《舌尖II》“未播先熱、未播先售”,不僅海外發行價格大幅超過第一季,甚至出現了一國多家機構爭購首映權的現象。在剛剛結束的法國第51屆戛納電視節上,前來洽談購買《舌尖II》的國際片商絡繹不絕。劉文表示,《舌尖》已成為刷新中國紀錄片海外銷售紀錄的標桿,這表明國際化品質和市場化路徑已經成為中國紀錄片實現有效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央視紀錄頻道也已成為國際紀錄片代表亞洲的重要一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