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立紀錄片導演蔣能杰今年早些時候在眾籌網上發起了一個名為“《村小的孩子》——關注留守兒童紀錄片巡展”眾籌項目,目標是60天籌集20000元。按照眾籌的規則,如果能在預計期限內達到或超過預期金額,眾籌就宣告成功,他最終成功拿到了83位支持者給他的共計21220元。
蔣能杰是國內最早一批參與影視眾籌的導演。2011年,國內第一家眾籌平臺——點名時間上線,蔣能杰發起的“希望在行動”是這家網站的第三個項目。目標金額是3000元,最終出乎意料籌到6000元。此后,他陸續發起了留守兒童系列紀錄片之《初三》、抗戰老兵系列紀錄片拍攝計劃等項目均成功籌到資金。
自2011年,基于互聯網的眾籌模式在中國出現以來,絕大多數眾籌項目集中在文化創意(如電影、音樂、演出、出版、藝術、設計)領域。在眾籌圈,也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眾籌,天生為藝術而生。”
最近,百度發布消息稱,百度將打造互聯網眾籌平臺,從電影眾籌項目開始發力。若百度介入,也許會帶動眾籌的整體成長。但目前已經上線的百度影視類眾籌平臺“百度得募”業績不佳。二次創業影視眾籌,百度能否打破第一次的冷清有待觀察。
“天使中的天使”
蔣能杰知道“眾籌”是在一次爭取留守兒童紀錄片拍攝基金失敗以后。基金會的人告訴蔣能杰,不要灰心,眾籌網站可以發動網友的力量來籌錢。就這樣,此后三年中,眾籌成為蔣能杰拍攝展映紀錄片最主要的資金來源。他發起的4個眾籌項目共計籌集資金近8萬。
“這么多年拍片子沒有大的基金和企業支持,因為申請很麻煩,另外需要很多時間去參與,到時還不一定能拿得到。而且有些企業贊助要求比較高,比如要求商業植入什么的,我討厭這些東西。”蔣能杰說。對他來說,眾籌能夠幫助到他的不僅僅在物質層面,還可以宣傳推廣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同時也是個精神動力。
與蔣能杰有一樣想法的還有北京天畫畫天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城,他的公司主要投資、制作文藝片。“要么找不到錢,要么是有投資人但磨合比較痛苦,這就是文藝片現在普遍遭遇的現狀。”楊城認為,眾籌可以解決以上問題。“眾籌是一種解放生產力的方式。有些電影其實很怕和大公司合作,因為你可能會失去創作自主權,影響到作品品質,而眾籌是小額投資者,這些支持者是真正對這些作品有需求的人,不會產生很多問題。楊城關注眾籌有兩三年的時間,目前,他正準備拿自己公司的項目做眾籌。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楊東認為,眾籌的意義不光體現在資本層面,更是精神和文化層面的,體現了非常屌絲的互聯網精神,“PE不給你投、天使不給你投、金融家不給你投——屌絲給你投,所以眾籌是創業者真正的天使資金。”楊城也認為,眾籌體現了互聯網平等、民主的特質。
影視眾籌的現狀
“眾籌”源于國外“Crowdfunding”一詞,即大眾籌資或群眾籌資。按照回報類型,眾籌可以分為捐贈眾籌(沒有回報,類似慈善)、獎勵眾籌(有一定物質或者精神回報)、股權眾籌(股權回報)、債權眾籌(本息回報)四種模式。
目前,國內外影視項目采取的多是獎勵式眾籌。即支持者可以獲得項目發布者提供的實物或服務,如影碟、電影票、T恤衫、首映禮、客串等資格等。
在眾籌網站上,一個項目的發起需要披露一些基本信息,比如個人簡介、你想做什么、你的項目進展、為什么需要大家的幫助、如何利用籌集到的資金、你對支持者的承諾與回報等等。披露越詳細,成功幾率越大。讀圖時代,制作一段視頻短片可以增加項目的可讀性。
影視眾籌過程中,要求項目發起方及時與支持方溝通,使其隨時了解項目進展。蔣能杰會加上支持者的微博、微信、QQ號,隨時報告自己的動態。“人家支持你并不在乎那一點點署名或者回報,看到你在做這個事情他們就覺得欣慰。”他認為這是他連續發起四次眾籌項目,每次都能成功的原因之一,因為這其中有很多人不止支持過他的一個項目。
影視眾籌不僅僅局限于微電影、紀錄片、文藝片等小眾領域。在Kickstarter上,網絡劇《游戲高校:第二季》曾籌得80萬美元、大衛·芬奇監制的動畫片《亡命暴徒》曾籌得44萬美元、美國知名導演、編劇和演員斯派克·李也成功為他的下一部新電影融資125萬美元——這部新電影的內容細節甚至都還沒有形成。2013年,國內也有《大魚海棠》《十萬個冷笑話》《快樂男聲》等大型影視項目各自籌得過百萬資金。
光看這些成功案例,也許會過于樂觀。事實是,并不是每一個項目都能獲得成功。截至2013年5月,美國眾籌網站Kickstarter 在Twitter 上宣布,它已有超過10萬個項目,眾籌成功率為43.96%。國內第一批眾籌網站追夢網目前項目的成功率只有40%。
什么樣的影視項目容易取得成功?眾籌網COO孫宏生和追夢網CEO杜夢杰觀點基本一致,那就是“粉絲電影”。因此,成功的影視項目要么本身具備吸引大家的潛質,比如公益,比如戳中痛點引起共鳴,要么發起人本身能夠激起大家的熱情和好感。
一個現實是,真正能“點燃”眾籌的大電影并不缺錢,比如天娛傳媒主導的《快樂男聲》項目。《大魚海棠》在眾籌之前也得到了光線影業的投資。這些大電影選擇眾籌的原因已經從資金層面轉移到了營銷層面。
互聯網金融千人會聯合創始人、《互聯網金融第三浪——眾籌崛起》作者湯潯芳表示,現階段,影視眾籌對于大電影來說最大的價值是營銷,“尤其是社會化營銷時代,用戶的互動感和參與感會在眾籌方式上得到大量實踐,對電影的票房也有相應保證。”
風險管控機制及問題
在項目風險管控方面,國內眾籌網站會做以下事情:項目上線之前,平臺需要對項目發起人的資質及項目真實性做調查。項目開始后,所募資金一般都先匯入類似“支付寶”一樣的第三方賬戶,這筆資金會分兩個階段打入項目發起方的賬戶。
針對影視項目,比如大電影、網絡劇來說,項目本身擁有的資金量、項目周期、主創等都會成為平臺考慮的因素。追夢網CEO杜夢杰表示,“我們不會介入影視項目的較早階段,比如只有一個劇本,演員、主創團隊都沒有確定的時候,或者哪怕導演和主創團隊確定,初期資金沒有確定時我們也會比較慎重。
去年,《快樂男聲》主題電影通過眾籌網籌集資金超500萬元,轟動一時,這部電影目前還沒有上映,因此,500萬元資金還沒有到達《快樂男聲》賬戶中。眾籌網相關人士表示,對于影視眾籌來說,第一筆資金是在電影要正式上線影院時,發起人才會拿到;第二筆資金是在發起人將項目回報都給到支持者后才會發出。
但并非所有項目的第一筆資金都給這么晚,對于一些急需用錢的小型影視項目,眾籌網站會和項目發起方協商解決第一筆款項轉交的時間。一般為項目籌集成功之后即可撥付。但第二筆款項一定是在確定項目發起方給完支持者回報之后才會發出。美國Kickstarter的模式則是只要眾籌成功就一次性將資金發放到位,這主要基于兩國社會信用體系的不同。
在國外,包括Kickstarter和Indiegogo在內的眾籌網站,一般需要收取所籌資金的5%作為中介費用。國內眾籌網站一般收項目發起人5%-10%的中介費。但由于眾籌在國內起步不久,對于一些好項目,眾籌網站也會采取資源互換或者不收中介費。
國外的眾籌模式已非常興盛,但2011年至今,眾籌在國內發展的兩三年期間,并沒有太大作為,與國外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首先體現在項目發起方及項目本身的素質上,“在項目的質量、創新性、背后的團隊水平等方面,國外比國內高出一籌。”眾籌網COO孫宏生表示。
其次,國內投資人或者支持者本身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在國外,有一些人愿意為理想主義的陌生人買單,國內有這種公益心的人群還是比較少。加之國內目前大多數眾籌平臺實力平平,多數項目上線之后得到關注的渠道還是要靠項目發起人在自己微博、微信等社交朋友圈進行推廣,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項目發起方的熱情。蔣能杰就打算以后不再做眾籌了。在他項目的支持者中雖然有陌生人,但大部分還是自己人,“籌來籌去都是親朋好友,給多了也不好意思再問人家要了。”
連帶的,困擾國內眾籌平臺的另一大難題也始終沒有得到解決,那就是流量。“項目找過來之后,怎么幫發起人實現目標?還是需要更多人關注,因此,流量問題是目前的核心問題。”追夢網CEO杜夢杰表示。
影視眾籌未來之路
以上問題都可以逐漸解決,但對于眾籌來說,最大的風險在于法律及政策風險。
去年,《大魚海棠》通過獎勵式眾籌成功籌集到158萬元,其負責人梁旋早就有個念頭——籌資結束后他要給所有資助者一個“驚喜”,任何資助者,不論是給10元的還是給50元的,都將分享《大魚海棠》電影的股份。這個想法最終被點名時間創始人張佑勸阻,理由是,走政策法律的灰色地帶是一個危險動作。
目前,“眾籌”的普及程度還不高,導致很多人將眾籌與“非法集資”畫上了等號。北京眾鑫律師事務所執行合伙人郭勤貴表示,公益式眾籌和獎勵式眾籌在國內目前沒有任何法律風險,“你投30塊錢給你一張電影票或者明星見面會機會,類似商品或服務的預售,沒有任何法律障礙。”
而針對股權和債權眾籌,尤其是股權眾籌,風險是存在的,最主要的法律風險在于非法集資。郭勤貴表示,“股權類的眾籌風險很大,影視類基本沒法做。不過,若是針對特定人群,不公開,或者股東不超過200人,就沒問題”(備注:非法集資是指單位或者個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經有關部門批準,以發行股票、債券、彩票、投資基金證券或其他債權憑證的方式向社會公眾/不特定人群籌集資金,并承諾在一定期限內以貨幣、實物及其他方式向出資人還本付息或給予回報的行為。另外,《公司法》和《證券法》規定,有限公司股東不能超過50人,股份公司股東不能超過200人)。資料顯示,《大魚海棠》項目的支持者達到了近3600人,且是針對不特定人群募的資,由此看來,的確不適合用股權作為回報。
目前,眾籌監管權已明確歸屬證監會。3月28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表示,證監會正在對股權眾籌融資進行調研,將適時出臺相關的指導意見,促進股權眾籌融資的健康發展,保護投資者權益,防范投資風險。對于股權眾籌未來的政策制定,一個可以參考的文件是美國于去年下半年開始實行的《JOBS》法案,該法案大幅減輕了對創業者融資的限制以及對眾籌平臺的限制,極大地刺激了美國股權眾籌的發展。有消息稱,有關部門將于5月份出臺股權眾籌的指導意見。
《互聯網金融第三浪——眾籌崛起》作者湯潯芳認為,隨著影視文化的發展以及大家對眾籌理解的深入,股權和債權的眾籌方式是可行的。但文化企業的產品版權是個難題,“如果走的是股權眾籌,那么每個人都有版權,這就需要在項目發起時做好相應說明,做到責任、權利、收益具體明晰,比如電影放映的收益小股東是可以共享的,但是改編成電視劇、話劇就不歸大家所有了。”湯潯芳認為,債權眾籌相對比較清晰,“債權就是向投資人借債,投資人沒版權,只需要給投資人一定的投資回報率就可以。未來,隨著文化產業的信托、投資基金興盛,眾籌的方式上很有可能出現這種小型的債權類眾籌。”
目前,獎勵式影視眾籌資金額大多從幾千到幾萬不等,影視類籌資金額目前最高的就是《快樂男聲》主題電影的508萬元。楊城認為,影視眾籌要想籌集到更多的資金,進入股權或債券模式“真的有必要”,而且,“有的人支持的金額比較大,比如10萬元,他肯定不是想要10萬元的衍生品,他就是想要投資的收益。”
但眾籌網COO孫宏生還是更看好獎勵式眾籌,“這種方式更適合中國人的消費觀。”不過,與眾籌網同屬網信金融集團的股權眾籌網站“原始會”已于不久前開業。目前,“原始會”中還沒有影視類項目。“以后也許會有”,孫宏生告訴《綜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