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9日晚,由1905影業(yè)公司策劃的“1905佳片點映”在王府井橫店影城舉行,該活動的揭幕片、中法合拍新片《夜鶯》進行了超前放映。
《夜鶯》是2010年中法正式簽署合拍協(xié)議之后完成的第二部合拍電影。影片翻拍自2002年大獲成功的法國電影《蝴蝶》(Le Papillon),并由該片編導菲利普·彌勒(Philippe Muyl)親自編劇和執(zhí)導,主演則由李保田、秦昊等內地知名演員組成。影片的主要投資方是內地的寧靜致遠國際傳媒,其他出品方包括星美影業(yè)、廣西電影集團和法國的泛歐亞電影公司。
作為今年北京大學生電影節(jié)的開幕片,《夜鶯》將于5月份在中法兩地正式上映。為此導演彌勒近期在中國各地宣傳,向記者暢談《夜鶯》的拍攝經(jīng)歷,以及中法合拍當前面臨的空間與挑戰(zhàn)。
除了影片本身,此次的點映活動值得一提。作為M1905電影網(wǎng)的全資子公司,1905影業(yè)始建于前者與派拉蒙合作拍攝《變形金剛4》之時。公司總經(jīng)理李伊表示,1905影業(yè)計劃承接國產電影的創(chuàng)投制片和營銷發(fā)行等業(yè)務,“1905佳片點映”則是公司首個自主策劃運作的線下主題活動,重點是對本地優(yōu)質電影的推介和藝術影院新模式的探索。據(jù)悉該活動計劃在今年點映19部國產電影,并將從中選出5部推介到國際知名電影節(jié)以及牛津、劍橋等歐洲知名院校。
《綜藝》:如今重拍自己前作的導演還挺少的,《夜鶯》的緣起是怎樣的?
彌勒:對我個人來說,這的確是一次奇異的經(jīng)歷。其實我自己不覺得這是部翻拍片,最初確實是想在原來劇本的基礎上翻拍,但后來情況變了,我對劇本也有了新的看法。就項目的發(fā)展而言,一開始我是遇到了影片制片人寧寧和寧靜致遠公司,他們想嘗試拍一部這樣的合拍片。所以實際上,這部電影一開始并不是我的主動選擇,我是被選擇的。當然,我覺得他們的想法很好,我對來中國拍片也很感興趣,過程中自然遇到了很多挑戰(zhàn),但總的來說我覺得是一次很有意思的經(jīng)歷。
《綜藝》:這個項目是2010年啟動的,具體時間是在中法合拍協(xié)議簽署之前還是之后?
彌勒:我記得應該是在之后。
《綜藝》:就影片本身而言,《夜鶯》和《蝴蝶》感覺其實挺不一樣,后者在細節(jié)上非常法國,而前者似乎力求更接近中國本土的觀眾。兩片的設定也有明顯差別——《蝴蝶》中的小女孩是個單親家庭的窮孩子,但到了《夜鶯》里卻變成了時下嬌生慣養(yǎng)的富二代……影片的劇本是你與本地編劇合作完成的嗎?
彌勒:最初的劇本是我寫的,然后我和本地的編劇一起修改。我們討論了很多次,關于對白、人物設定等。我和制片人也討論過很多次,無論是法方制片人Steve Rene,還是中國這邊的寧寧。應該說這還是我寫的故事,但融合了很多人的集體意見——是的,我們確實是想做得盡可能地中國化。
《綜藝》:你的意思是:雖然是中法合拍片,但《夜鶯》還是希望能更面向中國的市場?
彌勒:對我們來說,《夜鶯》主要面向的還是中國的觀眾和市場。當然在法國我們現(xiàn)在也有發(fā)行伙伴,這其實是比較難的,一部完全使用中文的電影并不太容易進入法國的市場。
《綜藝》:你之前的影片大多是純法國電影,這次來中國拍片感覺肯定很不一樣吧?
彌勒:是的,我以前主要是拍法國片。不過在國際合拍方面,我其實也有經(jīng)驗。我的上一部長片《魔力大篷車》(Magique!) 是在加拿大魁北克拍攝的,而在《夜鶯》之前,我在中國也拍過一部短片,跟中國本地的人才、團隊合作過。
《綜藝》:在中國拍電影,你印象最深的一點是什么?
彌勒:中法拍片的感覺確實很不一樣。在法國拍電影很嚴格,每天拍的東西都是事前詳細規(guī)劃、組織好的,但在中國拍電影,現(xiàn)場總會有很多意外,導演必須要能即興發(fā)揮。對我們法國導演來說,這其實是有難度的,因為我們已經(jīng)習慣了法國那邊事事提前計劃好的模式了。
《綜藝》:《夜鶯》的制作班底是中法混合還是以本地人才為主?
彌勒:我們的拍攝團隊80%都是中國人,一些特殊的技術部門是從法國來的,比如聲音、配樂等部門。電影的剪輯、混音等后期制作部分是在法國完成的。
《綜藝》:中國電影產業(yè)現(xiàn)在對國際合拍很感興趣,但最近幾年中法合拍的成果還是少了一些。兩國合拍協(xié)議簽約四年了,但在此框架內完成的合拍片還只有王小帥的《我十一》和《夜鶯》兩部,在你看來這主要是什么原因?
彌勒:主要原因可能還是缺少能在中法兩地都能引起共鳴的故事。要找到一個中國人和法國人都感興趣的故事實在不容易,一些歷史題材的年代戲或許可以,尤其是帶些神秘色彩的。
《綜藝》:比如《末代皇帝》這樣的?
彌勒:是的。這部電影其實是用英文拍的,我很多年前看過一次,但一直記得是中文對白的,最近重看的時候還吃了一驚:怎么是講英語的。
《綜藝》:你提到了語言,這是合拍很重要的因素。《蝴蝶》濃厚的法國韻味其實很大程度上也是在于語言,但換成中文就大不一樣了,對此《夜鶯》是怎么處理的?
彌勒:正如我剛才說的,其實《夜鶯》于我是一部完全不同的新電影。由于語言的差異,相比《蝴蝶》,這部電影的視覺方面更加重要。拍攝時我希望能拍出美麗的中國風景。中國真是很美的,雖然現(xiàn)在旅游的人也很多。
語言對于法國電影來說我覺得的確是個問題,根本原因是很多法國電影都是基于對白的。對于有些對白少、動作多的電影,比如呂克.貝松(Luc Besson)的影片,走向國際是要容易些。
《綜藝》:當然,中法合拍協(xié)議的簽署開啟了一扇門,對此法國影人的反應是怎樣的?
彌勒:現(xiàn)在所有人對來中國拍電影都很感興趣。我和很多法國導演、制片人都聊過,大家都想嘗試中法合拍。但我覺得目前他們的想法還是有點太過簡單,只是看中了中國巨大的市場和豐富的投資,對合拍操作的實際難度缺少概念。法國電影其實還是有些內向,對外面的世界了解得不多。此外,當前在中法兩地為同一部電影融資還是有相當?shù)倪\作難度。
《綜藝》:為什么?法國政府對影視合拍有很多的支持,包括直接投資,這難道不是一個促進因素嗎?
彌勒:正如你所說,法國影視很依賴政府的直接支持。對法國電影來說,得到這樣的支持不難,歐洲內部的合拍片也不難,但對亞洲和中國的合拍片就難了,關鍵就在于語言。中法兩國的合拍政策不太一樣:中國有中國對合拍的要求,比如本地的題材和人才,而法國那邊則特別看重語言的比例——要想得到政府的實際支持,電影一半以上的對白必須是法語,所以在法國為一部以中文對白為主的電影找投資比較困難。要是一部在中國拍攝,但對白講法語的電影自然更容易得到法國政府的支持,但這樣的電影進入中國市場又難了,而后者恰恰是合拍方現(xiàn)在看重的。這是目前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現(xiàn)實困難。當然,現(xiàn)在中法合拍的大門已經(jīng)打開,相關項目漸漸多了,未來還是有很多機會的。
《綜藝》:你以后計劃繼續(xù)在中國拍片嗎?
彌勒:為什么不呢?我是第一個來中國拍片的法國導演,我之后才是讓-雅克·阿諾(Jean Jacques Annaud)和他的《狼圖騰》。既然我已經(jīng)推開了中法合拍這扇門了,那為什么不繼續(xù)在中國拍片呢?我未來的計劃里有一個項目很可能會在中國完成,當然現(xiàn)在還沒敲定,我還在等待《夜鶯》在中國的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