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由市場決定資源配置,財政資金逐步取消競爭性領域專項”等改革精神,財政部、江蘇省財政廳也提出了創新財政資金使用方式,在競爭性領域開展“無償改有償、資金改基金”等市場化改革要求。2013年江蘇省財政廳聯合省內金融機構、民營資本,設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共同基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擔保基金、現代種業投資基金。2014年又進一步拓展財政撬動金融支農的領域和范圍。從目前情況看,改革政策體現了多方合作共贏,成效初顯。
一、改革試點的目標和政策路徑
(一)核心目標。在農業競爭性領域,通過財政支持搭建信用平臺,彌補市場失靈,打通金融資本進入農業領域的瓶頸。
(二)政策設計。堅持了“四項原則”。
1.解決困擾發展的核心問題。農業融資難,核心問題就是農業領域長期缺乏有效抵押物、擔保物。以往的貼息、獎補政策,大多是錦上添花,無法在風控環節打通銀行的審貸關。因此,在產品設計上堅持通過“財政承擔有限風險,銀行開展金融創新,引入第三方參與風控”,推出了“無抵押、擔保,弱抵押、擔保”的融資新模式。
2.充分尊重市場規律。隨著利率市場化、金融脫媒、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不按市場規律設計金融產品,必然會產生市場風險、政策風險、道德風險。因此,我們只參與產品設計、提供目標客戶群、運行監管,具體的融資對象、額度、利率、期限等完全按照市場規律,由金融機構和專業的基金管理團隊自行選擇。
3.財政承擔有限風險。摒棄財政全額出資、財政全額擔保、成立純國有企業等方式,“三項基金”全部是財政承擔有限風險,或作為發起人引入社會資本進行運作。
4.強調財政資金的杠桿效應。金融機構能夠提供的杠桿比例、引入社會資本的數量等,直接作為我們選擇合作單位和進行產品設計的關鍵參考指標。
二、“三項基金”運作情況和初步成效
(一)種業基金。省財政安排資金4000萬元,聯合省內涉農相關產業集團和科研院所,共同發起設立,首期基金規模1億元,存續期9年。基金管理引入專業的基金管理公司。2013年,省種業基金通過了對紅旗、明天、金土地三家企業的股權投資決議,入股金額8000萬元;與國家種業基金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國家種業基金通過了對紅旗種業投資3400萬元,入股我省二期種業基金的決議;與上市公司農發種業達成了入股金土地種業,打造全國小麥種業龍頭的協議。
通過基金入股、種業專項無償支持、科研項目補助、提供品種審定綠色通道、融資擔保等政策組合拳,我省種業企業得到長足發展。2013年農業部公布“中國種業信用骨干企業50強”,江蘇省5家企業入圍,較2010年增加2家,其中大華種業進入前10強。目前,大華、中江、明天、紅旗等重點企業,已經在全國開展行業重組并構。中江種業、紅旗種業已經在新三板掛牌上市。
(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擔保基金。省財政、省農委共同委托雨潤等五家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聯合成立的——江蘇匯隆投資擔保公司為全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提供政府支持下的貸款擔保。貸款對象為年銷售額5000萬元至5億元之間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單筆貸款不超過1000萬元;企業綜合融資成本不得超過10%。擔保機構在提供擔保后,不得再要求龍頭企業采取全額實物資產抵押、質押等反擔保措施,省財政提供5%的風險準備金,并根據貸款月均余額給予5‰的獎勵。2013年至2014年度貸款規模按5億元安排,省財政安排風險準備金2500萬元。
該項目得到了各銀行的大力支持,國家開發銀行、江蘇銀行、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招商銀行、華夏銀行等累計授信10個億,半年來已經發放擔保貸款4.35億元,扶持企業59家,戶均貸款740萬元,貸款區域已經覆蓋11個省轄市。同時,在該項目的帶動下拓展了一系列農業企業融資新模式。在鹽城嘗試了龍頭企業帶動農戶、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的產業鏈融資服務;在泗洪支持了“現代農業生產全程服務體系”的融資服務;與國開行開展了批發性龍頭企業融資擔保業務;與江蘇銀行開展了“龍頭貸”專項業務。各家銀行因該項目的支撐和影響,對龍頭企業貸款及農戶貸款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三)農民專業合作社共同基金。省財政、省農委聯合民生銀行、平安銀行,創新性設計了共同基金的運作模式。貸款對象是列入政府扶持名錄的1.5萬家“五好”合作社、農機星級合作社及73家“蘇合”銷售聯社及其實際控制人,利率浮動范圍7%—9%,單戶貸款不超過200萬元。省財政按授信總額5%交納準備金,當年交納4000萬元,兩家銀行承諾放大20倍, 給予8億元授信額度。參與基金的合作社按照申請授信額度的10%—15%繳納互助保證金后,無需任何抵押擔保即可以獲得銀行貸款,隨借隨還,循環使用。
項目開展以來,已經對13個縣(市、區)近300家合作社發放貸款3億元,社均貸款規模102萬元。貸款涉及糧食、茶葉、蔬菜、畜禽、花卉苗木等農業產業化各領域,以及以銷售為主的銷售聯社。共同基金的優勢體現在,回避了全額抵押擔保的問題;批量發放貸款,手續簡便,容易推廣;共同基金項下客戶覆蓋農業生產各領域、各區域,有效分散了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
三、下一步推進改革的思考
(一)改革的思路。
1.更加突出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支持。包括: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和農業產業化企業。
2.更加突出與當前的改革熱點相結合。包括: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市場決定資源配置、鼓勵混合所有制企業發展、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等。
3.更加突出改革政策的協同配合。從全產業鏈角度,推出綜合性的現代農業產業基金和銀行融資產品政策,實現扶持政策在各個領域、各類主體、各個產業的有效銜接。
4.更加突出政策設計的精準性。針對不同產業,實行差別化的風控政策和財政補貼標準。
(二)具體措施。
1.建立現代種業二期基金。引入國家種業基金、社會資本、地方財政、民間資本共同成立種業二期基金,預計規模2億元,在以種業為龍頭的現代農業產業領域,推進財政分配制度改革,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打造一個公開、公平、公正的政府支持平臺。
2.擴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擔保基金規模。2014年,省財政追加風險保證金1500萬元,貸款規模擴大到8億元,并利用這個平臺承接國開行等政策性銀行的政策性貸款,探索以龍頭企業向提供原料的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提供融資的產業鏈金融模式。
3.拓展針對新型農村經營主體的融資產品政策空間。在繼續做好共同基金模式的基礎上,2014年我們分別與省農行、省郵儲銀行簽訂《金農貸》、《富農貸》金融產品合作協議。針對我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包括:合作社、聯社和家庭農場及其成員等),引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訂單抵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大型農機具抵押、林權抵押、漁船馬力抵押、海域使用權抵押等擔保方式,省財政安排5%風險準備金,銀行放大20倍授信,每戶貸款規模不超過200萬元,新增授信規模9億元。
責任編輯: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