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云南省大關縣財政收入保持較快增長態勢,已進入重大發展期,但經濟社會發展對財力的需求與可支配財力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發展過程中面臨著諸多不確定因素。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不斷增強縣級財政可持續發展能力,形成財政收入與經濟社會發展良性互動,已成為當前亟須破解的一道難題。本文結合大關縣財政發展情況,提出對策和建議。
一、大關縣公共財政收入現狀分析
(一)財政收入增長乏力,下行壓力較大。近五年來,全縣財政收入呈現增幅逐漸回落的趨勢。2010年至2013年,全縣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增速較快,2012年增速達29.23%,創歷史新高。2013年增速明顯回落,預計2014年增速回落更為嚴重,全年預計增長10.01%。目前縣財政收入增長主要靠投資和非稅拉動。2010年以來,全縣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的資金達9.32億元,2013年相關營業稅收達 3595萬元,占地方公共財政收入的34.03%;非稅收入達2485萬元,占地方公共財政收入的23.53%。
(二)經濟結構支持財政收入能力較弱。大關縣生產總值從2010年的12.58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21.79億元,年均增長20.07%。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從2010年5380萬元增長到2013年的10563萬元,年均增長22.83%,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從2010年的4.2%上升到2013年的4.8%,提高了0.6個百分點。從總體上看,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占GDP比重仍然偏低,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經濟結構支持財政收入能力較弱,政府可用財力有限,調控經濟發展的能力較弱。
(三)地方財政收入呈現一低一高。從主體稅種結構看,地方財政收入占財政總收入比重較低。近四年,大關縣四大主體稅種中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增長較快,但個人所得稅增長趨緩,四大主體稅種占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比重每年都保持在50—55%之間。由于增值稅、企業所得稅是中央、地方分享稅種,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的大幅增長和占財政總收入比重的增加,直接導致了縣級財政上劃中央和省級收入的增多。從稅源情況看,一次性稅源占比較高。全縣耕地占用稅、契稅、煙葉稅等一次性稅源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都在10%以上。耕地占用稅主要來源于重點工程,契稅受房地產市場影響較大,煙葉稅受種植面積、氣候、市下達任務等因素影響變化較大,這些一次性稅源占比較高,財政持續增收困難。
(四)非稅收入占財政收入比重較大。現行財稅體制不完善,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非稅收入規模占比較大,財政收入結構不合理,收入質量下降。2010年至2013年,全縣稅收收入占地方財政收入比重分別為77.81%、75.70%、75.08%、76.47%;與之相反,非稅收入占比分別為22.19%,24.30%,24.92%,23.53%,除2013年略有下降外,其他年份均呈上升趨勢。
大關縣面臨經濟發展疲軟、財政收入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受內在和外在兩大因素影響。從內在因素看,全縣經濟基礎仍然十分薄弱。工業經濟總量小,增長乏力,工業企業深加工能力不強,工業產品檔次不高,科技含量低,主導產品和優勢產品少,難以形成積累和提升自我發展能力,嚴重制約縣級工業經濟發展。農業產業化程度低,傳統農業仍然占主導,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各環節脫節,依然是散、小、弱的家庭經營方式為主,農業龍頭企業少,帶動能力弱,農業經濟發展滯后。民營經濟發展遲緩,收入增長有限,數量少、規模小、檔次低;產業分布不合理,多數集中在第三產業中的餐飲服務、商品流通服務和少部分房地產業;自身發展潛力有限,生產規模小,產品檔次低,市場前景不廣闊。從外在因素看,受全國經濟增長趨緩、價格漲幅回落、企業利潤下降、結構性減稅等因素的影響,財政收入下行壓力較大。
二、大關縣財政可持續發展的思考和建議
要改變大關縣財政收入結構不合理、增長模式單一的現狀,必須調整經濟發展方式,夯實經濟發展基礎,培植穩固財源。必須充分利用優勢資源,大力招商引資,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強財源后勁。必須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強化稅費征管,不斷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確保全縣財政收入可持續發展。
(一)以產業建設為根本,著力加強財源建設。一是做大工業,培植工業支柱財源。牢固樹立工業立縣、工業強縣的思想不動搖,在工業發展方向上,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大項目建設為重點,以科技進步為動力,按照國家產業政策,依托資源和優勢產業上項目,著力培植對經濟和產業拉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培植壯大主導產業,形成龍頭企業、骨干企業作支撐,上下游產品配套延伸,集群化發展的工業格局,做強以工業為主導的稅源經濟。二是做好特色農業,培植農業支柱財源。進一步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積極整合財政支農資金,重點支持畜牧、核桃、竹等特色農業產業,扶持產業擴大規模,以規模養殖、中藥材種植等特色產業帶動農民增收。積極轉變思路,以工業化的理念來謀劃農業,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基礎,突出推進農業產業化,拉長農業產業鏈條,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著力培植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和流通項目,使財政增收由生產環節轉到農產品深加工、購銷環節,實現農民增收、財政增長。三是做優服務業,培植商貿服務業支柱財源。以發展新型流通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提升服務業發展的檔次,實現服務型經濟向稅源經濟的轉變。四是做強旅游業,培植旅游支柱產業。堅持把旅游業作為新興財源來培植。以黃連河風景區為依托,積極開發鄉村游、生態游、農家樂等地方特色旅游,促進生態旅游與觀光農業一體化。同時培育與旅游結合的文化產業,促進歷史文化、旅游文化、休閑文化相結合。
(二)以完善機制為保證,著力加強收入征管。一是完善征收機制。進一步完善“自行申報為主、專管為輔”的征管機制,將集中征收辦法與傳統監控手段結合起來,形成動態管理與靜態管理的有機結合。加大對非稅收入的管理力度,實行全面規范分類管理,建立以稅收收入為主,以非稅收入為輔的財政收入體系。二是改進征管手段。建立和完善“財、稅、庫、企”聯網的計算機網絡管理系統,通過網絡監督稅務部門的征稅行為和單位的納稅情況,減少稅款入庫的中間環節,減少人為因素造成的稅收流失,保證稅收的足額及時入庫。三是加強稅務稽查。大力推進稅務稽查工作的規范化和制度化建設,建立多層次的稽查體系,對選案、調查、審理、執行四個環節實行合理分工、相互監督制約的工作制度,對重大案件的處理應實行公開辦案,增加透明度。堅持不懈地開展對漏征漏管戶的稽查工作,最大限度地控制稅源,堵塞稅收流失漏洞。四是優化稅收環境。加大稅收法制宣傳力度,強化公民依法納稅意識,努力營造公平、誠信的納稅環境。進一步健全欠稅公告制度,建立網絡信息公開平臺。采取聘請特約監督員、舉報獎勵等形式,不斷強化稅收監控手段。積極推行納稅人信用等級評定。加強稅務機關的行政效能建設,簡化辦稅環節,積極推行“一站式”、“一窗式”納稅服務,努力提高辦稅時效。
(三)以爭取外援為重點,著力打牢財政增收基礎。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社會資本進入礦產、農業、旅游、社會事業等領域,開發資源,創業興業。全面落實好省、市、縣制定出臺的一系列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打造良好的服務環境,引進一批實力較強的企業,切實加大對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充分發揮大項目對經濟發展的強力牽引作用和推動效益。同時,積極向上爭資融資,加大爭取轉移支付力度。
(四)以依法理財為基礎,著力優化財政收支結構。一是實行政府土地儲備制度。建立土地儲備制度不僅能解決籌資問題,也能增加財政收入,籌集政府償債資金。投融資平臺要發揮投資的作用,通過收回、收購、置換和征收等方式取得土地,直接儲備或進行前期開發后儲備,并以公開招標、拍賣等方式,按市場需求和城市發展需要供應土地,調控房地產市場,提高全縣城市建設品位,拉動經濟良性發展。二是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按照“控、壓、保”和厲行節約要求,進一步優化支出結構,牢固樹立“節支就是增收”的意識和“過緊日子”的思想,壓減一般性支出,嚴格控制“三公經費”支出。全力保障民生支出和重點支出的需要,真正做到有保有壓,使有限的財政資金發揮最大的使用效益。
(作者單位:云南省大關縣財政局)
責任編輯: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