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戰略部署,從2008年起,中央財政設立現代農業生產發展專項資金,支持各地發展糧油生產和優勢特色、安全高效農業,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
借助這一專項資金的支持,新疆各項目區積極整合相關支農資金,集中支持關鍵的節水設施建設,進而形成優勢突出、特色明顯的優勢特色產業帶,促進農業生產的現代化、高標準化建設。通過財政資金的引導帶動效應,一個以財政資金引導、農民投工投勞、社會資本廣泛參與的多元化的支農資金投入體系逐步形成。
一、項目建設與機制建設的“雙贏”
干旱缺水一直是制約新疆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使在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灌溉條件不足、干旱缺水問題也較為嚴重。部分地區近年來旱災已從10年發生1—2次發展到5年發生2—3次,水資源供需緊張的矛盾日趨突出。加快發展節水農業已經成為各級干部群眾的共識。
以高效節水灌溉設施建設為核心的現代農業生產發展項目在新疆實施后,節水成效立竿見影。如2009年至2011年,巴州中央財政現代農業生產發展項目共申請中央財政資金8600萬元,整合各類資金達21460.54萬元,共安排7個項目縣和兩個國有農牧場,建成特色林果產業高效節水面積30.25萬畝,每畝節水達200立方米,年節水量6100萬立方米。節約的水量可以發展生態建設,通過增加植被覆蓋率達到涵養水源,維護生態系統平衡的目的,對改善項目區周邊區域小氣候、降低區域內風速、減小風災損失、減輕霜凍及干熱風危害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采用節水灌溉技術還減少了田間常規灌水工程占地,僅此一項就可增加耕地的有效種植面積1.22萬畝。
更重要的是,節水灌溉項目的實施有力地解決了制約新疆特色果品產業和飼草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調動了當地發展現代農業生產的積極性,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如巴州且末縣、若羌縣紅棗高效節水建設項目實施后,紅棗畝均增產60—150公斤,農戶經濟效益顯著提高。
項目的實施還有效拓寬了當地農民就業渠道。以巴州中央現代農業生產發展項目為例,項目建設過程中按照每40畝1個人,需聘用7000多名固定的管理人員和工人,同時在果樹采摘、冬春埋挖時還需要大量季節性臨時工,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通過現代農業生產發展項目的實施,改變了過去大水漫灌的農田灌溉方式,農業生產由粗放型轉變為集約型,實現了精細化作業,推動了高新節水灌溉技術在各縣鄉的推廣應用。同時培育和催生了農民合作組織、農民用水協會等多種管理模式,實現了農業生產的標準化和規模化,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
與此同時,項目實施還為支農資金優化整合、創新機制提供了平臺。如巴州根據全州特色林果產業發展布局,對高效節水灌溉、現代農業生產發展、旱作農業、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等財政支農資金進行了有效整合,建立和形成了支農資金整合辦法,為規范整合方式、長期堅持整合、建立整合思維、自覺消除部門利益奠定了基礎。
為充分發揮州級財政承上啟下的作用,按照“捆綁使用、集中投入”的思路,巴州努力探索對自治區財政安排的資金性質相同的項目資金切塊下達,由各縣市負責將各項財政資金捆綁起來,統籌安排使用,不斷完善支農資金縱向整合機制。同時,針對各縣(市)農業資金整合的需要,將項目選擇權和資金使用權下放到縣(市),改變了以往盲目申報項目的現象,增強縣級申報項目的全局性和合理性。該州還綜合運用投資、補助、貼息、擔保、以獎代補等手段,激發社會投資和銀行貸款的積極性,使財政政策與資金的乘數效用進一步得以發揮。
二、存在的問題
盡管新疆各項目區建設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是從總的情況看,還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過渡階段,仍面臨著一些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一是對項目后期跟蹤評估不夠。如:現代農業發展項目是否能在實施后的幾年持續健康發展,項目區生態效益、環境效益是否得到改善,水利工程后期管護制度是否完善等,尚缺乏有效的評估和監督,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二是水利滴灌系統運行管理長效機制有待完善。從目前實際運行情況看,各滴灌系統管理除種植大戶、涉農公司因滴灌系統集中管理情況稍好外,大部分散戶管理技術有限,高效節水建設技術人員短缺,管理方式和管理效果還存在諸多問題。同時,節水工程建設標準低,節水技術應用單一,主要為滴灌、低壓管道灌,不能多種節水措施綜合應用,加之維修保障機制滯后,運行管理不科學,出現問題難以及時解決,滴灌系統難以發揮應有的效益。
三是整合資金規范管理難度加大。把分散在多個部門的支農資金整合起來,同時投入到一個地方或使用在一個重大項目,難免會出現一些向上級爭取的項目變更了項目建設地點或資金使用計劃等問題,并且一些是違規的。所以,整合支農資金給財務人員在賬務管理上帶來了一些新的難題,迫切需要研究解決。
三、進一步發揮中央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的引導作用
新疆農牧民人口比例高,農牧區面積廣闊,基礎設施薄弱,投入不足,區域發展不平衡,科技支撐能力不強,農牧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持續增收難度很大。切實加強對新疆農牧業發展支持力度,全面做好新疆農業和農村工作,事關新疆農牧民切身利益,事關國家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事關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大局。經過多年發展,新疆農牧業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按照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實現新的更快更大發展條件具備、時機成熟。
一是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加強財政、林業、畜牧、農業、水利、農辦等單位協調配合,統籌做好有關工作。并根據工作需要,及時充實人員,提高管理素質和技能,確保項目順利實施。
二是集中資金辦大事,做到建一片,成一片。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由財政部門統籌安排,集中使用,應通過直接補助、以獎代補、先建后補等多種投入引導方式,支持主導產業關鍵環節建設,堅決杜絕“撒胡椒面”、平均用力、分散投入的行為。
三是突出支農資金整合工作。以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為平臺,統籌規劃,對相關資金進行整合,圍繞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現代畜牧業優質飼草料基地建設以及現代畜牧業發展資金、特色林果業發展資金、高效節水資金和其他資金、銀行信貸資金以及農民個人投入等加大整合力度,通過整合,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的引導和帶動作用。
四是嚴格績效考評,建立獎補制度。按財政部要求建立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績效考評制度,嚴格項目資金跟蹤問效和績效考評工作。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實行動態管理,對項目實施帶動力強、績效突出的地區,繼續給予重點支持;對項目實施效果不明顯、帶動作用不強的地區,減少支持力度。
五是按照責、權、利統一的原則,建立項目管護制度。每一項工程建設驗收完成后,及時按工程要求進行移交,按照相關辦法,履行相關手續,經項目建設單位、工程監理、財政支持現代農業發展項目工作領導小組、項目區村民代表驗收確認合格后由當地財政部門將工程所有權、使用權、管護權向受益主體移交,移交后的資產管護、使用、維修(含工程管護人員工資、維修經費的籌措)等事項由農戶、村組集體、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協會)等相關受益主體負責。
責任編輯: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