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諸多因素中,農戶規模偏小、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是核心所在。如何實現規模化、產業化,是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關鍵。農民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合作社)作為現代農業的重要組織形式,對推進農業規模化、產業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農業規模化、產業化與合作社
農業規模化是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業勞動力大量轉移、現代農業科技和裝備廣泛應用的產物,農業產業化是適應現代農業要求的生產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前者主要表現為農業橫向一體化,后者則體現農業縱向一體化。合作社作為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使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是對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是我國農業生產經營體制的重大制度創新。合作社通過發揮統分結合、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的組織優勢,有助于農業的要素聚集、產業融合和價值鏈延伸,可以有效緩解小農戶與大企業、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實現農業的規模化、產業化經營。
近幾年來,隨著法律政策環境的改善和農業產業基礎的提升,三明市的合作社總數已逾2500家,成員及帶動非成員農戶達20.4萬戶,占農戶總數的39%;已培育形成各級示范社272家,其中國家級4家、省級33家、市級90家。各類合作社創造出多種發展模式,成為推動農業專業化、集約化、規模化和產業化的“生力軍”。
(一)助推農業規模化的主要形式。
1. 服務帶動型。實行“生產在家、服務在社”模式,是合作社規模化經營的主要形式。通過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后系列化服務,促進了農業內部的專業化分工,使農戶生產效率提高、規模擴大、風險降低,也使合作社自身的產業提升和規模經營優勢得以體現。目前,三明市從事產銷綜合服務的合作社占總數的50.1%,約三分之一合作社的年經營服務總收入在100萬元左右。其中,以農機、植保服務為主生產服務型和由營銷大戶、經紀人或龍頭企業等牽頭的營銷服務型合作社占了大多數。一些基礎較好的合作社正逐步從相對松散的服務型向緊密合作的實體型轉變,從單一服務向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服務轉變。如清流縣滄龍漁業合作社先后投入300多萬元,專門建設辦公培訓大樓和服務設施,為社員提供全程全方位的生產經營服務,使漁業生產效率大幅提高,戶均養殖面積從5年前的50畝左右提高到280畝,畝產鮮魚由600多公斤提高到1000公斤,畝純收益比一般農戶高出50%以上。
2. 核心引領型。一般由種養專業大戶等農村能人牽頭創辦,有核心社員和普通社員之分。核心社員以貨幣或實物出資,普通社員沒有參股,也不參與分紅。社員出資主要用于統一建立生產基地和服務設施,開展生產經營活動,一方面可以發揮基地帶動作用,另一方面也為普通社員提供各類服務。這類合作社主要集中在果蔬、食用菌、畜禽等集約化程度較高的特色產業,約占合作社總數的十分之一。
3. 產權融合型。這類合作社主要集中在資本、技術密集型的設施農業、休閑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合作關系緊密,已經從購銷、契約關系向產權聯接、從農戶分散生產向一體化經營轉變,經營規模大,公司化特征明顯。如梅列區益民、三元區大豐收兩家提子專業合作社,總投資近5000萬元,建成總面積達1000畝的高標準鋼架大棚提子基地,開發應用水肥一體化、物聯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等先進生產技術,實行產供銷一體化經營,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典范。
4. 聯合重組型。一是組建聯合社。為擴大經營規模,共同開拓市場,一些同類型合作社開始嘗試聯合、合并。如永安市燕農蔬菜專業聯合社由12家蔬菜合作社聯合組建,共同出資60萬元,統一注冊“燕農”商標,設立直銷店,開展物流配送,年營業額近2000萬元,有效解決了單個合作社產品賣難、無序競爭等問題,使社員收入持續穩定增長,2012年蔬菜基地已達4200畝,社員戶均收入達8.2萬元。二是推進土地流轉,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目前全市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67.9萬畝,占農戶承包耕地的29.3%,其中合作社參與流轉的面積達8.6萬畝,占規模流轉面積的69.5%,成為農業規模經營的主推手。此外,一些地方還探索建立土地股份、土地托管合作社,如沙縣西霞村、官莊村通過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對耕地實行整村流轉,總面積近3950畝,除少部分耕地由合作社統一經營外,多數由合作社統一對外發包,用于發展大棚蔬菜、特色養殖和休閑觀光農業,一方面使外出經營小吃人員可以安心創業,另一方面也使承包農戶在獲取耕地保底租金的同時,還有相對穩定的分紅收入,留守老人、婦女能夠就地打工獲得勞務收入。
(二)助推農業產業化的主要形式。
1. 產業延伸型。一些合作社隨著規模擴大,已不滿足于初級產品生產,開始向產前、產后延伸產業鏈條,加快推進縱向一體化,使原來通過契約方式建立起來的外部服務關系內化于合作社之中,謀求效益最大化。如清流縣嵩溪愛珍豆腐皮專業合作社逐步從豆腐皮加工向建立大豆原料基地、開展電子商務和設立直銷網點等延伸,產品銷往上海、廣州、福州等大中城市,并遠銷德國、新加坡和臺灣地區。合作社成立五年來,社員從12人增加到116人,注冊資金從60萬元增加到1612萬元,并取得“綠色食品”和食品質量安全QS認證,其“鑫珍”牌豆腐皮還榮獲第九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金獎。2012年該社豆腐皮產量達850噸,銷售額1840萬元,已成為當地豆腐皮產業的行業龍頭。
2. 龍頭依托型。在合作社自身實力不足的情況下,更多謀求與加工、物流或銷售等各類公司建立穩定的契約關系,形成“公司+合作社+農戶”、“市場+合作社+農戶”等產業化經營模式。如三元區大鵬柑橘合作社由營銷大戶陳國謙牽頭,社員覆蓋三元、梅列兩區的5個柑橘專業村,基地面積達14600多畝。該社通過與森美(福建)食品、天溢農業等龍頭企業及廣東、上海等地大型超市建立長期穩定的購銷關系,有效緩解了近幾年柑橘賣難、果園荒廢等問題,近幾年柑橘銷售份額占三元、梅列兩區產量的70%以上。
3. 品牌帶動型。品牌意味著質量和信譽,一個好品牌可以興一個產業、帶一方經濟,農業也不例外。目前,全市已有148家合作社擁有165個注冊商標,有117家合作社的產品分別取得“三品”認證和食品質量安全QS認證,其中約三分之一取得省級以上著名商標或名牌農產品稱號。如大田縣福威辣椒、金綠生姜合作社分別依托“福威”、“金綠”兩個省市名牌產品、知名商標,上聯近6700個農戶,種植總面積達12700多畝,下接四川、湖北等省內外大客戶,形成了穩定的產銷關系,在當地已成為辣椒、生姜產業的龍頭。
4. 功能拓展型。主要圍繞資源整合與要素配置,為社員及社區提供資金互助、貸款擔保、市場信息等方面服務。如:將樂縣恒盛筍竹專業合作社為盤活竹山資產,解決毛竹生產及竹加工企業發展資金瓶頸問題,投資成立恒盛融資擔保有限公司,注冊資金達500萬元,近兩年累計為150多個社員提供貸款擔保服務,貸款總額達3600萬元,有力帶動了當地筍竹產業的發展。
二、影響合作社功能發揮的因素分析
由于合作社發展時間不長,且受制于產業基礎薄弱、市場化程度不高、農民老齡化嚴重和法律政策不夠完善等諸多因素,其組織規范和能力提升需要比較漫長的過程。當前,影響合作社助推農業規模化、產業化功能發揮的主要因素有:
(一)規模小,實力弱。合作社規模總體偏小,有相當部分合作社只是掛一塊牌子,沒有實際運作;有的只起到中介組織的作用,沒有開展經營活動;還有一些龍頭企業牽頭創辦的合作社沒有獨立產權,難以自主開展經營活動。全市真正具備獨立法人資格、實行實體化運作的合作社只占30%左右。
(二)社員參與度低,難以形成規模優勢。一些能人、大戶對合作社事務幾乎說了算,而普通社員力量過于弱小,缺乏話語權,民主機制難以形成,章程和制度形同虛設。從調查看,多數普通社員對牽頭人或大股東缺乏信任,不愿意參股,只是以“搭便車”心態參與合作社。在這種大戶控制的情況下,普通社員對合作社的關注度參與度低,合作社與社員關系松散,合作社能夠為社員提供的社會化服務比較有限,統一提供生產資料供應和產品銷售比例不高。還有一些合作社把內部惠顧關系變成了不同市場主體間的交易關系,一部分社員賺另一部分社員的錢,合作社成了少數人牟利的工具。
(三)從事初級產品生產居多,產業化經營層次不高。全市從事種養業初級產品生產的合作社約占總數的85.5%,而專業經營農產品加工的合作社僅23家,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與龍頭企業相差懸殊。多數種植養殖類合作社由于農產品生產的專業化、集約化、規模化和品牌化程度不高,很難獲得產業鏈上下游公司的信任和協作,產業化鏈條難以形成。
(四)人才匱乏,外部支持不夠。目前,多數合作社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各項服務基本上依靠幾個發起人或部分“能人”,而普通社員又普遍存在年齡老化、文化科技素質低、合作意識差等問題,嚴重制約合作社對新項目、新技術、新經營模式的吸收和借鑒,制度創新和產業升級緩慢。由于農業自身的弱質性,合作社也很難獲取外部智力支持,缺乏來自政府公益性服務組織和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特別是一些基層農技推廣機構還沒有把合作社作為承接農業“五新”推廣的重要平臺。此外,各級政府對合作社的資金扶持力度不夠,稅收、金融和用地用電等優惠措施在執行中也常出現“中梗阻”。
(五)政府部門指導和服務不到位。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數量、輕質量,重扶持、輕輔導現象,對合作社制度建設重視不夠。一些部門把精力放在爭取項目資金上,項目申報時過度包裝甚至弄虛作假,實施時缺乏指導和監督,使得示范合作社難以在規模化、產業化等方面起到典型引導和輻射帶動作用。從各地看,有的示范社已淪為私人公司,還有一些示范社已名存實亡。
(六)設立門檻過低,社會信用不高。合作社法對合作社登記注冊實行低門檻,體現了給予鼓勵和支持的立法意圖。但從實施效果看,這種低門檻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合作社的規范和提升。如:對合作社登記實行備案制,沒有實質審查,為部分“假合作社”騙取財政扶持資金開了方便之門;給予合作社“出資不驗資”的特殊待遇,助長了合作社作為市場主體在資質方面的瑕疵或缺陷,這對合作社的社會信用構建、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獲取信貸支持、樹立品牌和商譽等都是非常不利的;對成員出資未作硬性規定,也沒有限定發起人的出資上限,不利于建立符合合作社特征的民主治理結構;對各級政府職責的規定也過于籠統,導致一些職能部門難作為、不作為。在缺乏有效外部支持和監管的情況下,合作社發展容易偏離軌道,難以在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三、對策建議
當前,合作社發展正由數量擴張向數量增長與質量提升并重的方向轉變,由注重生產聯合向產加銷一體化經營方向轉變,由單一要素合作向勞動、技術、資金、土地等多要素合作方向轉變,在推進農業規模化、產業化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基于現狀,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夯實民主根基,增強內部凝聚力。完善合作社內部治理結構,更好地體現“民有、民治、民享”。在“民有”上,強化合作社的法人主體地位,糾正注冊登記上的虛假出資問題。強調普通社員必須持股,防止合作社股權過于集中;實行交易份額制,鼓勵社員按生產規模和交貨能力認購相應比例的股金。在“民治”上,健全完善民主管理,制定切合合作社自身實際的“三會一章程”,落實好“一人一票”與法定附加表決權相結合的決策機制。在“民享”上,除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可以突出資本報酬外,一般合作社應建立按惠顧額返還為主、兼顧股份分紅的盈余分配制度。
(二)創新驅動,壯大自身實力。一要引導同類合作社之間及合作社與相關市場主體之間進行多領域、多形式的聯合、合作或兼并重組,組建區域性的龍頭合作社或合作社聯合社。二要推進土地股份合作,帶動土地連片種植、標準化生產和節本增效。特別是對于集約化、一體化經營的合作社,在難以實行盈余按惠顧額返還的情況下,實行土地股份合作還有利于保障土地擁有者的利益。三要開展信用合作。遵循“限于成員內部、用于產業發展、吸股不吸儲、分紅不分息”的原則,支持有產業基礎、運作規范的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緩解合作社貸款難、擔保難問題。
(三)突破農產品深加工,推進縱向一體化。實現農產品加工、儲運、營銷一體化是合作社產業化經營的主要標志。鼓勵合作社創辦農產品加工企業,開展電子商務等直銷業務,并探索通過參股使合作社直接向下游延伸的“合作社+公司+社員”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基于合作社發展水平不高、實力不強的現狀,支持和鼓勵下游公司通過參股合作社等方式向上游延伸,在扶持合作社發展(如人員培訓、技術服務、品牌打造、質量控制等)以及與合作社建立更為緊密、互利共贏的利益機制(如互相參股、二次分配、價格保護)等方面發揮作用。
(四)培育壯大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合作社的發展水平取決于農戶家庭經營水平,只有在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基礎上的合作才有競爭力。一要消除阻礙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快農村土地確權,保障土地承包經營權,賦予農民對土地的財產權利,并引入市場交易機制,促進農村土地流轉和農業規模經營。同時,加快社保體制改革,弱化土地的保障功能,使進城農民和農村老人自愿退出農村土地。二要著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加大農業職業技術教育覆蓋面,提供免費的農業職業技術教育和短期培訓。采取支持政策,鼓勵大學生進入現代農業領域就業與創業。通過完善和實施綠色證書制度,把農民獲證和產業發展扶持政策緊密掛鉤。三要建立政策支撐體系。將扶持農業和扶持農民分開,使各項農業補貼與支持政策更具針對性。建立與完善多元農業服務體系與平臺,使農業家庭經營建立在完善的服務體系基礎上。
(五)修訂與完善合作社法律制度。一要適當擴大合作社登記范圍,如土地股份合作社、社區股份合作社、資金互助合作社、休閑農業合作社、勞務合作社和合作社聯合社等。二要實行審批制注冊登記制度,防止合作社成員數、出資額等信息失真。對于沒有實際運作、名存實亡的合作社,應建立退出機制。三要限定成員出資額及其比例,既要強調人人出資,又要防止“一股獨大”。同時,對實物出資進行界定,凡是未經價格評估、未讓渡財產使用權的,不應作為出資。四要加強對合作社內部治理的外部監管,特別是民主制度和盈余分配方面,使合作社得以保持基本的組織特征。五要在制度上對各項財政扶持資金的申報程序、使用方向、實施進展和績效等日常監管進行規范,避免套取、挪用、侵占和私分等漏洞發生。
(作者單位:福建省三明市農村經濟經營管理站)
責任編輯 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