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財政支農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全國財政工作會議精神,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圍繞“推動農業農村改革,促進農業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的中心任務,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政策制度,突出工作重點,創新體制機制,強化資金監管,加強隊伍建設,努力推動各項財政支農工作取得新的進展。
一、以保障糧食安全為核心,支持穩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一)支持加快農田水利建設步伐。支持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抓好“節水增糧行動”,調整優化項目布局。堅持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模式,分區域分重點規模化推動高效節水灌溉、“五小水利”工程建設、農村河塘整治、1-5萬畝灌區配套改造等工作,開展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情況系統評估。落實和完善土地出讓收益計提農田水利建設資金政策。
(二)進一步完善農業補貼政策。穩步增加農業補貼資金規模,新增補貼向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產區傾斜。改進農作物良種補貼發放辦法,提高補貼的精準性和指向性。加大農機購置補貼力度,完善補貼運行機制,推行“全價購機、按比例補貼購機農民”的辦法,推進農機報廢更新試點。加大肉牛、肉羊、綿羊、牦牛畜牧良種補貼力度,提高肉牛肉羊生產良種化水平。完善造林、林木良種和森林撫育等補貼政策。
(三)支持推動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創新。總結農業生產全程化社會化服務試點經驗,擴大試點范圍,進一步完善財政資金補助方式,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提升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水平。穩步推進財政支持農民合作社創新試點,大力支持土地、資金、技術等新型股份合作社,著力培育全國性、跨區域、對農民引領作用突出的大型農民合作社發展。支持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促進高產創建模式攻關。推進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試點。支持“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進一步擴大奶牛生產性能測定實施范圍。支持現代農業示范區試點,進一步完善考核評估工作。完善農民培訓機制,強化考核,提高培訓效果。大力支持林業科技推廣。
(四)支持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支持抓好從生產到管理環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確保“舌尖上的安全”。創新完善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政策機制,支持發展優質、安全、高效、生態、品牌農業。支持“菜籃子”產品生產,提高主要農產品應急供應能力和質量安全水平。加大肉牛肉羊規模化飼養支持力度,將肉牛肉羊母畜養殖場納入扶持范圍。加大對農產品生產原產地和主要流通市場渠道抽樣檢查監測,農藥、化肥等投入品管理,畜禽屠宰等環節監督檢查,以及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的支持力度。
(五)支持農業防災減災。支持做好動物疫病免疫、撲殺、無害化處理以及基層防疫員補助等工作,推進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支持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邊境森林防火隔離帶建設,提升林業防災減災能力。支持《全國抗旱規劃實施方案(2014-2016年)》和《全國山洪災害防治項目實施方案(2013-2015年)》,全力做好支持防汛抗旱工作。支持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促進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發揮氣象防災減災作用。
二、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積極支持農業可持續發展
(一)支持開展耕地修復保護試點。支持啟動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試點,采取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土壤改良改性等措施,促進實現耕地的合理開發和永續利用。支持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對陡坡耕地進行退耕還林。支持開展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試點,調整種植模式,加強水利建設,創新體制機制,嚴格控制超采。支持開展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和退耕還濕試點。
(二)支持生態友好型農業發展。支持啟動實施機械化深松整地和秸稈還田試點,廣泛推行保護性耕作技術。發揮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示范效應,支持開展施用配方肥和低殘留農藥試點。選擇部分年出欄5萬頭及以上的生豬規模養殖場,支持啟動規模化養殖場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試點。推廣應用旱作農業技術,支持使用高標準農膜和殘膜回收,同步推進農業生產發展和耕地資源生態保護。
(三)加大生態保護建設支持力度。支持飼草料基地品種改良以及鼠蟲害和毒草防治,加大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支持力度。研究支持南方草地開發利用的政策措施。實施增殖放流和水產養殖生態環境修復補助政策,支持加大水生生物資源保護力度,研究提高轉產轉業補助標準。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政策,健全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標準動態調整機制。研究探索開展森林資產評估與管理工作。完善林業貸款貼息政策。繼續推進沙化土地封禁保護補助試點。支持林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能力建設與發展。加大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支持力度,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支持做好南水北調各項工作。支持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
三、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著力推動財政支農機制創新
(一)深入推進涉農資金整合統籌。穩步推進黑龍江省“兩大平原”涉農資金整合試點,總結試點經驗。從預算編制環節入手,進一步探索加大專項轉移支付和中央農口部門預算項目源頭整合的有效途徑。健全完善涉農資金整合統籌協商機制,妥善處理好涉農資金整合統籌與財政改革發展、農口部門職能轉變的關系。繼續落實好整合統籌資金支持“節水增糧行動”、高標準農田建設、木本油料產業發展、湖北省恩施市綜合扶貧試點等任務。繼續推動省級涉農資金整合,進一步鞏固縣級涉農資金整合成果。
(二)支持開展創新農田水利設施運行管護機制試點。按照“產權到位、權責明確、保障經費、管用得當、持續發展”的要求,選擇若干省開展試點,探索不同類型農田水利設施移交農民、農民合作組織和村集體組織運行管護的有效途徑。
(三)支持政府購買服務、土地確權登記頒證試點。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精神,按照部內統一部署,結合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等相關改革,積極探索創新,大力推進政府購買服務試點。支持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
(四)支持新疆兵團改革和氣象事業發展。結合中央財政管理要求和新疆兵團發展實際,研究確定新疆兵團體制改革目標定位,探索完善新疆兵團預算管理體制機制。進一步推動新疆兵團加強財務基礎工作,建立基礎信息采集機制。大力支持氣象事業發展,推進加快氣象現代化步伐。繼續推動氣象服務“三農”,發揮氣象對“三農”發展的基礎保障作用。
(五)支持推動重點國有林區、國有林場改革。支持在黑龍江省重點國有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研究推進森工企業體制改革的政策措施。從2014年起,在天保工程財政資金中對龍江森工集團和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增加安排政策性社會性支出補助。支持推進國有林場改革。
四、以提高精準性、有效性、持續性為重點,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
(一)改革專項扶貧資金管理機制。研究制定改革專項扶貧資金管理機制的意見。探索競爭性分配資金、集中解決突出貧困問題和引入第三方監督,推進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購買社會服務,把項目審批權限進一步下放到縣,強化地方監管責任,健全公告公示制度,加大資金績效評價力度,不斷提高扶貧開發的精準性、有效性、持續性。
(二)做好專項扶貧重點工作。擴大貧困村互助資金試點范圍,推進雨露計劃實施方式改革。積極支持興邊富民行動,完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試點政策,促進人口較少民族發展。支持地方加大扶貧貸款財政貼息力度,鞏固以工代賑、國有貧困農場和林場扶貧、“三西”建設等工作成果。完善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區扶貧開發機制。
(三)健全財政綜合扶貧政策體系。牢固樹立財政綜合扶貧投入理念,做好綜合扶貧政策協調和落實工作,充分發揮財政政策綜合扶貧效應。開展財政綜合扶貧投入統計工作,完善統計口徑,加強政策宣傳。積極推動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基金成立運營。
五、以強化基礎管理為依托,不斷提升支農資金使用效益
(一)加強制度建設。按照完善制度、明確職責、理順流程、加強監管的要求,進一步建立健全財政支農管理制度體系。抓緊研究制定、修訂《中央財政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管理辦法》、《中央財政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績效評價辦法》、《畜牧水產生產發展資金管理辦法》、《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資金管理辦法》、《重大動物疫病防治經費管理辦法》、《林業保護補助資金管理辦法》、《天然林保護工程財政資金管理規定》、《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補助專項資金管理辦法》、《中央財政統籌從土地出讓收益中計提的農田水利建設資金使用管理辦法》、《財政扶貧資金績效考評試行辦法》、《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貧困革命老區整村推進項目資金管理辦法》等。
(二)加強預算管理。進一步細化預算編制,切實壓縮代編預算規模,探索編制滾動預算,提高預算編制的科學性和準確性。牢固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嚴格控制“三公經費”等一般性支出。盤活農業財政存量資金,加大結余結轉資金統籌使用力度。加強預算執行管理,強化預算編制與執行掛鉤機制,硬化預算約束力,提高支出預算執行的均衡性。指導中央農口部門開展績效目標填報和績效評價試點,做好中央對地方專項轉移支付項目績效評價,完善評價指標體系,加強評價結果公開應用。深入推進中央農口部門預決算公開,加大“三公經費”公開力度,不斷細化公開內容。
(三)加強監督檢查。按照部里統一要求,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整頓財政秩序,嚴肅財政紀律,千方百計把財政支農資金管好用好。進一步明確監管主體責任,切實加強財政支農項目審批權限下放后的監管,逐步建立覆蓋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的監督檢查體系,不斷提高財政支農資金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信息化水平。強化財政支農資金日常監管,充分發揮基層財政就近就地監管作用,主動配合審計、財政監督、紀檢監察等部門開展相關工作。深入推進“水利資金管理提高年”活動,研究建立水利資金監管長效機制。
六、以轉變工作作風為抓手,切實加強干部隊伍能力建設
(一)加強重大政策調查研究。圍繞當前農業農村發展和財政支農工作面臨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深入開展調查研究,進一步完善重大財政支農政策。一是跟蹤農業可持續發展各項政策實施情況,及時總結、調整完善相關政策。二是創新財政支農資金管理使用模式和機制,提高資金績效。三是研究處理好財政支農工作中政府、市場和農民之間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四是研究提出財政支農政策和資金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傾斜的建議,促進培育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著力破解“誰來種地”難題。五是研究如何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層次、全過程的農業生產綜合服務體系。六是探索政府和社會資本有機融合模式,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七是研究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探索農業支持保護政策與農業“走出去”相結合。
(二)加大政策宣傳交流力度。召開全國農業財政工作會議,總結回顧“十二五”以來財政支農工作,研究分析當前面臨的形勢和任務,部署做好新時期財政支農工作。密切結合財政支農重點工作,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宣傳。積極做好財政部門戶網站農業司頻道建設,進一步豐富內容,提高質量,增強時效。加強兩會建議提案辦理過程中與代表委員的溝通聯系,主動爭取理解和支持。及時編發《財政支農與新農村建設動態》。
(三)強化黨風廉政建設。深入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牢固樹立“開端”意識,堅決去除“過關”思想,切實抓好教育實踐活動整改方案確定各項任務的落實,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活動成果。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等精神,努力在真學、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見實效。牢固樹立宏觀意識、大局意識、可持續意識和中長期觀念,建立健全作風建設長效機制,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嚴格落實廉政風險防控機制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扎實開展黨風黨紀和廉潔從政教育,做到正本清源,警鐘長鳴。
責任編輯:宗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