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借助國家扶持“三農”建設東風,針對農業生產條件差、基礎設施薄弱、自然災害防御能力低等制約因素,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改變了農業基礎設施落后現狀,改善了農村面貌,提高了農民素質。與此同時,“重建輕管、只建不管”的建、管、用矛盾突出。本文結合巴州區的實際,探索農業基礎設施可持續利用的有效途徑,以解決農業基礎設施管護問題。
一、巴州區農業基礎設施管護現狀
(一)實施情況。目前,巴州區通過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現代農業、高標準糧田、新農村產業園、小農水、水利樞紐、林業天保、農村道路等項目建設,初步形成田成方、林成網、溝相通、渠相連,路通暢、林茂糧豐、瓜果飄香的農村新氣象。據統計,巴州區23個鄉鎮、6個辦事處累計改造升級基本農田建設28.25萬畝,建設(整治)設施蓄水14230座(口),配套完善引、灌、排渠系7968.8公里,新建(整治)農村機耕道2689.3公里(硬化806.79公里)等。
(二)管護現狀。巴州區農業項目建后工程一般是由建設部門、鄉鎮政府和項目村社負責管理與運行,既是管理者又是管護者,這種管理較模式化,機構性質定位不明,管護的責權不明確,缺乏行之有效的管護措施,嚴重影響和制約了農業項目建后工程管護的順利進行。此外,農業項目是整體規劃布局,綜合利用,系統發揮效益的,這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小農戶經營模式有所矛盾,大部分農民只顧工程設施與自身的利益關系,不去考慮全局利益,致使一些綜合利用的灌溉水利設施、耕作道路被破壞,直接影響基礎設施的綜合利用效益。據調查,全區設施蓄水工程容量不足70%,80%排灌站停用,60%引、灌、排渠不暢,渠系建筑物損毀100%,農村道路破損達40%,田地埂垮塌達30%,近50%土壤理性發生改變,項目動態成效難以實現。
(三)管護問題。一是產權不明晰。雖然表面上工程建設完工后,由建設單位將項目整體移交給項目鄉鎮或村社,各種管護內容也以書面形式加以明確,但由于產權不明確,管護制度僅是一紙空文,既沒有跟蹤督查,更沒有相應的處罰,致使工程管護得不到有效落實。
二是存在“重建輕管”現象。部分鄉鎮在項目建設中積極性高、熱情高,干部群眾主動配合。但工程建成后,由于管理體制、管護責任、管護資金等方面的因素,對工程建后的管護環節不夠重視,管理薄弱。
三是未建立管護資金或資金不足。巴州區除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后期管護投入資金外,其余部門未投入。而村社經濟薄弱,沒有資金積累,再加上農產品和農副產品價格較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融資渠道單一,只能從村集體義務工、積累工和收繳的各種賠償費中提取部分資金,但遠遠滿足不了項目管護的資金需要。
四未能真正落實管護責任。工程完工移交后,本應形成建設單位、基層組織、受益農民共同管護的局面。但在現實工作中,管護各方不愿投入更多的資金和精力,形成建設單位無法管、基層組織無力管、受益農民不愿管的窘境。
五是農民管護意識不夠。項目區農民是直接受益者,本應是項目建后管護的主體,但由于項目是國家投資興建的,農民認為管護不關自已事,對基礎設施不僅管護意識不夠,還存在人為損毀現象。
二、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管護的思路及對策
(一)宣傳啟發,轉變觀念。農業工程“三分建、七分管”,針對個別建設單位存在的“重建輕管”、甚至“只建不管”的現象,首先從強化管護宣傳入手,充分利用黑板報、村務公開欄、電視、廣播、報刊等多種平臺,大力宣傳做好工程管護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以村為單位召開專門會議,利用農閑時節組織群眾討論,不斷診“病”、治“病”和防“病”,并將研究策略和相關政策資料印發傳閱,調動農民參與工程管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政府引導,增強意識。鄉鎮、村社干部應身先士卒,按照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要求,主動參與到農業基礎設施管護中,深入田間地頭巡察,查找工程損毀原因,研究修復對策,探索防御舉措。項目鄉鎮及村社干部應投入到工程“歲修”工作中,積極參與水渠清淤、制口疏通、閘板保管、梯田埂修補、碎石清理、道路除草、塘庫池管理等維護工作,在項目區營造出“既倡導,又參與”的組織堡壘氛圍。對自然災害造成重大損失的工程,應及時組織群眾開展生產自救。
(三)創新思路,拓寬渠道。針對不同情況,采取不同措施。一是采取“村有村管”的方式,由村級組織統一進行維護和保養,由農戶出義務工或由村社雇專人進行維修。如橋、涵、閘、路及山平塘、蓄水池、泵站、渠道、管道仍為集體所有,平時由村社安排專人看管,毀損嚴重的由集體出錢(或集資)維修,使用時,村社負責輸水,費用根據土地面積分攤,經濟條件較好的村,從村集體經營中支出。
二是采取“村有戶管”的辦法,把堰塘、蓄水池、排灌站、生產路發包給農戶,由農戶負責經營管理,產權歸村集體所有,一般在建設時就明確為“誰受益、誰管理、誰養護”原則。
三是采取一次性拍賣的方式,明確產權關系,變為“戶有戶管”。把一些工程、設備一次性賣給農戶,收取一定的資金,轉變成個人所有,并由農戶進行管理和使用,產權歸個人所有,維修管護由買斷者負責。如蓄水池和農業機械等。
四是建設土地流轉發展平臺。引進創業有志之士,發展特色產業,推動土地流轉。引進成熟龍頭企業,建立“基地+公司”產業模式,助推土地流轉。倡導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促進土地流轉。扶持農村種養大戶,興辦家庭農場,增加土地流轉。培育農業專合組織,經營 “公司+基地+農戶”合作農業,壯大土地流轉。通過轉化管護主體,發展“企業”自養。
(四)細化措施,加強管護。一是建立管護基金。建議縣、區財政年初預算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資金,用于農業工程管護費用;或在全區每一個項目招標結余資金中提取10%—20%左右的資金,用于農業工程管護費用,建立工程管護基金,全部納入縣、區財政專戶管理,用于項目運行管護補貼,專款專用。
二是鼓勵集資管護。按照市場手段與項目補助相結合的方式,“誰受益、誰負擔”;或“以工程養工程”,鼓勵多形式、多渠道籌集管護經費。
三是明確管護主權。在產權明晰上,可以按項目資金投入的數額和比例,明確產權構成。在產權管理上,屬于國有資產的,由鄉鎮人民政府進行管理;屬于集體資產的,由村社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屬農戶家庭資產的由農戶直接進行管理。
四是頒布管護辦法。加強對農業工程建后管護工作的組織領導,層層建立和健全農業工程建后管護組織協調、監督管理的工作機構,層層制定和落實項目建后管護切實可行的制度、辦法、規程和細則,并分門別類地制定出各類工程管護的具體制度和實施辦法,做到組織明確,制度健全,措施得力,獎懲分明。
五是加強部門配合。宣傳部門要加大對農業工程建后管護的宣傳力度,為農業工程及其建后管護營造良好氛圍。建設單位既要借鑒相關部門成熟的管護經驗和措施,又要依托各級管理單位搞好建后管護工作。司法部門要積極主動,及時懲處破壞農業基礎設施的各種違法犯罪行為,為建后管護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單位:四川省巴中市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
責任編輯: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