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過幾天,公司一個搬運工對他說,建行來的,你不要太翹尾巴,你是我雇的,我是股東
敢為天下先、愛拼才會贏,這是閩商的精神寫照。在晉江最大民企恒安集團的總部大樓上,“誠信、拼搏、創新、奉獻”的大字醒目。以136萬元資產的鄉鎮企業起步,恒安如今成為中國最大的生活用紙和婦幼衛生用品制造商、年利潤逾30億元。成功背后是公司創始人、CEO許連捷共贏共享的經營智慧,在自發、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過程中,公司做大做強,許連捷也完成了從小企業主到行業領袖級企業家的轉身。
“眾人扛山”
混合所有制的實際做法對于許連捷來說并不陌生,29年之前恒安就由國資、民資、外資一同創立。
許連捷1953年生于晉江農村,“小學都沒畢業”、長期務農的他1981年開始創業,先后創辦服裝廠、拉鏈廠。認定衛生巾一定會有市場前景,他決定轉入當時由國營機構壟斷的衛生巾市場。如何做?辦一家中外合資的鄉鎮企業。
1985年,許連捷及其親朋、香港天利貿易公司(港商施文博)和晉江安海鎮政府共同出資136萬元創建了恒安。此舉是自發探索的混合所有制企業,而且混合得很徹底:國資、民資、外資均有,三分天下,無一股獨大。公司成立后,當地政府的代表出任董事長。三三制混合的好處包括:彼時改革開放不久,國資參與利于經營的開展;港資加入,帶來資金支持及更開闊的視野、市場化的經營理念與方法。許連捷對于這一主動合作的產物的評價是,“在與別人合作時,我說任何的一種事物,是沒辦法絕對平衡的,但是只要你抱著自己得49%,讓別人得51%的這么一種心理,你就會和大家合作得非常愉快。”
公司成立時有不少小股東,其中一些人和許連捷同村,一些人是聯合創始人,如楊榮春、洪青山、現任恒安執行總裁的許水深(許連捷堂弟)父親等。很多人是受許連捷之邀、受其影響而來,并得到支持,如許連捷個人借錢給一些員工入股。可以說,恒安成立時,形成一種由核心人物許連捷帶領,很多人共同打天下,共擔風險并同享成果的格局。用恒安一位執行董事的福建方言來說,就是眾人扛山山會動。
1990年代中期,全國各地開展鄉鎮企業改制,恒安在晉江率先改制了。
股散人聚
恒安成立不久即推行員工持股,是中國較早推員工持股的民企,這深化了混合所有制。從1987年開始,恒安通過在各地設立分公司,吸納經營者入股,各銷售片區負責人持有較多股份,員工人人持有股份,這助力了公司發展。如,最初到外地開拓業務的員工基本都是晉江人,人生地不熟,搞業務難度不小,還會面臨人身安全問題。人人持股,顯然有助于解決問題、激發活力。結果是,恒安股東數量成百上千,包括搬運工也持股。持股還有財務政策資助,比如員工購買3萬股,自己拿出1萬元、公司借給兩萬元(計算利息)。
許連捷認為:“真正創造價值的是員工。只要你來工作,就讓你共同分享發展成果,這樣大家的心才能夠凝聚。”
他這樣給公司高管解釋給員工股權的意義:“這些年輕人工作在第一線,像地里的莊稼都靠他們一鋤頭一鋤頭去搞,是最辛苦的。而我們高管,很多時間是在辦公室指揮。在他們的成長過程當中,給一點股權,他們能更盡心盡責,也許能改變他們的一生。”他認為,老板要讓員工共享創業成果,不僅是錢多少,老板要肯定員工為公司業績作出的貢獻。在員工、股東、客戶、供應商等公司利益相關者價值排序中,許連捷將員工排在首位。
人人持股在內部受到高度認可。恒安總部所在地早先是農村,現在離鎮中心也有幾公里,遠談不上繁華。公司一位總監表示,“推行員工人人持股,大家把公司當做自己的事業來做,這讓恒安脫穎而出,這也是和其他鄉鎮企業最大的區別,其他鄉鎮企業基本做不到這一點。持股,本質是吸收一些西方的先進管理理念,沒有受總部在農村這種地域限制。這是許總最厲害的地方。”
一名執行董事的評價則是:“通過大量的員工持股,讓大家有一種主人翁心態,確實把它當成事業、家業去做,凝聚大家共同的創業之心,而不只是說打一份工,干不好就走了。”
1998年,恒安在港交所IPO,成首家在港上市的內地民企,造就了大批百萬、千萬富翁,一大批員工住進了別墅:這讓許連捷很有成就感。上市后,董事會主席施文博持股20.39%,居最大股東;CEO許連捷持股19.3%;員工持股49.42%;其余為社會公眾股。
上市讓混合所有制更進一步的同時,深刻促進了恒安的公司治理。用許連捷的話說,時間不等人,現在明明管理出現了瓶頸,上市的主要目的是規范治理結構,融資是其次。上市后,公司大力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完成了從家族式管理色彩較濃到現代企業制度的轉身。
IPO次年的1999年,恒安一位副總一家被滅門。當年下半年,從管理者到員工都要配合公安機關的調查,公司隨之出現面臨失控的問題。后來,許連捷回歸,公司重回正軌。他稱,“那時候如果沒有上市,恒安就完了,沒有上市就沒有一個統一的管控制度,各走各的路,你就沒招了。幸好這個突發事件發生在上市之后,不是上市之前。”
共同成長
上市后,沒有了原始股,如何進一步吸引、激勵人才?恒安用了期權,力度不小:2007年和2009年兩次實施員工期權激勵方案,先后有867人獲得1389萬股。
支持員工持股時,許連捷會做利益讓渡。1999年,中國建設銀行晉江支行國際業務部經理的王向陽,受邀加盟了恒安。沒過幾天,公司一個搬運工對他說,建行來的,你不要太翹尾巴,你是我雇的,我是股東。事實上,受邀加盟之時,王向陽被許諾做得好的話會有股權,但彼時公司已上市,沒有原始股了,他后來獲得了股權,來自許連捷的讓渡。
人才方面,受益于持股帶來的利益一致、企業文化等原因,到齡退休之外,恒安的主要創始人都沒有離開公司。員工持股、股權激勵也給力了一批優秀人才的養成、中堅力量的穩定。
除去股權,秉承“追求健康,你我一起成長”的理念,恒安把員工的個人發展和公司的遠景發展結合起來,實現雙贏。許連捷稱,“公司一直都為員工提供機會和平臺去成長。比如,年輕員工一開始經歷略少,我們就培養他做駕駛小船的船長,經驗豐富些了,我們就培養他做軍艦的艦長,一直到經理、總裁。”
以共享思維推動公司發展,股東回報不俗。成立至今恒安增長顯著,公司2013年營收211.86億港元,同比增長14.4%;凈利潤為37.21億港元,增長5.8%。上市后,恒安每半年現金分紅一次,從沒間斷,而且年度比例不少于凈利潤的60%。
許連捷的個人回報同樣巨大。目前恒安的前兩大股東依然是施文博、許連捷,分別持股18.6%、18.3%,兩人各有一個兒子成為董事。
“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恒安的存在。所以說恒安能夠發展到今天,作為恒安人,是非常感恩的”。在許連捷的辦公室里,放置著改革開放總設計師小平同志的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