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不久前宣布,對日本住友等八家零部件企業以及日本精工等四家軸承企業的價格壟斷違法行為進行處罰,合計罰款超過12億元人民幣。加之反壟斷部門對奧迪等幾家外資品牌汽車售后服務的反壟斷調查事件,在民眾大呼痛快之時,亦有外媒借機炒作,聲稱近期我國反壟斷執法主要針對“洋汽車”、“洋奶粉”、液晶面板等“洋巨頭”企業,似乎我國反壟斷執法機構是在“別有用心”地打壓“洋壟斷”,旨在保護國內相關企業的利益。
其實,這些報道顯然是有失偏頗的,與成熟市場經濟國家一樣,我國反壟斷無疑是“競爭中立”的,其執法僅是針對企業的違法行為,不管外資還是內資企業,只要證據確鑿,只要你實施了排除限制競爭的行為,執法部門就可以利用法律武器進行相應的處罰,與企業的內外資屬性及所有制性質無任何關系。
我國《反壟斷法》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反壟斷法一樣,重在“保護競爭而不是保護競爭者”。對擁有市場優勢地位的廠商而言,反壟斷執法并不反對企業的市場支配地位,而是反對濫用這種市場支配地位對上下游廠商和消費者的福利進行剝奪和侵害的壟斷行為。
然而,在弄清楚反壟斷的目的之后,我們不得不反思一直以來引以為豪的所謂“以市場換技術”的產業政策。從結果上來看,在汽車行業這一政策無疑是失敗的。市場的確給人家了,但換回來的技術卻少得可憐。即便給你,也是較為普通或是如同雞肋的不再具有前沿特性的技術,讓你“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縱然是一些在國外的“非主流”或偏于淘汰的車型,到了中國后仍然要給外方價值不菲的“技術轉讓費”,而作為合資企業中50%出資者的中方,要想改動哪怕僅是一丁點外觀上的設計,都很難獲得外方的同意,其“傲慢”程度非同一般。自主品牌和創新能力的缺失無疑是我國民族汽車工業最需要加強的短板。
另一方面,我們在外資政策層面的超國民待遇,包括作為合作方的國企和地方政府對外企的偏袒也都值得深思。在引進外資過程中,出于地方經濟利益的考量或是提升官員政績的需要,除了“免二減三”、“三減三免”等力度不一的稅收優惠政策,在實際操作中,為了爭取項目落地,完成所謂引進外資指標,一些地方還事實上在推行低廉的土地使用費(甚至“零地價”)、優惠的貸款條件、政府無償組織媒體宣傳、提高環境污染容忍度等各種“扶持措施”。長期以來外資享受到了各種不合理的超國民待遇,無疑使其市場優勢地位更為強化。
仍以汽車產業為例,在不正常的產業政策和外資政策引導下,雖然一直以來都給人以高度市場化的印象,然而我國新車銷售及售后服務市場中,通過橫向或縱向聯合、指定交易、制定歧視性價格等實施的壟斷行為較為普遍。如汽車制造商限定經銷商的最低售價、限制經銷商跨區域銷售、強制向經銷商搭售滯銷車型等。比起整車銷售,在4S產業鏈條中,最具話語權的整車廠授權獨立的部件專業廠家生產零部件,包括輪胎、車廂內飾等,并且規定所授權部件排他性地供應給整車廠自身。而其所采購的部件或零件除了自用外,再加價賣給4S店。生產商往往將很多通用件,如油品、軸承、皮帶等都 “原廠化”,其目的毫無疑問是為了獲取更多的利潤,某外資品牌高達12倍的“零整比”就是典型的例子。
從根本上看,“洋壟斷”之所以長期存在,與一些有礙公平競爭的市場規則和做法不無干系。一些地方所給予“洋巨頭”的特殊待遇,久而久之便成了“慣性”,一旦沒了便大呼“不爽”。存在壟斷行為的企業不能再“甘之如飴”地享受壟斷帶來的超額利潤了,心中難免“憤憤不平”,而此時外媒不恰當地“叫屈”,恰恰難以掩蓋他們欲替相關跨國公司代言和辯解的真實目的,其用意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