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壟斷的出發點應該是厘清市場秩序,保護市場公平自由競爭,讓社會福利最大化。從這個角度講,產業和市場過分分散和過分集中,都不能達到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目標。在產業界有一個討論壟斷或分散程度的指標是產業或市場集中度,是指某行業的相關市場內前N家最大的企業所占市場份額的總和,是對整個行業的市場結構集中程度的測量指標。常用的如CR8,是指產業或市場上最大的前8家企業總計占市場份額。根據美國經濟學家貝恩和日本通產省對產業集中度的劃分標準,將產業市場結構粗分為寡占型(CR8 ≥ 40%)和競爭型(CR8<40%)兩類。寡占型又細分為極高寡占型(CR8 ≥ 70%)和低集中寡占型(40% ≤ CR8<70%)。
先拋開這個指標不提,最近一年里,中國市場出現了針對“蘋果”、“星巴克”等的批評和行動,而最近擴大到了奶粉、汽車等領域。有媒體指出,和普通公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典型領域如洗化領域、IT領域、汽車領域、醫療器械等領域被外國產品占領,成為國內高通脹高消費水平的助推因素。作為研究經濟的人,筆者不贊同這種一概而論的說法,更找不到支持國內高通脹、高消費水平應該歸罪于洋品牌的證據。
討論經濟話題,自然應該首先立足于經濟的語境,將經濟現象和民族的、政治的東西攙和一起,是沒有說服力的。我們可以用經濟的手段來懲罰對手,但其背后的依據可能更多是其他因素導致的。比如,人們可以以愛國的名義懲罰任何來自本國之外的東西,或者以牙還牙地反傾銷,甚至采取貿易保護主義,但是這些行為無需拿別的理由做幌子。
我們來看一些被打上“洋壟斷”標簽的數據:2013年,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達到10333家,其中外資及港澳臺投資企業的占比接近1/4,而這1/4企業則占到當年汽車零部件銷售總額的3/4。也就是說,25%的洋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市場占比不到80%。連20/80規則都不符合,CR8更不可能大于70%。雖然沒有汽車零部件業市場集中度的指標,我們仍可以用汽車行業的集中度數據做個比較,2012年Alix Partners的數據顯示,中國汽車業排名前十位的制造商在市場上的銷售份額僅為73%,而美國的這個數據是94%。
也許有人會說其他行業的情況不同,比如奶粉、IT和醫療器械領域。是的,比如寶潔、雀巢,洋日化品牌和洋奶粉確實受到了廣大國內消費者的歡迎。而那些原來的國產品牌、眾多的國產奶粉出了什么問題呢?很容易得出答案:是消費者拋棄了劣質品。市場自有其篩選功能。如果我們因為這些生活必需品的絕對優勢視為壟斷和侵害,并進而對其進行抑制和打擊,會產生什么樣的社會結果?顯然社會總福利水平會下降,這恐怕完全違背了反壟斷的初衷。從消費者的角度看,買不到合格的奶粉,到底是洋品牌的錯,還是某些中國企業的錯?國家是否應該為了保護自己的企業就可以動消費者的蛋糕?所以有社論說,反洋奶粉必須先解決國產奶粉的質量和安全問題。如果國產的這些產品質量比洋品牌好,用得安全放心,國產的市場份額自然會上升,這也是正常的市場邏輯。
對于反“洋壟斷”,筆者完全能夠理解,但是并不認為主要原因來自經濟層面的考慮。改革開放30多年,包括加入世貿,對于中國經濟和產業發展的正面價值是有目共睹的。只有在競爭中,才能加快成長和進步,過度保護只能讓企業更弱小、更弱不緊風,現在已經是被廣泛接受的經濟學常識了。中國很多產業的集中度或者說壟斷程度不是太高,而是過低了,這本身就是產業發展不足的結果。中國本土企業必須在真實的市場競爭環境中學會生存和更好的發展,用自己的能力、產品和服務爭取消費者的青睞,讓市場自己做出選擇,才是最好的對策。
中國在崛起的過程中,難免碰到各種勢力的挑戰,策略地運用經濟手段與對方進行博弈,最終實現動態平衡甚至雙贏的結局,這是國際政治和經濟層面的正常活動。無需假借經濟之名,這是為了國家利益采取的行動,也是擴大社會福利的舉措,應該會得到社會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