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風采】
謝醒,福州市錢塘小學教導處副主任,小學語文高級教師,福州市骨干教師,福州市鼓樓區第二屆名教師。從教18年,承擔過低、中、高各年級語文教學工作。公開教學多次獲全國、省一等獎。多次被評為市、區先進個人。多篇論文在CN刊物發表。
圓夢:激情滿懷,全情投入
1996年,18歲的我欣喜滿懷,帶著青春的夢想,跨入了福州市錢塘小學,圓了教師夢。初為人師的我,擔任語文老師,兼班主任,生管、教學、人際樣樣都是全新的挑戰,讓我有些惶恐。帶著未泯的童心,我將滿腔熱情、滿懷愛心、全部時間傾注到這一群天真無邪的一年級孩子身上,走進他們的學習、生活、心靈,成了他們信任的朋友、知心姐姐。課堂上可聽見瑯瑯的書聲和愉悅的笑聲,下課后,我不僅是孩子們的玩伴,還是孩子們的傾訴對象。要與68位學生溝通,深入地了解他們,需要愛心、耐心、細心。孩子們的感受力是相當靈敏的,他們會把心中的許多秘密當作禮物回報給老師,那是你與他們建立真正友誼的開始。對成長中的孩子,我總是懷著花苞心態,“錯誤也可愛,并學會等待”。兩年后,當他們知道我不再帶這個班級時,有幾個“機靈鬼”到校長室哭訴,請求讓我繼續教他們,有的會時不時來教室、辦公室探望我,我也為此感動、不舍。
彈指一揮間,教師生涯走過了18個春秋。一個教師節,我收到了一份特別珍貴的禮物。一張孩子們親手制作的光盤,記錄著五年來校內外生活的點點滴滴。這批學生是我由一年級帶到五年級的,時間久,感情更深。我仿佛回到了孩子們剛入學的時候,看到了一張張紅撲撲的小臉蛋,聽到了稚嫩的聲音喚著“老師,您好!”往事歷歷在目:和孩子們聲情并茂誦讀唐詩宋詞、毛澤東詩詞,徜徉詩海;和孩子們、家長們夜游西湖賞桃花;和孩子們慶六一節;周周好書推薦會;天天師生日記大PK;難忘的社會實踐……他們的成長就像小雞的破殼,春蠶的化蝶,一步、兩步、三步,留下成長的足跡;一年、兩年、三年,留下校園的回憶;一篇、兩篇、三篇,寫下成長的點點滴滴。五年的師生緣,如今他們高三啦!已是一個個青春靚麗的少男少女了。每年教師節,同學們三五成群手捧鮮花來看我,在那花海中,在那人群中,在那閃閃的目光中,找不到什么詞能表達我的內心,只覺得所做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有價值。
我把愛和時間心甘情愿、無怨無悔地給了我的學生。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在教育的“馬拉松”中,像拉鋸似的,有無數個來回,無數個艱辛,沒有誠心怎能等待收獲,沒有愛心怎能回應真情,沒有真情怎能喚醒心靈。
筑夢:育人為樂,幸福共營
“學然后知不足”。作為一名好教師,一定得騰出時間多多學習,聆聽窗外的聲音。我的兩任校長都很關注年輕教師的成長,給年輕教師壓擔子、搭臺子。一次難得的機會,讓我這個年輕教師也有了外出學習的機會,那可是第一次近距離地聆聽全國名師的課。靳家彥老師詩一般的課堂、詩一般的語言給我留下難忘的印象。原來課堂可以如此如詩如畫,行云流水,令人流連忘返。一堂堂風格迥異、精彩連連的課,讓我大開眼界。這次的學習對我觸動很大,學習回來后,我開始訂閱各類教育期刊,關注全國小語界名師。在青年教師賽課中我認真聽課,比照、反思、學習。身邊的課和身邊的人更具效仿性,對自己特別喜歡的課,我總是用心琢磨,多多求教,向同行學習。
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環境,離不開良師益友。錢塘小學這個平臺給了我許多學習和鍛煉的機會。在課改的春風下,我帶領著一個班的孩子,踐行著新的教學理念,和學生一起成長。“讀書、交友、塑己、育人、生活”伴隨著我的成長。多少個日日夜夜,心里裝的是學生,想的是點子。想著制作班級獎勵名片卡:發言積極—百靈卡,聲音響亮—鞭炮卡,能言會道—記者卡,改正缺點—進步卡,樂于助人—愛心卡,守紀有禮—文明卡……想著組織一場親子夜游西湖,想著元旦自助詩會如何創意,想著與孩子們分享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多少個夜晚,多少個節假日,我在師傅家的窗前備課、磨課,令我魂牽夢縈的是我的學生、我的課。帶著愛、癡迷和執著,陪伴著孩子們的成長,我走過了教學生涯的十多個春秋冬夏,領著孩子們吟誦上百首唐詩宋詞及毛澤東詩詞;組織孩子們開展一場場的課內外活動,與他們同呼吸,共歡樂;還和他們一塊堅持天天寫成長日記、班級日記,舉辦了班級好書日記分享會,營造了書香濃濃、其樂融融的班級氛圍。在我教學成長的道路上,有領導的關懷,有名師的指引,有朋友的共勉,有學生的陪伴,日子充實、快樂又幸福。孩子們,有你們的日子,每一天、每一堂課都充滿希望,充滿期待,充滿創造。學生的百變需求也是我成長的壓力和動力,在教中學,在學中教,可謂“教學相長”。自我的追求,自我的期待,也讓我不斷前行,不斷學習,樂在其中。
尋夢:堅持本真,學無止境
在教育的沃土上耕耘了18載,我帶著尋夢的希望,在教海中,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去找尋教育的本源。
課堂的構成元素是教材、教師、學生。教師的知識層面、學養、價值觀都蘊含于文本解讀中,一堂好課的出爐,要經過多少次烘培,多少道程序,多少久打磨,付出多少的努力和心血。搜羅所有跟教材有關的信息,取舍,留其精華,歸并整合,賦予創意,為我所用。一節節公開課歷歷在目,有《泉水》《紙船與風箏》《荷葉圓圓》《燕子專列》《七律·長征》《但愿人長久》《“黑板”跑了》《柳林風聲導讀課》《鳥鳴澗》等,每堂課都來之不易。公開課是在主題活動的基礎上衍生出的一堂快節奏、大容量、大氣度、高密度的精華課。在教學五年級的《七律·長征》時,從備課到上課,我都不是單一地停留在上好一堂課上,而是引導學生充分開展語文實踐活動,進行主題學習。備課的前前后后,花費了我大量時間和心血,我絞盡腦汁地整合素材、設計教案,巧妙地運用了毛澤東的《十六字令》《憶秦峨·婁山關》來以詩解詩。課前,我和學生開展“追尋長征的足跡,傳承偉大的長征精神”專題學習活動,來鋪墊、充實、豐盈課堂。備課的過程是辛苦的,也是學習、提升、收獲的過程,還是與學生相長并進的過程。課堂上,我還運用了《長征組歌》中的《過雪山草地》的誦讀來引領學生理解長征的艱難。
當手捧沉甸甸的名師獎章時,我感受到了榮譽,也感受到了外在的壓力。我愿意遵從自己的意愿和內心,真真切切做自己喜歡的事,愛我的學生,思索自己的課堂,與孩子們共同體驗愉快的生命歷程,借此豐盈內心、滋養心靈。
教無止境,學無止境。在教師生涯中,讀書吟詩,閱世交友,內外兼修,教書育人,是何等幸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