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農民參與客家體育活動的態度來看,男性較女性積極,在年齡結構上彰顯出“中間大,兩頭小”的特征。在文化程度上,文化程度越高其參與客家體育的動機就越積極;在收入水平上來看,收入越高的人群對參與客家體育的動機越高。要加大對客家體育的宣傳力度,推動客家民俗體育的繼承與發展,提高農民體育鍛煉的意識,促進農村體育的發展。
[關鍵詞]農民;客家體育;動機
民俗體育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一件瑰寶。贛南客家民俗體育是客家人根據生產環境和生活需要,所創作出來的一系列生活、休閑娛樂、強身健體的文化活動,是民俗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一種具有深刻文化內涵與廣泛文化外延的文化生產力。筆者對贛州市會昌縣站塘鄉、高排鄉,南康區鏡壩鎮、赤土鄉,寧都縣對紡鄉、會同鄉,瑞金市謝坊鎮、武陽鎮的412個村民進行調查,農民參與客家體育活動動機與態度的情況如下:
一、農民參與客家體育活動的動機與態度的總體情況
動機在心理學上一般被認為涉及行為的發端、方向、強度和持續性,是人的心理和行動一致的傾向性,是理念實施的念頭。農民對客家體育活動的動機情況可以反映出農民參與客家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和傾向性。在某種程度上,農民參與客家體育活動動機越高,農民參與客家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就越高。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在參與客家體育活動的動機上,為了強身健體的占了62.8%,在社會交往的占了48.3%,休閑娛樂上占了46.7%,陪伴家人上了占了45.5%。可以看出來,農民對參與客家體育活動的動機比較認可,有著參與客家體育活動的需求和動力。
農民參與客家體育活動態度上的調查發現:在對待客家體育活動態度上,選擇喜歡客家體育活動的占了39.3%,選擇非常不喜歡的占了1.2%;在對客家民俗體育能緩解體力和心理壓力態度上,選擇同意的有44.6%,選擇不怎么同意的有4.0%;在定期開展客家體育活動的態度上,選擇支持的有57%,不支持的有1.9%;在花錢進行客家體育活動態度上,選擇支持的占了43.0%,不支持的占了20.7%;在是否支持客家體育活動作為生活一部分的態度上,選擇支持的占了57.9%,不支持的占了2.5%。
從這些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在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上,農民有著較高的參與客家體育活動的需求,農民在參與客家體育活動上的主體意識不斷增強,參與客家體育活動動機和態度有較為可觀的情形,對于農民參與客家體育活動有著較為強大的潛力可挖。因此,應加強對農民在這方面的引導,鼓勵農民在生產工作之余能走出去,選擇積極向上的休閑娛樂方式,傳承和弘揚客家體育文化。
(一)不同性別的農民參與客家體育活動動機的情況
調查數據反映了不同性別的農民參與客家體育活動動機的情況。從調查可以發現,男、女在參與客家體育活動動機上,在每個因子的平均得分上,總體差異不是很大,除了休閑娛樂動機有顯著性差異外,其余動機均未發現有顯著性差異。休閑娛樂比較中,男性農民得分高于女性農民,這可能是在農村地區,女性要承擔著更多的家務,而女性的空閑時間則相對較少,即使去參與客家體育活動,也帶著更強的目的性,往往是為了鍛煉身體、進行社會交往以及陪同家人進行活動,單純的休閑娛樂較少。男性農民在工作之余,家務更少,能夠有更多的空閑時間。
從總體范圍來看男女之間的相差不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不管在城市還是農村,婦女的地位都得到了較大的提高,婦女往往也承擔著較為重要的工作,有著較為高遠的工作和生活目標。同時,農村婦女往往也要負責比較繁重的家務勞動,這些都使得女性農民較之于男性農民只有更少的休閑娛樂時間。因此導致女性農民與男性農民在休閑娛樂動機上有著較大的差異。
(二)不同年齡結構的農民參與客家體育活動動機的情況
調查還反映了不同年齡結構的農民參與客家體育活動動機的情況。從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各年齡結構的農民在參與客家體育活動動機上還是有較大的差異的,4個動機因子中,在強身健體動機上18歲以下的農民動機最小,而36-45歲和46-60歲之間的農民有著較為強大的健身動機。在社會交往動機上,60歲以上的農民動機最小,36-45歲和46-60歲兩個年齡段的農民有著較大的社會交往動機。在休閑娛樂動機上,小于18歲和60歲以上年齡段的動機較小,36-45歲和46-60歲兩個年齡段的休閑娛樂動機最大。在陪伴家人的動機上,18歲以下的農民最小,60歲以上的農民最大。
不同的年齡階段,所處的生活環境有差異,所扮演的角色有差異,所肩負的工作任務有差異,這些差異均會導致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段或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年齡段有著不同的心理狀況,因此,參與客家體育活動動機的差異實屬必然。在健身的動機上,18歲以下的農民動機最小,這是因為在這個年齡段上的人,還處于整個身體的發育階段或者身體剛發育完不久,他們的身體健康狀況是最好的,因此在關注身體健康狀況上,較之于年齡較大的人來說更少,所以強身健體的動機最小也是可以理解的。而36-45歲和46-60歲之間的年齡段強身健體的動機最大,那是因為這兩個年齡段的人,所負擔的工作和家庭壓力是最大的,在面臨較大的家庭和工作壓力時,往往會出現一些健康問題,因此,在這個年齡段他們進行客家體育活動時,有著較大的健康動機。在社會交往動機上,60歲以上的農民所體現的交往動機較之于其他年齡段最弱,這是因為經過之前的工作和奮斗,到這個時候他們屬于退休和頤養天年階段,個人的對社會的需求往往最小,這將導致他們在參與客家體育活動時,呈現出較弱的社交動機。36-45歲和46-60歲兩個年齡段有著較強的社會交往動機,因為這兩個年齡段是處于人生事業的最高峰期,通過社會交往結交新的朋友,了解更多的咨詢也是這兩個年齡段的人所必須做的事情。而客家體育活動的活動形式,有很多需要多人一起參與才能完成,因此,通過參與客家體育活動與人進行交往,是這兩個年齡段的人愿意做的事情。在陪伴家人動機上,60歲以上年齡段的得分最高,表明陪伴家人參與客家體育活動的動機最強。那是因為,60歲以上年齡段的人有著更多的閑暇時間,陪伴家人共享天倫之樂是這個年齡段的人普遍有的心理需求。而18歲以下年齡段的人在陪伴家人方面的動機最小,那是因為在這個年齡段的人年輕氣盛,往往有著較高的目標,心氣比較高,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學習上,因此在陪伴家人方面有著更低的動機。
(三)不同文化程度的農民參與客家體育活動動機的情況
調查數據反映了不同文化程度的農民參與客家體育活動動機的情況。從調查數據中可以發現,不同文化程度的農民在參與客家體育活動動機上還是有很大差異的,在參與客家體育活動動機4因子中,在強身健體動機上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有著最高的動機;在社會交往上,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動機最高;在休閑娛樂上大專以上文化程度最高;在陪伴家人動機上,小學文化程度的動機最高。
不同文化程度所反映的是不同的人所接受的不同學校教育。學校教育是人們接受各種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之一,學校教育往往會決定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因此,不同文化程度的人,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特征也是有差異的,也就導致他們在參與客家體育活動中也有著不同的需求。在參與客家體育活動動機4因子上,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強身健體、社會交往和休閑娛樂動機最高,那是因為文化程度較高的人群,往往有著較高的健身意識和常識,他們對自己的身體健康往往會比較看重,導致他們有著較高的強身健體動機。在本調查研究中,文化程度在大專及以上的農民,基本上是在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工作,有著自己正式的單位和崗位,所認識的人群也比較廣泛,而客家體育活動有些活動形式是需要多人合作進行完成的,這些都會驅動著這些人通過客家體育活動進行交往和交流。在休閑娛樂動機上,文化程度越高的人對自己生活的品位會越高,他們往往不滿足于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在閑暇時間通過各種休閑娛樂活動來提高生活質量是他們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而客家體育活動有著休閑娛樂的功能,這些功能都會驅動著他們來參與這項運動。在陪伴家人上,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動機最高,那是因為在這次所調查的對象中,小學文化程度以下者多為高年齡者,這與前面高年齡階段的人陪同家人動機最強是吻合的。
(四)不同人均年收入的農民參與客家體育活動動機的情況
從調查中可以知道,不同收入之間在參與客家體育活動動機上差異不是特別顯著,除了陪伴家人動機上,其余均未有顯著性差異。雖然總體差別不大,但是不同收入者之間在參與活動動機上也有著略微的不同。在強身健體上,收入越高的人,強身健體的動機越強。在社會交往上,收入達到8000元以上的動機最高。在休閑娛樂動機上,呈現兩頭大、中間小的狀況,小于1000元和8000元以上人均年收入的最高。在陪伴家人動機上,小于1000元的動機最高,并且在這個動機因子上達到了顯著性差異。
不同的年收入,會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這些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會影響著一個人參與各種活動的動機,在參與客家體育活動上也是不例外的。在強身健體、社會交往和休閑娛樂動機上,雖未達到顯著性差異,但是也呈現收入越高這三方面動機越強的現象。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人們在滿足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外,還有著更為高層次的需求,像社交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收入越高的人在滿足了自身的基本需求外,往往會向著更高層次的需求邁進,而強身健體、社會交往和休閑娛樂都是更為高層次的需求。因此,對于收入越高的農民群體來說,自然而然地會向更高層次的需求邁進,而客家體育活動也恰恰能滿足這些需求。在陪伴家人動機上,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動機最高,那是因為這部分群體基本滿足了溫飽需求,同時,對于更高層次的需求迫于經濟壓力,也無能力去追求,而在對于陪伴家人方面,是無需要任何成本的,也不會產生任何隔閡的,而客家體育活動也是能滿足這些需求的。所以,收入相對較少的農民在這部分所表現出來的動機最高。
二、廣泛開展農民參與客家體育活動的措施
(一)定期開展客家體育活動。從研究來看,客家地區的農民在參與客家體育的動機上,多呈現出積極的態度,這需要給當地群眾參與客家體育的條件,各個鄉鎮應定期開展客家體育活動,如以客家體育運動會、客家體育節日等形式,讓居住在村落的農民能夠有條件去參與客家體育活動,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客家體育的發展。
(二)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力度。研究表明在文化程度上,文化程度越高的農民參與客家體育活動的動機越高,因此要加強對農民的文化教育力度,以“科教興體”和“文化興農”為戰略傳承和發展客家體育,積極促進農民增產增收,只有農民收入提高了,他們才有更高的熱情去參與客家體育活動。
(三)政府要加大對客家體育活動的宣傳力度,必要時成立專門的組織機構,派出專門人員去組織和引導農民參與客家體育活動。
參考文獻
[1]周登嵩,李 林,茹秀英.新農村體育服務體系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32(3):l-7.
[2]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辦公室.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公報[N].中國體育報,2005-02-03.
[3]王紹軍,鄒 平.江西省新農村建設中“新農村體育”發展現狀調查分析[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7,22(4):11-13.
[4](美)戴維﹒邁爾斯著,侯玉波等譯.社會心理學(第8版)[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100.
責任編輯 無 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