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言文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長期以來,在文言文的教學中,課堂氣氛比較壓抑;課堂上教師過于直白的分析講解,反而使文言文失去了它原有的神韻;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只是被動地接受。面對這種現狀,教師要不斷創新教法,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新課標;文言文教學;創新教學
文言文是初中語文課程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初中語文課本中所占的比例始終居高不下,而且有不斷提高之勢。新課標下的文言文教學應創新教法,倡導“自讀、質疑、討論”,強調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中心,讓學生自己探究課文、發現問題,通過師生互動,相互討論,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一、學前指導,誦讀成韻
新課標對學生的文言文學習提出了明確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流利的誦讀首先要求讀準字音。文言文中一些人名、地名和通假字因為古今差異成為生詞,這些生詞基本上要借助書下注釋或工具書解決。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要根據詞匯的意思進行斷句,即“句讀”。古今詞義的變化等原因給斷句造成了很大的難度,在學前教師就得指導學生理解一些實詞的意思,進而準確斷句。最后,就是誦讀節奏了。要想控制好誦讀節奏,學生就要了解作品的寫作背景,了解作者,準確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情感、作品表現的神韻;有時也可以讓學生先聽錄音朗讀,感受朗讀中的停頓與節奏,然后自由讀。詞曲的朗誦和背誦是認識意象、感悟意境的有效方法,對文言文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二、創設情境,巧妙激趣
“興趣是個人學習活動的潛在動力,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解決激發學習動機的問題。”學習興趣的激發離不開良好教學情境的創設,所以創設合理的情境,對于學好文言文及古詩詞是十分重要的。如教學《曹劌論戰》時,教師可以采用創設故事情境的教學方式,先展示文章的歷史背景資料:齊魯長勺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春秋時期的一次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以齊魯長勺之戰為背景,營造濃厚的戰爭氣氛,引出學生對弱小的魯國能夠取勝的疑問。之后再為學生講解《曹劌論戰》,讓學生認識深謀遠慮的曹劌,體會必須取信于民并運用正確戰略戰術掌握戰機才能取得勝利的道理,感受代表了《左傳》藝術成就的本文語言簡練、情節詳略得當的特點。在教學《水調歌頭》時,教師可以創設音樂情境,播放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長久》,利用音樂使學生進入詩詞的情境,體會詩詞的意境清遠,筆調深婉。
另外,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讓學生學會質疑,并且肯定學生的質疑,這樣才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去。
三、品析名句,整體感知
教學文言文要注意品味語言,賞析詩句,整體把握古詩詞的意境,進一步增強學生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如《記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散文,文章表達了他壯志難酬的苦悶與自解,表現出了詩人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文章中有一句寫景的好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傳統的教法是教師把直譯的內容灌輸給學生,其中的美感自然難以體現。在此,教師應當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自己去想象這幾句寫景營造的意境,體味詩人當時的心境,用自己的感受去思考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調。文言文是充滿趣味的,在講解時,教師要學會找準切入方向來勾起學生的學習欲望。特別是從品讀名句入手,可以啟發學生思考,增強文言文教學課堂的思維張力,也使學生更加清晰地領會文章主旨。
四、拓展能力,提升能力
學以致用方能才思敏捷,才能領略語文的博大精深。學生的文言文學習,在積累了一定的基礎知識之后,還要注意對知識進行歸納和整理,以便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掌握一些規律,在今后的學習中也能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觸類旁通的效果。如《桃花源記》中“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與《水調歌頭》中意思相近的詞句可以互相映證;又如《三峽》中寫到“三峽”夏季水勢時說:“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而李白《早發白帝城》詩中也有相似的表述。通過對比學習,可以實現知識的遷移與靈活運用。
好的文言文讓學生獲得閱讀積累,還能激發學生的潛能,提升學生思考能力,提高寫作能力。
責任編輯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