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學講究實效,注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的積極作用,注重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和多樣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研究,讓他們主動積極地學習數學,講究實效性。
[關鍵詞]課堂教學;效率;興趣;方法;能力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學得主動
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會扼殺學生探索真理的欲望,而學習興趣可以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培養敏捷的思維力、豐富的想象力和堅韌的意志力。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果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的思想就能集中,即使學習時間略長些,內容較多些,學生也不會產生厭煩情緒。反之,如果學生對數學一點興趣也沒有,那就會產生精神負擔,產生畏難情緒和委屈心理。
如教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時,課前先讓每個學生剪好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并標上底和高的尺寸。教學時,首先讓學生將大小完全相同的兩個三角形拼成一個圖,從中取下一個三角形,經過多次的“拼”和“分”,學生看到圖形的轉化過程。其次,引導學生觀察由兩個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并說說平行四邊形的底與三角形的底有什么關系。在關鍵處揭示事物的本質聯系。再次,啟發學生從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求三角形面積的公式來,讓學生把實際操作中獲得的感知用數學語言表述出來,逐漸形成理性認識。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始終處在主體地位,通過擺擺、看看、想想、議議,嘗到自己發現規律的樂趣,學生學得主動積極,學得愉快。
二、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掌握入門的鑰匙
只有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才能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所以,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學會”,還要指導他們“會學”。如教正比例意義時,先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例1與例2,思考:有哪兩種相關聯的量?這兩種相關聯的量是怎樣變化的?找一找它們的變化有什么規律?在教師有序的指導下,引導學生從左往右,再從右往左地觀察例題中的表格,看到“一種量變了,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而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總是一定”,接著啟發學生用字母表示其中的規律,從而得到■=k(一定)的正比例關系式。
智力活動的核心是思維,要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就得逐步教會學生掌握思維的方法。例如在講組合圖形面積計算時,先引導學生分析:這個組合圖形的面積整塊不好算,能不能把它分割成幾個簡單圖形呢?如果能,就可以利用學過的面積計算公式分塊計算,再把分塊計算的結果加起來就是要求的組合圖形的面積。這樣,幫助學生掌握“觀察——分塊——綜合”的思路,學到解不規則圖形的一般策略方法。
三、培養學生學習能力,讓學生敢于質疑問難
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求學生由“學會”到“會學”,而且要讓學生“善于學習”。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勇于尋根究底,敢于發表不同意見,這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措施。例如,在教《圓的認識》時,有的學生提出“剪下的圓紙板與用鐵絲圈成的圓一樣”,有的說“不一樣,紙板上的圓是圓面,鐵絲圍成的圓只是圓周”,還有的說“紙板上的圓有周長有面積,鐵絲圍成的圓只有周長,沒有面積”等等,盡管學生提出的問題在概念上混淆不清,但這正是我們教學中所要解決的本質問題,只有學生在這些本質問題上開動腦筋,提出異議,教師才能更有針對性和啟發式地講解。
開拓思路,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是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的重要方面。如提出一個問題:“兩隊合做幾天完成這項工程?”讓學生聯想與它相關聯的是哪些條件,這樣持之以恒的訓練能夠使學生思路開闊流暢。教師還要啟迪學生標新立異,鼓勵他們提出新設想,探索新路子,不要千篇一律、萬人一腔地沿襲別人的方法。
責任編輯 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