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數學知識的學習中,學生因觀察、分析和比較的能力較弱,容易受思維定勢和題目表象的影響,解應用題時面臨一些障礙。教師應深入剖析敘述解題障礙產生的原因,培養學生的發散邏輯思維,提高解決應用題的能力。
[關鍵詞]解應用題;心理障礙;突破
一、造成學生解題障礙的原因
1.題目敘述迂回曲折
有的題目在敘述兩種數量比較時常采用順逆交錯的形式。例如,某商店運來的蘋果比梨多350千克,當蘋果賣了一半時,比梨少150千克,問蘋果和梨各運來多少千克?這道題一會兒講蘋果比梨多,一會兒講蘋果比梨少,中間還穿插了“一半”。“一個發電廠原來用4.5噸煤發電1萬度。改進設備以后,每發1萬度電少用煤0.5噸。原來發電5.6萬度所用的煤,現在可以發電多少萬度?”“1萬度”先后兩次出現,采用一順一逆的不同形式,必須經過一個數量順序與運算過程一致的再調整過程。“原來發電5.6萬度所用的煤”,主語“煤”放在句末,“煤”的前面提到發電量,“煤”的后面又問到發電量,“電”與“煤”誰因誰果需要分析明白。
2. 已知條件比較隱蔽
有的應用題條件比較隱蔽,學生需要將題中隱含條件的已知數揭示出來,否則會判斷錯誤陷入套題。例如,某專業戶要建筑一個長方形養雞場,長方形的一條邊利用原有的舊墻,其余三面用竹籬笆。今有竹籬笆36米,若長是寬的2倍,養雞場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學生往往抓住明顯的已知數解答:36÷(2+1)=寬。不拘泥于套路的學生,會把36米的竹籬笆分為三段:一個相當于寬的2倍的長和兩個相等的寬,這樣就能求出寬=36÷(2+1+1),然后再求長方形的面積。
3.數字使用次數不限
有的應用題中,某一個已知數在解題時要連續使用兩次或兩次以上,而學生習慣于一個條件只用一次。例如,兩輛汽車同時從甲地出發,運送一批貨物到距離165千米的某工地上。甲車比乙車早到0.8小時,當甲車到達時,乙車還距離工地24千米。甲車行完全程要用多少小時?“0.8小時”反復出現,每次運用時對它意義理解的著眼點也有差異。需要思維活動具有較高的靈活性,只有在全面理解題意的基礎上才能求出甲車行完全程需用165÷(24÷0.8)-0.8=4.7(小時)。
二、學生解題障礙的突破
1.使學生成為本質的“發現者”。學生對解應用題產生懼怕心理,其主要原因是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有問題。概念是對客觀事物本質屬性的概括和反映,理解概念就要全力找出概念的本質。如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時,“3個6是多少?4個3是多少?6個8乘積是多少?”教師可以采用擺圖形、變換圖形位置等方法,使學生成為本質的“發現者”,真正搞清題目關系的意義是什么。
2.避免審題走過場。教師講授應用題時,首先要指導學生學會正確讀題,明確審題方向,掌握審題方法。切忌當例題出示后,讓學生齊聲朗讀一遍,急于讓學生列式解答,或讓學生簡要回答題中已知哪些條件、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解答等來代替審題。
3.避免機械套入的失誤。學生在解應用題時,易受一些表象影響,急于求成,不細分析,出現顧此失彼、張冠李戴的現象。對此,教師要不失時機地選一些不同類型的題目進行配對、比較,讓學生認真觀察、分析。
4.加強變式練習。一是改變原題的題材。如“兩地相距360米,小東每分鐘走55米,小英每分鐘走65米,經過幾分鐘兩人可以相遇?”可改為“甲、乙兩個工程隊合鋪一段長360米的地下石油管道,甲工程隊從東往西每天鋪55米,乙工程隊從西往東每天鋪65米,經過幾天可以鋪完?”二是改編原題中的字、詞、句。如“一個修路隊修一段公路,6小時修了240米。照這樣計算,要修800米,多少小時可以修完?”改為“240米修了6小時,多少小時才能修完800米?”三是改變原題條件。如“瑞峰水果店第一天售出橘子300斤,第二天售出橘子200斤。第一天比第二天多收款9元,平均每斤橘子多少元?”改為“瑞峰水果店,第一天比第二天多售出100斤橘子,第一天收款27元,第二天收款18元。平均每斤橘子多少元?”
5.突破“靜”中困境。有些應題用必須依靠“巧思”才能解決。題目本身是靜止的,單靠猜測或圖示觀察難以解答。在教學中,教師要想法變靜為動,通過游戲、實物操作等,讓學生在活動中加深理解,溝通知識間的內在聯系。
責任編輯 張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