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堂教學形式多種多樣,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聽說讀寫方面的能力,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開展“新聞廣播”活動,發動學生積極參與廣播新聞,幫助學生開拓知識面,促進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新聞廣播;學生;能力
為了快速、有效地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我在班上開展了課堂五分鐘“新聞廣播”活動,使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得到綜合培養,受到學生的歡迎和家長的支持。
在班內組建小型廣播站,每人都是廣播員,每四人一站,自命站名,站長負責。每天在語文課上由一站模仿電視、廣播樣式廣播一套新聞節目,每人至少一條,總時限為五分鐘。具體要求:所播內容,從電視、廣播、報紙上摘記,或根據周圍發生的事自行采集。但要內容健康、積極,有益于中學生身心發展。報道要及時、準確、可信。形式不拘,以靈活多樣為佳。播后評論,教師口頭表達成績,集體記分入冊。
全年下來,成立了十幾個廣播站共播出新聞近三百套,一千多條,確保中途無一人無故缺播。每播完一套新聞,聽眾都情不自禁地報以熱烈的掌聲,向播音員表示祝賀。聽眾的強烈反響,對播音員是莫大鼓舞,播后都注意總結經驗,提高播音質量,來日再一展風采。盡管每次每人僅有短短一分鐘的播出時間,但由于它符合青少年心理特征,給學生帶來了心理上的愉悅,學生在自豪、向往的歡樂情緒中接受聽、說、讀、寫綜合性的訓練,因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激發了聽、讀的興趣
為了使自己編排的節目受到歡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認真翻閱當天的報紙和近期出版的雜志;他們聚精會神地收聽電臺播出的時事新聞和評論文章,收看電視臺的“新聞聯播”。有時為了捕捉班上一個生活鏡頭,爭取本站優先播出,就曾出現過幾個學生同時采訪當事人的情景。每個站的學生都開動腦筋,力求以新穎的角度、深刻的內涵求得聽眾的賞識。有的學生聽了廣播以后說:“以前我只喜歡看電視,特別是武打片、動畫片、故事片,現在我覺得班上同學自己搞的五分鐘‘新聞廣播’,也很有趣味,因為廣播的內容多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
二、給學生作文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在采集新聞節目的過程中,學生要讀,要聽,要看,對當中有意義的事件、材料都要隨時記在本上,經過日積月累,每個人都收集了不少原始材料。這樣,不但開闊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為自己的作文備好了下鍋之米,多數學生不再為“沒東西寫”而發愁了。還有,學生要把原型材料變成廣播節目,還要加以制作,要篩選,要提煉,寫成稿子還要幾經修改潤色,實際上是再一次創作。因此,班上學生的寫作水平,明顯提高,期中、期末考試,作文成績都優于其他班。
三、培養了說的技能技巧
過去,班上不少學生只善于隨意說話,課下聊天口若懸河,而一旦當眾講話卻又“金口難開”。究其原因,就是平日缺乏這方面的訓練,打心里產生了一種恐懼感。而“新聞廣播”這種形式,就為學生在集體場合練習說話提供了條件,為施展自己的才華搭起了舞臺。為了播好一條新聞,每個學生事先要讀好多遍,要檢查每一個音是否讀準了,音量大小、重音停頓是否恰當,儀表是否自然、大方,唯恐在哪個環節上出了問題,影響播音效果。
四、發揮了正確的輿論導向
“新聞廣播”,幫助學生開拓了知識面,促進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而更為重要的還在于增強了學生對真、善、美與假、惡、丑的鑒別能力,在群體中起到了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學生之間相互鞭策、相互激勵的一種自我教育的好形式。請聽下面幾則報道內容:“信鴿”廣播站透露,班上“小不點”(一個同學雅號)發起的“學雷鋒”小組,日前已深入到托兒所、閱覽室做好事,班上同學云集響應,參加這個小組組織的各項活動。再如,有個學生以《我們院子里的奇聞》為題,采寫并報道了一戶人家為兒子過“四歲大壽”而大擺筵席請客送禮的事,并評析了這種做法對孩子的有害影響。諸如這些內容,對編者、對廣播員、對班上聽眾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能在不在不知不覺中發揮作用,產生深遠的影響。班上學生普遍反映,自從辦廣播站以來,班級的凝聚力增強了,班風比過去更正了。
責任編輯 沁 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