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對弘揚中國文化、傳承中國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書法教育還十分落后,語文教師擔負著進行書法教育的使命和責任。《蘭亭序帖》是語文教學中培養高中學生書法素養的最佳案例。
[關鍵詞]書法;素養;蘭亭序
當前,書法教育已被教育部納入中小學課程,這是國家交給中小學教育的教育重任。在中小學專業書法教師嚴重缺乏的背景下,語文教師則成為這一重任的擔當者。在教育部2011年下發的《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和2013年1月下發的《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中就書法教育課程的開設作了明確要求。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把古詩文名篇的閱讀鑒賞與相關的古代法帖的鑒賞臨摹相結合,是一條有效而便捷的途徑。在人教社高中語文必修課本中,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在文學史是古代散文的名家名篇,在書法史上又是行書的名家名帖。《蘭亭序帖》是語文教學中培養高中學生書法素養的最佳案例。
借助《蘭亭集序》的學習,搭載中國傳統書法的多項綜合性學習活動,如開設書法素養選修課,介紹書法史知識、文字學知識、書法鑒賞知識;開展書法活動課,學習讀帖、臨摹、鑒賞、創作。在高一學年上學期培養興趣,初步掌握讀帖、臨帖技巧;下學期鞏固提高,進一步分層次指導,學習鑒賞和創作。
一、通過王羲之的學書逸聞激發興趣
王羲之的書法啟蒙老師衛夫人教王羲之有三堂書法課:“點”如高峰墜石,“一”如千里陣云,“豎”如萬歲枯藤。這不僅是教他對三個筆畫用筆的要領,也是教他對人生哲理的領悟。
“點”如高峰墜石。衛夫人要童年的王羲之看毛筆蘸墨以后接觸紙面所留下的痕跡,順便還注解了四個字:“高峰墜石。” 她要王羲之體會懸崖上有塊石頭墜落下來的感覺,那個“點”,蘊含的正是一塊從高處墜落的石頭的力量。還從“橫”的書寫,體會云排開陣勢時有一種很緩慢的運動,從枯老的粗藤中學習“豎”筆勢的力量。衛夫人教王羲之的,似乎不只是書法而已。書法與生命是相通的。“高峰墜石”讓人理解了重量與速度。“千里陣云”讓人領悟到了開闊和胸懷。“萬歲枯藤”讓人懂得了強韌與堅持。衛夫人是王羲之的書法老師,也是他的人生的導師。
二、教會學生讀帖三要領:口讀、心讀、手讀
在學生理解課文之后,教會學生讀帖。讀帖第一步是“口讀”。對照釋文,用手指著字帖,將字帖逐字逐句讀下去。反復多次,口能吟誦,文章爛熟于胸。第二步是“心讀”。在讀帖中用心玩味,領略字的間架結構,體悟洋溢于字里行間的呼應和韻律,由此培養出對書法藝術的審美情趣。第三步是“手讀”。也就是臨帖,做心摹手追的功夫。具體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摹,把透明的紙覆在帖上,照著帖中的字樣書寫,爭取把原字的筆劃都描出來;二是臨,把字帖放在面前照著其中的點畫筆勢認真臨寫,一定要按帖字的原樣照搬,爭取不走樣。
三、鑒賞王羲之書風,領悟書法內涵
《蘭亭集序》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也是體現晉書“尚韻”的杰作,藝術水平極高,光耀千秋。《蘭亭序帖》書風的最明顯特征即是它的用筆細膩和結構多變,王羲之的書法貢獻即在于他把自然的書風引向一個較為精練但又注重技巧華美特征的格局,從而確立了書法藝術強調對審美的主動把握這一時代的基調。學習行書以它作為門徑頗可收便捷快速之效。它在藝術上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用筆細膩精湛
《蘭亭序帖》起筆多以凌空取勢,結筆則多取輕頓提收,顯得干脆利落。行筆以中鋒為主,疾澀相宜,圓勁骨清。又以側鋒取妍,給人以生動、活躍和優美的感受。
2.點畫妍媚遒勁
《蘭亭序帖》點畫品類繁雜,線條優美,行筆富于變化。筆畫雋美而有力度,藏露并用,勁媚兼舉;其形態有俯仰、疾澀、向背、起伏、撐柱、擒縱等等,可謂變化多端,相映成趣。
3.結體雋雅多變
《蘭亭序帖》通過結體的虛實變化、剛柔互濟來表現內涵豐富、鳳格雅逸的行書藝術。其結體很少雷同,如行文中“之”字多次出現,卻各有面目。
4.章法布局和諧自然
《蘭亭序帖》縱行之內,左右擺動;縱行與縱行之間距離不一,氣韻貫通,流暢自然。從橫列來看,又能左顧右盼,避犯就和,不偏不激,筆斷意連追,自然和諧。其技法達到了無懈可擊的程度。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