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讀完老舍先生的三十八篇散文,將自己思索的點點滴滴書面寫下,心中涌起既內疚又愉悅的感情,不免意猶未盡地想再寫下這短小的后記。
內疚的是,我雖然與業內的同行一起閱讀并研究老舍的思想與作品、精神與藝術,其時間不算短了,前后寫下的著作和論文已不少了,但一直沒能對老舍的散文做下一些功課。在老舍研究界這幾十年的研究成果中,對他的散文關注得實在太少了。雖然老舍研究在整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早巳不再“年輕”,但對其散文的研究和鑒賞至今是一個薄弱的環節。我在2009年1月曾在漓江出版社北京出版中心出版了一部《老舍小說十九講》,并對其十九篇短篇小說做了一些品讀。在那之后就曾有意繼之品讀老舍的散文,直到三年后的今天我才交出了這份“答卷”,不能不感到有些內疚。
愉悅的是,在我品讀老舍一篇篇散文時,幾乎被每一篇打動。雖然自己在此前并不是沒有讀過他的散文,但都還只是停留在瀏覽上。如今再認真閱讀,一遍、兩遍、三遍,幾乎篇篇都深深地打動了我。一般來說,更多的讀者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先關注的大多是小說、劇本,面對散文的淡漠并非個別現象,而與此相反的現實是,許多優秀作家的優秀散文卻進入了我們中學(甚至小學)的語文教材。作為一個老舍的崇拜者和研究者,在這個空間和領地付出勞動是一個很光榮的任務,而我個人愉悅感的產生是因為我一面讀一面品一面寫,不是感到“負擔”而是感到沉醉,因沉醉而愉悅而享受。
如果只能用一句話來概括“老舍的散文是什么”,那么我的回答將是:老舍的散文是他的價值觀和內心需求的坦陳。當然,他的小說、話劇……也都離不開他的價值觀和內心需求,但沒有散文的單擊和直白。他散文的藝術品位當然和老舍全人全文并無二致,但你品讀他的散文時還會有另一種感受。老舍的散文很難用“抒情”“敘事”去界定,但我感受的是他融二者于一體而重在“情”,這里的“情”主要是他的親情、友情、故鄉情。老舍從不板著面孔說教,而是把這般那般的“情”寫得絲絲入扣,風趣、幽默、俏皮。只要你沉下心來認真地“品”,你是不會后悔的。
我希望這是一本讀者面較寬的書,中小學生、中小學老師、青年人、部分中老年人,以及有關的研究者都可以不妨一看。因此,在行文上我力求深入淺出,盡可能搜集更多有關的材料,也涉及了我的一些親身體驗。在寫的過程中,我還特別注意了這批散文的現實意義,但是否做到了最終就由讀者來判定了。
在即將完稿時,我在報上看到了由光明日報文藝部、中國作家網、百花洲文藝出版社聯合舉辦的“2012年中國散文排行榜”揭曉(這一舉措是從2011年開始的),深深為這些知名作家對散文寫作的堅守所感動,老舍在天之靈也當為此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