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教學一直是個難點,究其原因,一則文言距離學生現實生活久遠,二則文言教學直指考試,味同嚼蠟。文言文因此被學生列為“三怕之一”。幾次去臺灣考察國文教育,足涉臺北、新竹、臺中、臺南、高雄,臺灣同人的文言文教學卻是另一番景象:教師扎實的國學功底,課內明晰的教學內容,學生樂乎其中的創造性學習,都給考察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近日,我們又查閱了臺北建國中學、臺北市立女子第一高級中學等學校的教學資料,發現臺灣文言文教學很少有花架子、很少有直面考試的教學現象。根據文言規律教授文言文就是守正,根據當代學生特點學習文言文就是出新。臺灣同人的探索,可以給我們大陸的語文教師一些啟迪。
一、守正:堅守文言文教學規律
所謂守正,就是按照文言文教學規律進行教學。文言文教學的鐵律就是既要學習“文”又要學習“言”,但要真正把二者在課堂上落到實處,卻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那么臺灣同人是如何落實的呢?
(一)從文言的角度學應用
文言文要從文言學習人手,因為文言的語言現象已經是過去時,與學生現實語言存在很大差距。教師如何從語言的角度引導學生學習,這是需要技巧的。我們不妨看看臺灣文言文教學時發生了什么?
1.成語的本義與衍生義
2.請將下列楹聯和參考選項的名勝配合起來
(1)一枝筆挺起江漢間,到最上層,放開肚皮,直吞將八百里洞庭,九百里云夢;千年事幻在滄桑里,是真才人.自有眼界,那管他去早了黃鶴,來遲了青蓮
(2)呂道人太無聊,八百里洞庭,飛過來,飛過去,一個神仙誰在眼?范秀才亦多事,數十年光景,甚么先,甚么后,萬家憂樂總關心
(3)定西蜀,伏南蠻,東和北厄;中軍帳內,卜金木土行爻卦,水里偏能用火攻
參考選項:(A)關帝廟
(B)岳武穆廟
(c)諸葛武侯祠
(I))朱熹祠
(E)黃鶴樓(F)岳陽樓
從上面兩個例子大家可以看到,臺灣同人很少去講古漢語知識,而是把語言現象放在特定語境之中讓學生去理解,不是為了硬背名詞術語,而是為了活學活用。我在臺北聽課,一位教師講到“見笑”這個短語,問-學生:你們生活中也聽人家講這個短語,你們以為是什么意思?學生回答:是“笑話我”的意思。教師講:“見”是“我”的意思,“見笑”是“我笑”嗎?學生說:不是“我笑”是“笑我”。教師并沒有去講什么句子倒裝,賓語前置,學生懂了,教師就不講了。文言學習是為了理解課文,不是為了記住術語。
(二)從文章的角度教體式
任何一篇文章都會有自己的體裁特點,如“傳”會有“傳”的特點,“記”會有“記”的特征,但是同為一種文體,不同的作家又會表現出不同的風格特征。臺灣同人在介紹體裁同性特征時會重點介紹這位作家的個性特征。
樂府的流變與特征
1.秦代已有樂府官,掌管國家的祭典、樂制
2.漢武帝時,正式設置樂府官署,負責收集民間歌謠
因此,后人將樂府所采集的詩歌稱為樂府詩
3.樂府詩產生于兩漢,發達于南北朝,沒落于隋唐j白居易創“新樂府”之名,樂府便失去原來面目
4.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網羅漢魏到唐、五代的樂府詩共100卷,為我國第一本樂府總集
本書將樂府分為12類,為后代論樂府者之圭臬,12類為……
5.后凡可入樂者皆稱樂府,如:蘇東坡的詞集稱東坡樂府,張可久的散曲集稱小山樂府
白居易樂府詩的特點與主張
詩歌要“補察時政,泄導人情”,并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
文章體裁是解讀文本的重要路徑,從文體大類解讀作品,這是解讀作品的方向;從作者個體風格入手,這是解讀作品的捷徑。
(三)從文學的角度鑒賞作品
1.知人論世解讀作品
臺灣教師很善于介紹作者相關資料,每一個資料都是一個小的專題;這一個個專題資料又為學生解讀作品搭建了支架。
《醉翁亭記》介紹作者的設計:我所認識的歐陽修
一、生平
1.歐陽修4歲時,父親(
)59歲卒于官,其母僅29歲。
2.家貧,母“以獲畫地”的是(
);生六、七月,能辨識之、無二字的是(
);讀書至勤,而“口舌生瘡,手肘生胝”的是(
);3歲喪父,由兄嫂輔育成人的是(
)。
3.10歲,歐陽修得(
)殘本,如獲至寶,苦心專研,對古文大有所悟。
4.24歲中進士;30歲,因支持(
)新政,被貶夷陵;40歲,因“孤甥張氏案”被貶(
),作《醉翁亭記》,自號(
)。
5.44歲,回朝廷任職,因自己已有所成,作(
),表彰其父,亦彰其母。
6.64歲,自號六一居士,“六一”指的是:“吾家(
)一萬卷,(
)一千卷,有(
)一張,有(
)一局,常置(
)一壺,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
7.65歲,歸隱(
),66歲病逝,卒謚(
)。
不難看出,臺灣同人介紹作者,力圖在學生思想中建立起一個文人形象,尤其要樹立起一位文學家的形象。這位文學家是豐滿的、有血有肉的,能夠給學生做人的啟迪。讀書識人,這是理解作品的基礎。
2.補充史料適當拓展
文言文是古代先賢留給我們的財富,文學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師生肯定會在這方面用功,而那些史傳文學作品,也同樣具有文學的價值,能夠給讀者帶來審美愉悅。我們在臺北市立女子第一中學聽《孔子世家》。教師和學生重點研究了“荷莜丈人”“楚狂接輿”兩個片段,學生根據課文的情景和自己的理解,勾勒“荷莜丈人”“接輿”形象,形成了自己對這兩位人物的基本看法。在課堂的最后一個環節,教師補充了“廬墓三年”的史料,要求學生解讀并加以評論。學生認為,孔子對學生負責任,贏得了學生的信任和尊重,眾學生為他守墓三年,而子貢守墓六年,可見孔子在學生心中地位之高。
(四)從文化的角度化育學生
當今學習文言,不僅僅要知道古代的事情,還要知古通今,以古鑒今,化育學生。臺灣同人善于借助文言課文與學生討論一些非常現實的問題。臺北的一位國中(初中)國文教師在執教《愛蓮說》時討論了這樣幾個問題。牡丹代表“富貴”文化,是大富大貴的象征,如果你選擇了這條道路,你將來怎么做?菊花代表“隱士”文化,是隱士的象征,如果你選擇了這條路,你將來怎么做?蓮代表“君子”文化,是君子的象征,如果你選擇這條路,你將來怎么做?這些問題源于課文,又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同時又是最好的人生觀教育教材。教師將教育蘊含在課文解讀之中,潤物細無聲,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
于漪先生認為大陸的文言文教學:“有時把課上得像古漢語課,見字見詞見句不見文,即使是見詞吧,往往‘之’乎‘者’‘也’一大堆,實詞反倒一晃而過;有時則疏通疏通,意譯一番,貌似有文,但字詞句都不落實,當然思想內容也就隨之廢掉。”反觀臺灣的文言文教學,我們是否可以得到一些啟示呢?
二、出新:尊重學生學習特點
以生為本是當代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大家都知道學生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學生為主體、教師學生互為主體、主體間性都透露出一個信息:文言文學習有了學生的參與,課堂就會有生氣,效果才會有保障。
1.利用網絡,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機會
韓愈說過:“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千百年來,教師作為知識的化身、知識的代言人可以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地講,而學生只有借助聽課獲得知識。現在情況變了,知識不再被教師壟斷,學生可以借助互聯網獲得更多的知識。在臺灣的文言文教學中,我們看到了學生的匯報。
我們在花蓮聽課,就看到學生展示蘇軾的資料。
蘇軾的基本資料:名、字、號,文學成就。
蘇軾的“三起三落”、
蘇軾的文學成就:文學地位,詩歌風格,詞的風格
蘇軾的逸聞軼事.
當我們跟隨學生的匯報了解蘇東坡時,發現這才是當代學生心目中的蘇東坡。他們的視角雖然與成人不太一樣,但這才是他們關心的蘇東坡。在臺灣各地聽課,我們發現學生自覺使用網絡資源已經成為普遍現象。
2.合作學習,為學生合作探究創設空間
文言文雖然反映的是古代的事情,但是它與當代生活息息相關,許多方面能夠給我們啟示。教師僅僅把文言文教學局限于考試,那是對學生不負責。我們在新竹獲得了新的發現。
教師執教《醉翁亭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了六個問題,教師就讓學生針對六個問題進行研究,每個小組要提供研究報告。我們聆聽了這節研究成果的報告課。其中一個小組研究的問題是“歐陽修為什么能夠與民同樂”,學生提供的報告綱要是:
歐陽修“六一居士”的人生態度使他能夠與民同樂.
歐陽修被貶滁州的經歷使他能夠與民同樂。
滁州的民風樸實給他提供了條件,
滁州的山水給他與民同樂提供了方便、
這個研究報告不免有些幼稚,但是幼稚之間又透漏出學生的才華,而且這些研究報告是出自研究小組,是學生的集體智慧。把學習文言文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是一個很有效的做法。
三、啟示:創新文言文教學條件
大陸的學生怕學文言文是因為文言文沒有味,道,學習只是為了考試,考完了也就束之高閣了。學生很少知道學習文言文的價值。臺灣的文言文教學雖然也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臺灣同人的做法可以給我們些許啟示。
1.教師要補實自己的文言基礎
考察當下大陸的中文師范教育,學生學了兩三年的古代文學,大都記住的是文學史上的條條綱綱,沒有很好地解讀文本,自然也就沒有掌握一定的文言文本解讀方法。考察臺灣師范大學的中文專業課程,我們發現,大一期間,學生要背誦“四書”;大二期間,學生要背誦“五經”。以前是硬性規定,現在是彈性要求。臺灣師范大學的詩、詞、小說、散文的閱讀教學都是和寫作連在一起的,讀唐詩,也要學習寫唐詩;讀宋詞,也要學習填寫詞。這些訓練打實了教師的文言功底,教師在教授文言文時會很有底氣。
2.創設文言學習的環境
走進臺灣的教學樓,我們會發現很少有大陸的初一(1)班、高一(1)班的班標,代之而來的是“仁班”“義班”“禮班”。每個班不僅用傳統文化作為班標,而且還會用傳統文化的元素創造屬于自己班級的班級文化。這種小環境的創設對學生學習文言提供了幫助。另外,臺灣學生每年要參加當地的祭孔大典,三叩九拜,誦讀祭辭,在活動中學習文言文,這又是學習文言的大環境。
3.正確解讀文言“大書”
“‘書’是什么?‘書’實際上是一席話,因為作者有自己的思想或感觸,有一種需要別人理解和同情的愿望,也就是表現的愿望。”每一篇文言文都是作者彼時彼地的“一席話”,解讀作品既要了解作者彼時彼地的生活,理解作者,還需要由古及今,解釋今天的生活。這樣,文言文學習才會具有時代的意義。臺灣的文言文教學不局限于課文本身,教師和學生都會由古及今,探尋作品思想的當代價值。這種著眼于當下的文言文教學就落地生根了。
4.沉下心來讀文言
文言文是先哲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需要我們潛心閱讀。我們現在的文言文教學太功利,太浮躁,一切為了考試。高考考試說明規定考幾個實詞、幾個虛詞,師生就圍繞這幾個實詞、虛詞開展教與學。教為了考,學為了考,學生怎么可能沉下心來。閱讀就是對話,閱讀文言文就是與古人對話,我們的學生缺少了平和的對話心態、缺失了基本的傳統文化素養,閱讀文言文就變得困難了。
文言文教學一直是一個難題,大陸、臺灣語文同人都在進行探索。對文言文的價值,大家的認識是一致的。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中國人雖然需要現代化,但是中國人的現代化,得先知道自己才成;而要知道自己還得借徑于文言或古書。”而對于如何才能使文言教學更有效,臺灣、大陸選擇的路徑雖有差異,但是目標是一致的。我們相信,臺灣同人的做法能夠給大家以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