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和諧教育重凝聚、重發現、重關懷、重激勵、重培養、重化解,讓和諧管理走進教師的心靈;注重五個對話:開放對話、生本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思想對話,讓和諧管理走進靈動的課堂;構建“海納潤德,同伴成長”的七彩德育體系,讓和諧管理走進學校的德育。
[關鍵詞]和諧教育;對話;七彩德育;教育生命力
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理念,中國古人認為:和諧是一種道德規律與法則,和諧是一種狀態且是一種理想的狀態與境界。
和諧教育能夠凝聚人心,團結力量,促進學校各方面的前進和發展,它牽涉到的人際關系具體包括師師關系、生生關系、師生關系等。筆者所在學校主要從以下三方面來踐行和諧教育。
一、讓和諧管理走進教師的心靈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領導學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領導。”學校管理紛繁復雜,包括對人、財、物、事、時間、空間的管理。物靠人管理,事靠人辦,人管好了,其他的問題就迎刃而解。 “尊重人和理解人,是搞好管理的先決條件和關鍵,管理者應尊重教師人格。其實,每個人都有獨特的人格,都有自尊心,對此,管理者必須予以高度的重視和理解。其次,管理者對待全體教師要一視同仁,給教師一種公平感,不管職務大小、學歷高低、性格差異,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理應一視同仁,將心比心。在教師的管理中應該強調六重。
1.重凝聚
為了培養教師的大局觀、團隊意識,校長在執行落實學校相關規章制度的同時,應實行個性化的柔性管理,努力創造出具有親和力的人文生態環境,通過一些活動來增強教師的凝聚力,如:①三八節送鮮花、五四青年節搞活動、舉行元旦同樂會。評選和諧辦公室、和諧教研組、學校最和諧的教師。②調查教師的和諧幸福指數。③制定出臺一系列的和諧制度。例如:大小事都要上會,讓老師們感受到當家做主的感覺,自己也是學校大家庭的一員,也有參政、議政的權利,增強其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讓他們體會到學校對每位教師的尊重。
2.重發現
校長要有一雙慧眼去發現教師的優點與缺點,充分肯定他們的優點,糾正他們的缺點,做到揚長避短。讓想干事的人干成事,讓優秀的老師干得氣順,讓有作為才能有地位的思想深入人心。
3.重關懷
教師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們需要學校的關心與關懷。學校應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來關心教師:①關注教師的身體,課間操統一跳健身操,周三下午教師陽光鍛煉1小時;②聘請心理專家,給教師做心理疏導,增強教師的職業幸福感;③家屬有大病,家里有大事,校長都能帶著領導團隊第一時間去看望、慰問;④生日送上生日蛋糕、生日祝福,讓老師們感受到學校如家一樣溫暖、幸福。
4.重激勵
①校長對老師要經常鼓勵,表揚他們的成績與優點,學會贊美下屬。好學生是夸獎出來的,好老師也是表揚、鼓勵出來的。②教師遇到問題、挫折時,校長應及時給予理解與幫助、疏導與解決。③抓人心,聚人心,留人心。靠真情,靠美化,靠發展,更靠環境與情感。雖然管理需要制約,有時甚至需要強迫,但更多的是需要激勵與贊美。
5.重培養
給教師提供施展才華的空間與平臺。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為他們提供學習的機會,每學期請專家為他們做報告,派他們到發達的地區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
6.重化解
沖突是在目標不一致的情況下表現出來的,它對學校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有消極影響。因此,及時處理沖突應成為學校控制不良人際關系的重要一環。教師間的沖突主要表現在職稱評定、職務晉升、獎金發放、個人價值的體現等方面。解決這種沖突的基本態度應該是堅持原則,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對待。
二、讓和諧管理走進課堂
和諧課堂源于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理念,它滲透于學校教學管理的各個環節之中,成為學校教學的必然趨向。和諧的課堂主要是指師生和諧、生生和諧、生本和諧。
筆者所在學校的靈動和諧課堂主要體現在打造“五對話”教學模式,即“開放對話——生本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思想對話”之中。
“開放對話”——即通過營造寬松的教育情境,讓學生敞開心扉,在對話中自主思考、判斷、提問并進行思想的碰撞與融合。學校充分利用課前兩分鐘,讓學生進行才藝展示,學生可以講故事、說新聞、背古詩等等,通過這種開放的多元對話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極大地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
“生本對話”——即學生與文本之間進行的前置性研究或嘗試性學習,是教師向學生講授新課內容之前,讓學生先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自己探索、理解的自學過程。這一環節是溝通學生從已知向未知過渡的細節,需要有較強的獨立思考能力,逐步化書本上的知識為自己的知識。
“生生對話”——即在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以小組為基本模式,學生之間互相啟發,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相互檢查,共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一過程要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并以團體的成績為評價標準,每個小組有小組長、記錄員、匯報員,分工明確,共同達成教學目標。
成長共同體中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在形式上有別于傳統教學的一個最明顯特征,就是它有力地挑戰了教師一言堂的專制,它在課堂上給了學生自主、合作的機會,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合作和競爭意識,發展交往與審美的能力,強調合作動機和個人責任。當然,成長共同體中的合作學習不僅僅是一種形式,它既是學生未來融入社會的需要,也是成長的需要,這種需要的滿足,就是一種快樂,一種美的享受,一種和諧的力量。
“師生對話”——即基于師生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場,通過言談和傾聽而進行的動態、多元、互動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將學與教有機融合,是在教師有效點撥、擇機指導下的思維提升,是高效課堂預設與生成有“重點”或“亮點”呈現的重要過程。教師引領全班學生就一些關鍵的問題進行交流討論,遇到難點重點教師適時點撥。學生有了對文本學習的感受和問題,這種感受和問題就使學生形成了迫切想與別人進行交流和溝通的愿望,這種愿望的達成成了學生發自內心的一種需要,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在對話中,教師的欣賞和鼓勵更加激發了學生的成就感,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對話的興趣和熱情
“思想對話”——即課堂總結和當堂達標測試環節。這是一節課的收尾環節,既是有效課堂教學的檢驗階段,也是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該環節要根據教師本身的特點和教學對象,教學內容及課型的不同達到梳理知識,承前啟后,畫龍點睛,最大限度地進行基本技能訓練,最大限度地得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三、讓和諧管理走進學校德育
所謂和諧德育,指的是德育以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和受教育者個體發展需要的統一為出發點,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調控構成德育體系諸要素之間的關系,使之發生和諧共振效應,從而促進學生思想品德和諧發展的一種德育模式。為此我們在學校踐行“海納潤德,同伴成長”的七彩德育教育主題,深入挖掘和諧教育的內涵,構筑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框架,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為載體,構建了“紅、橙、黃、綠、青、藍、紫”的七彩德育體系。在活動中,建立師師同伴、生生同伴、親子同伴,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擁有好伙伴的快樂。和諧德育,主要圍繞以下兩方面展開。1.開展豐富多彩的“七彩德育”活動,包括紅——革命傳統教育、榜樣教育;橙——身心健康、藝術教育;黃——安全自護教育;綠——愛家鄉、社會實踐教育;青——科技環保教育;藍——感恩教育;紫——禮儀與習慣養成教育,在活動中同伴互助,搭建成長舞臺。2.制定了“七彩和之星”評價體系,讓同伴在成長中互相激勵。“七彩和之星”包括紅、橙、藍、綠、青、藍、紫七個基礎星,分別代表七個方面,學生隊員經過努力,達到某單項及一定的標準,即可獲星,學生積累一定數量的基礎星可以換取“和之銀星”“和之金星”獎章。這些活動的實施,使學校的德育工作發生了可喜的變化。
責任編輯 唐 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