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階段的小學數學課程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教師必須考慮學生自身特點及心理發展規律,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現實世界以及對客觀事物的體驗出發,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和應用,使學生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筆者就小學數學的加減法教學給出示例,解析讓學生深入理解小數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白小數與整數加減法的關系和區別。
[關鍵詞]小學數學;加減法;教學示例
小學數學“小數加減法”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經歷小數加減法的計算過程,能夠深入理解小數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重要性,明白小數與整數加減法的關系和區別,初步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并且能夠運用小數加減法的計算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此外,讓學生在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中,能夠主動地進行觀察與操作、猜想與驗證、比較與分析等活動,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小數加減法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掌握對小數加減法計算法則的理解和運用。
一、運用簡單的購物問題進行情境引入
師:我們日常用的學習用品都是自己從商場買的。大家能跟老師談談你買了什么東西,用去了多少錢嗎?(引導學生計算買了兩種東西共付多少錢或者拿錢買東西剩下了多少錢)并進行口答。如,我買了一支鉛筆0.5元,買了一支圓珠筆1.3元,共付出了多少元錢……
(生根據自己調查的物價水平,在小組內互相介紹買東西的情況。)
思考: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的主體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所期望達到的結果和標準,它是教學活動的中心,也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在小數加減法的教學引入部分,教師也可以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這樣有利于幫助學生有效理解小數加減法的運算原理。在用購物問題進行情境引入時,不僅能夠有效地引入小數加減法的式子,而且還能夠幫助學生從元、角、分的角度去理解小數的加減法運算。在購物問題提出后,教師和學生可以采用一問一答的形式,把小數加減的一些基本類型都呈現出來,大大增強了教學的時效性。
二、引導學生交流各自對例題的理解
師:我們這些問題的計算都是比較簡單的,可以用口算來完成,但是如果遇到比較復雜的多位數小數的加減計算,口算起來就比較困難,所以,必須掌握筆算的方法。這一節課我們將學習小數加、減的筆算方法。
(1)出示課題:小數的加、減法。
(2)師:大家已經預習課本中的小數加、減法這一部分的內容,懂得了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嗎?請你和同小組的同學一起討論一下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3)各個小組的匯報交流,引導學生結合例題說明。
(4)最后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
(5)開展四人小組活動,進行模擬購物。
(6)全班自由活動。老師了解到節日期間,各大商場推出便宜的商品請大家購買。屏幕顯示商店各種學生喜歡的商品,標明各種商品的價目,假設每人身上都帶上100元,請各組設計出各種不同的購買方案。這樣可能會出現連加、連減或者加減混合的多種情況,所以請班里的一位計算能力強的學生帶上計算器,作為驗算各種方案正確與否的工具。小組交流后用投影顯示各組所做結果或者直接寫在黑板上。(每個正確方案10分,看哪一個小組最終得分最多)通過教學比賽這一環節,把練習的內容變為一種設計比賽,使學生忘記枯燥的重復性計算練習,從而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快樂的學習氛圍。
三、總結回顧,布置作業
師:通過今天的小數加減法運算的學習,你還有哪些收獲?(引導學生說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并表揚學習積極者)
教師要求學生調查自己家庭今天購物所花費的錢的總額,并且記錄下來。如果規定每天消費不超過100元,還剩余或者虧損多少?
教學情境的創設選擇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經歷,不僅能夠被學生自然接受,還能夠將教學知識的學習與實際生活有機結合,使學生能夠體驗到周圍的數學問題,而這些問題的選擇又重點體現了小數的加減法運算,與教學內容十分吻合,教師從導入基礎知識開始,教給學生基本方法,是很理想的教學設計。
責任編輯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