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命制歷史試題應符合新課標理念,著眼歷史思維能力,以“歷史”的眼光,考查歷史基本要素,關注原因結果等概念,多角度命制試題,考查學生時序思維,著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
[關鍵詞]歷史試題;新課標;命題理念;歷史素養
科學、規范的試題才能真正起到教學評價、反饋和指導的功能。命題是一門學問,具有很強的科學性與藝術性。《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標準(2011年版)》)頒布以來,筆者基于對新課標理念的認識與理解,嘗試著模仿、改編和原創了一些試題,以求不斷促進自身專業實踐和專業發展。現將命題過程中的想法與思考匯報如下。
一、著眼歷史思維能力
【例1】焚書坑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文字獄
A.百家爭鳴 B.八股取士 C.赤壁之戰 D.北魏孝文帝改革
例1首先要分析“已給出的若干個歷史事件、歷史概念、歷史現象”,思考它們是根據什么標準歸到一起的。然后選出符合這一標準的選項。若按“和儒家思想有關”為標準,則百家爭鳴,焚書坑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科舉制度(八股取士),新文化運動等可以排列在一起。若按“中國古代加強思想控制的措施”為標準,則焚書坑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八股取士,文字獄等可以排列在一起。
《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目標”中指出“……經過分析、綜合、概括、比較等思維過程,形成歷史概念,進而認識歷史發展的時代特征和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在“課程設計思路”中提出“課程內容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歷史基礎知識及必須經歷的歷史思維訓練過程”。例1是對傳統歸類試題的創新,豐富了選擇題的題型,拓寬了命題范圍,大大提高了選擇題在中學歷史考試中的信度和效度,有利于推動中學歷史教學轉變教學方式,更為重要的是告訴學生“歷史課程具有挑戰性”“歷史課程不比其他課程難度低”。
答案:B
二、以“歷史”的眼光
【例2】下列標題不可能成為1956年的新聞標題的是
A.為全面地提早完成和超額完成五年計劃而奮斗
B.進一步做好對私營工商業的改造工作
C.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勝利
D.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目標”中指出:“……初步學會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對歷史事物進行考察,從歷史發展的進程中認識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通過多種途徑感知歷史,學會從當時的歷史條件理解歷史上的人和事……”“……形成符合當時歷史條件的一定的歷史情境想象。”
1956年實際已經開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是當時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得出的認識,而是改革開放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總結反思歷史才得出的一個結論。例2命題者的意圖就是要求學生要學會從“具體的時空條件下理解、認識歷史上的人和事”。歷史首先是“歷史”,要站在當時的背景去認識。不能簡單地用今天的眼光去認識歷史。
答案:D
三、考查歷史基本要素
【例3】學習歷史要正確區分歷史史實與歷史觀點。下列表述屬于歷史史實的是
A. 埃及的金字塔是奴隸主奴役奴隸的罪證
B.《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第一部較為完備的成文法典
C.西方文明的發源地是古希臘
D.0~9這十個數字是由古印度人發明的
歷史是一門被解釋的學科。史料、史料解釋、歷史敘述和歷史評價是歷史學的基本要素。《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目標”中指出“逐步掌握學習歷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計算歷史年代的方法、閱讀教科書及有關歷史讀物的方法、識別和運用歷史地圖和圖表的方法、查找和收集歷史信息的途徑和方法、運用材料具體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等”。作為初中學生至少應對教科書和歷史讀物中的“歷史史實”與“歷史結論”進行區分。這既是歷史學習的需要,也是是否會閱讀歷史教科書和歷史讀物的表現之一。例3正是基于這種認識命制的。
答案:D
四、關注原因結果等概念
【例4】下列關于早期殖民擴張的史實,按因果關系排列,正確的一組是
①美洲許多地區的印第安人遭到種族滅絕
②新航路開辟
③大量的非洲黑人被販賣到美洲
④促進了西歐資本主義迅速發展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④②①③
《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目標”中指出“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逐步學會運用時序與地域、原因與結果、動機與后果、延續與變遷、聯系與綜合等概念,對歷史事實進行理解和判斷”。例4著重考查學生對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中存在的因果關系的描述和闡釋能力、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答案:B
五、多角度試題
【例5】 在菲律賓有一塊紀念碑,正面和背面分別刻有這樣的文字:
費爾南多·麥哲倫。1521年4月27日死于此地。他在與馬克坦島酋長拉普拉普的戰士們交戰中受傷身亡。麥哲倫船隊于1522年9月6日返西班牙,第一次環球航海就這樣完成了。
拉普拉普。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戰士們,在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殺死了他們的首領費爾南多·麥哲倫。由此,拉普拉普成為擊退歐洲人入侵的第一位菲律賓人。
紀念碑正面和背面鐫刻的文字分別包含了對逝者麥哲倫怎樣的評價?為什么對同一個事件和同一個人物的撰寫、記載的口吻不同?
從例5可以看出對同一個事件(麥哲倫環球行)和同一個人物(麥哲倫)的撰寫、記載的口吻之所以會出現不同是因為站的立場、看事物角度的不同。通過例5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知道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往往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這才是真正的史論結合。《標準(2011年版)》在“教學建議”部分明確提出了“堅持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原則”。
參考答案:①正面:航海家(或肯定);反面:侵略者(或否定)。②立場不同、角度不同。
六、考查時序思維
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陳其認為:歷史學科之所以能夠作為一個學科而獨立存在,在于它是建立在時序基礎上、闡明人類歷史過程中變革與傳承的一門學科。美國《國家歷史課程標準》,在歷史思維能力的要求上,把“時間順序的思維能力”排在首位。堅持時序性也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
【例6】下圖是“中國古代歷史紀年表”的一部分。下列相關解讀,不正確的是
A.960年北宋政權建立
B.金先滅遼,又于1127年滅亡北宋。蒙古先后滅亡夏、金和南宋
C.在一定時期遼、南宋、夏政權并立
D.該時期的時代特征是從民族政權并立到完成統一
例6還考查學生能否正確閱讀歷史年代尺。
答案:C
參考文獻
[1]幼犁.中學歷史常用題型及其編制技術(上中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9(10),2009(12),2010(1~2).
[2]張漢林.高中歷史新課程:命制試題的思考與嘗試[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8(11).
[3]何成剛等.歷史試題中的材料問題研究——以2010年新課程高考歷史卷中的材料題為例[J].基礎教育課程,2010(9).
[4]何成剛等.歷史教學中時序觀念的培養[J].歷史教學(中學版),2012(1).
責任編輯 如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