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預習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作文教學中,要重視預習,教師在寫作前指導學生定向預習,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寫什么”的問題。寫作教學的預習主要是有意識地采集材料。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觀察、體驗、調查、閱讀、回憶五種途徑來有意識地采集材料。
[關鍵詞]寫作;教學;預習;清單
預習是對一個新的認識對象預先進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動求知的過程,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它能培養學生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有效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獲得課堂學習的主動權。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都十分重視預習。其實,預習對于寫作教學同樣重要。
寫作教學中的預習與閱讀教學的預習應有所不同。寫作教學的預習主要是有意識地采集材料。葉圣陶先生說:“要文章寫得像個樣兒,應該在拿起筆之前多做準備功夫。準備功夫不僅是寫作方面的純技術的準備,急躁是不成的,秘訣是沒有的。實際生活充實了,種種習慣養成了,寫文章就會像活水那樣自然地流淌了。”
有意識地采集材料是指“在一定的寫作方向和寫作目標的引導下,主動地去選取那些能夠完成寫作任務的材料”。比如,教師需指導學生多方面地收集與寫作的話題有關的材料,書籍的、網絡的,文字的、圖片的、影像的等。
在平時的寫作教學中,教師主要指導學生通過觀察、體驗、調查、閱讀、回憶五種途徑來有意識地采集材料。無論采用哪種途徑,都需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明確預習的目的、任務及重點。這樣,學生預習才有針對性。
其次,要傳授必備的采集方法。比如可以采用哪些觀察的形式,觀察哪些內容等等。
再其次,分解“預習”要求,設計出具體的預習題目。
最后,要讓預習所得文字化。只預習不記錄,許多新鮮的印象、有趣的人物、事件就會像天上的流星一樣,轉瞬即逝。為了便于記錄,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內容,設計出形式迥異的寫作預習清單,讓學生在預習時填寫。
一、觀察預習
魯迅先生說:“如要創作,第一須觀察。”作者主動去尋找觀察對象,積極調動各種觀察手段,運用各種觀察方法,才能獲得“適合我意”的各種材料。但只是漫無目的地隨便看看,或者心不在焉地隨便瞧瞧,都不能算是觀察。著名的大偵探福爾摩斯曾說:“你是在看,而我是在觀察。”寫作觀察,它是作者為了寫作這一特定的目的而去感知和認識事物。
1.定象觀察和定點觀察
觀察預習,是受一定的寫作動機的驅使,是為寫作采集材料,因而觀察的范圍、對象與寫作的范圍、對象有一定的對應性,不能隨心所欲。觀察首先要做到“確定對象”。其次是通過觀察發現對象的“個性”,即在眾多相同或類似事物和現象中發現它與眾不同之處。再次是觀察要專注。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注意是打開人們心靈的唯一門戶,意識里的一切都必然要通過它。”可見,注意是使觀察進入積極狀態的必備條件。人在專注地觀察某一對象或部位時,心理會指向一定的對象,大腦皮層就形成優勢興奮中心,而其他活動就會受到抑制,這樣就保證了觀察時全身心地投入,保證觀察活動的效果。
2.靜態觀察與動態觀察
對象的狀態有動靜之分。靜態觀察時,要仔細地觀察事物的數量、顏色、外形、氣味、味道、質地、結構等,要調動“五覺”,即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進行觀察。靜態觀察能了解事物靜止時的狀態,有助于橫向地展示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但動態較靜態更能顯示事物的性質和特征。動態觀察,也可以從色彩、聲音、動作、形態等入手,觀察它們的變化。由于對象在動態中會呈現出千姿百態,而且稍縱即逝,所以,動態觀察時反應要敏捷,要善抓重點,能在轉瞬之間準確及時地把對象的動態捕捉住。在很多時候,靜態觀察與動態觀察是同時或交叉進行的,它們就好像是觀察的左膀右臂,靜態沉靜,動態活潑;靜態內斂,動態熱情。動態與靜態相得益彰。
3.定位觀察與移位觀察
定位觀察是指寫作主體確立某一觀察點,從這一特定的位置、角度對事物的觀察。定位觀察的形式有三種:第一種是視角變化。視角通常有遠視、近視、仰視、俯視、平視、環視等多種,變換視角,事物特征更清楚、完整,描寫更具體。第二種是時間推移。立足在同一個地方,不同時間里,景物會發生變化。第三種是調動感官。指運用不同感官多角度描繪景物。同一種景物因為調動感覺不同而感覺迥異。而移位觀察是指觀察點不斷變化的觀察。
二、體驗預習
“寫作要有真情實感,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和體驗。”這是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對初中生寫作的要求。如何獲得“真情實感”?親身體驗是最基本的方法。陸游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王夫之也認為“身之所歷,目之所見,是鐵門限”,這都說明了“親身體驗”生活對寫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法國作家狄德羅這樣要求作家:“去熟悉各種不同的社會情況。試往鄉下去,住到茅棚里,訪問左鄰右舍,更好的是瞧一瞧他們的床鋪、飲食、房屋、衣服等等。”其實,對學生也需這樣要求。在寫作前,作為教師的我們要結合寫作的內容,創設體驗的機會,讓學生在活動中吸納信息,培養感受,激發情感,啟迪心智,激活寫作思路,為寫作打好基礎。
三、調查預習
調查采訪是有目的、有計劃地搜集材料,了解社會情況的基本方法,是感受生活、采集寫作信息的重要手段。通過調查訪問可以獲取大量的資料,深入了解寫作的對象。要使調查訪問成功需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要做準備工作,比如思想準備、方法準備、問題準備等。初中生的調查訪問并不需要像新聞工作者或作家一樣規范、專業,但一定要做好問題準備,也就是要明確這次調查訪問的目的——究竟想通過這次活動知道些什么。其次,要及時記錄。否則,問過,聽過,可能也是“什么都是浮云”。
四、閱讀預習
直接走進生活,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培養寫作情感對于寫作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閱讀對于提高寫作水平也不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1.閱讀資料可以幫助我們間接了解生活
作家鄧康延在《天下風光在讀書》中就曾這樣說:“你無須回走千年,便可穿水泊、上梁山,結識眾英雄好漢,看板斧如何斧正江山;你無須逾越千里,便可問白胡子老頭巴爾扎克,從人間喜劇里聽出悲意;你無須再讓蘋果砸一次頭,就能在牛頓肩上遠眺不即不離的月亮;你無須親自乘坐‘發現者’號,就能感受這顆地球原本懸在空中。”這段話告訴我們即使沒有時間和機會去“親身體驗”,通過閱讀間接地了解生活,同樣也能獲得寫作的材料。
2.閱讀資料可以喚醒記憶
生活是一種無意識的儲備。很多時候這些無意識的儲備被歲月蒙上了一層塵埃,被冷落在大腦的材料庫里。有時閱讀只充當了一根火柴的作用,它快速地劃過閱讀者的大腦,與生活的儲備擦出了火花,這些潛藏在記憶中的材料就會被激活,被點燃,讓閱讀者全身熱血沸騰,進入一種“欲罷不能”的寫作狀態。所以,讓學生去讀相關的文章,能喚醒他們曾經的生活。
3.閱讀資料還能學到寫作的方法技巧
比如,文章如何擬好標題,文章開頭和結尾可以怎樣寫,文章可以怎樣布局等等,都可以從閱讀中得到啟發,并有創造性的發現。朱光潛先生就曾說:“精選范文百篇左右,細心研究每一篇的命意、布局、分段、造句和用字,務求弄懂,不放過一字一句,然后把它熟讀成誦,玩味其中聲音節奏與神理氣韻,使它不但沉到心里去,而須沉到筋肉里去。”閱讀,不能單一地理解為“閱讀書籍”,應該從更廣的意義上理解,包括閱讀文字、圖片、影像等。也就是所有有助于寫作的資料都是閱讀對象,無須在乎資料的存在方式。
五、回憶預習
許多作家的寫作材料并不是寫作時臨時采集到的,而是平時無意識儲備在那里,當有寫作需要時,受寫作話題的激發,這些潛藏在記憶中的材料會如泉水般汩汩地冒出來。學生寫作也是如此,不可能每次寫作前都能觀察、體驗、調查或閱讀,更多的時候,需要通過回憶來尋找寫作素材。
在寫作課前教師有必要告訴學生下次寫作課的寫作話題,要求學生打開思路,仔細思考:自己觀察、體驗、調查、閱讀過的與寫作話題有關的材料有哪些,可用的材料有哪些。
葉圣陶先生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章。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因此,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要盡可能給“生活枯燥”的初中學生多創設一些機會,讓學生多觀察,多體驗,多調查,多閱讀,等到寫作時有值得回憶的內容。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無論是有意識采集還是無意識儲備,無論是現在需要還是將來取用,教師要指導學生用日記、周記、做預習清單、做資料卡片、剪貼、做筆記、拍照、錄像、打印、復制、制作光盤等各種形式把材料保存下來。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