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學生正處于對文學發生濃厚興趣的年齡階段,良好的審美教育可以為學生提高文學修養奠定堅實的基礎。如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是值得廣大語文教師思考的一個重要命題。教師可以嘗試在朗讀、文學作品欣賞、寫作、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等方面進行審美教育。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育教學;審美教育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經說過:“學校的所有課程,沒有不與美無關的。”由此可見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價值和意義。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由于一些教師對素質教育了解不深刻,導致教學過程中缺乏審美教育,優美的文學作品變成了毫無美感的文字的堆砌,嚴重地限制了學生的發展。因此,通過各種途徑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對于學生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在朗讀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文學審美不同于普通的美的含義,文學的美是深層次的,是縱向剖析的,在朗讀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是語文工具性作用的突出表現。文學作品之所以讓很多人心馳神往,因為它往往能把人帶入想象的天空,利用文字的深入挖掘讀者更加廣闊的心理空間,尤其是古典詩詞,通過朗讀才能深入探索文學之美,在朗讀中才能逐步讓教材中的文字活起來。例如: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一文,讀起來節奏婉轉,本身就是一種美的享受。同時,在朗讀中學生可以逐步理解當時背景之下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當讀者眼前出現一幅幅畫面的時候,這種感情會更加顯而易見。“舟遙遙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學生通過朗讀這個詩句,可以發揮想象,感受一葉小舟,蕩舟水上,在寬闊的江面上,一位身著長衫之人,迎風而立,器宇軒昂,向遠處眺望自己的家園,有幾分瀟灑,有幾分俊逸,對于官場的生活充滿了幾許期待,也隱藏了幾許落寞。通過朗讀可以更好地向學生展示這個畫面,而學生想象的組合在頭腦中如放電影一般,強烈的畫面感可以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從而深入研究弦外之音、味外之趣,獲得審美愉悅。
二、在文學作品的欣賞中提高審美情趣
在中學語文教材中,大部分課文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名作,這些作品無論是古代的文言文,還是現代的文章,無論是詩歌、小說、散文,還是戲曲劇本,都是流傳已久的佳作。這些作品給師生提供了審美的沃土,作品無論以何種形式都是圍繞“宣揚真善美,抵制假惡丑”主題,為學生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審美源泉和動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以文學作品為契機,深入發掘教材中美的內涵,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讓學生在文學的世界里盡享“美”的教學,并實現美的創新。
1.賞美詞佳句,培養學生審美情趣
文學作品中的語言魅力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散文、詩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側重于從句子文段的優美語言入手,仔細揣摩、欣賞語言中蘊含的豐富內容和哲理。比如劉勰的《文心雕龍·情采篇》中曾經談到“五情發而為辭章”,氣勢雄渾的《安塞腰鼓》更是“為情而選文,為美而造文”的典范。作者在文中通過一系列具有震撼的美的語句,將祖國的大好山川呈現在讀者面前,是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美好情感的力作。語言的美是需要用心斟酌的,例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一文,為了體現水的清澈,作者采用虛實結合的手法:“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其中以魚的清晰可見,襯托水的清澈見底,又以魚在水中游如在空中無所依傍進一步詮釋水的清澈,描寫形象傳神,比喻惟妙惟肖。另外,文章由石潭寫到潭境,由近及遠,情境交融,看完小石潭記的景色描寫句子,很多學生被柳宗元的筆力所感動,進而培養了審美情趣。
2.賞人物形象,培養學生審美感知
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之美是顯而易見的。在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之美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內涵,作為語文教師要深入發掘文學作品中人物的形象、人物的精神品質,以及那個時代特有的藝術價值,運用于教學中,逐漸引導學生感知文學作品人物形象的內涵。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當中,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之下,父親的身影顯得異常高大;而魯迅的《藤野先生》又將異國師生情誼于字里行間流露了出來;胡適的《我的母親》中濃濃的母子情躍然紙上。在文學作品中,這些人物形象像一面面鮮明的旗幟,勾勒出了人性的光輝。而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將這些形象展示出來,給學生以審美教育,喚醒學生對于父母的感恩,對社會的感恩,對祖國的感恩。當然,并不是只有美的人物形象值得欣賞,對于丑的形象也可以進行賞析,從而讓學生知美丑,理解善惡。例如:《我的叔叔余勒》一文中一批自私吝嗇的形象凸顯在讀者面前;《項鏈》中瑪蒂爾德愛慕虛榮、醉心于奢華的小資產階級生活,她盡管出身低微,地位低下,但由于受虛榮心的支配,對資產階級上流社會極力追求,為了能在上流社會中表現自己,她借來項鏈,參加了燈紅酒綠的晚會。然而卻在歡樂中丟失了項鏈,最后付出了十年艱辛的勞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人物形象的分析揭示美麗的外表下丑惡的靈魂,借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
三、在寫作指導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人們生活在美的世界里,在語文教學的寫作訓練中可以以生活之美進行滲透,逐漸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人們生活在自然中,自然本身只是事物,沒有什么美麗可言,然而當賦予了事物某種內涵之后,則是美的開始,美的寄托。因此,語文教學中要求教師培養學生將具有自然屬性的事物與某種意志、精神緊密聯系起來,從而發現這種精神和意志給人的力量,從而創作美的作品。另外,凡是美的都是真的,凡是美的都是善的,在作文教學中,讓學生從最貼近生活的事物著手,認真觀察、積累,努力思考,從多種角度探索寫作方法和寫作意趣,培養良好的寫作習慣和對美的事物的感知能力。除此之外,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擅長帶領學生反復研讀自己的作品,感悟真實的生活賦予我們的色彩,喚醒內在的創作欲望,激發寫作的激情,逐步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和語文思維的發展能力,進一步培養良好的語文修養。
四、在自主合作中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美來源于實踐而高于實踐,在語文教學中除了讓學生感悟美,還要培養學生在實踐中發現美、創造美。其中小組合作就是一種語文教學中提高審美能力的組織形式。教師在開展小組活動時,學生根據教師的引導,積極地對學生文學作品進行分析探討,在探討的過程中與同學交流合作,自主學習,有效地給了學生一個發現美和體驗美的空間。因為美不僅來源于文學作品,更多的來自于生活實踐。文學作品只是生活的反映,而生活中的美才會有無窮的力量。尤其是開展課外興趣小組,通過大量的豐富的語文知識,不斷開拓學生的視野,比如征文比賽、書法比賽、讀書座談會等,培養學生審美情趣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交流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水平。
語文學科是美的,中學語文學科的美更是不言而喻的。在實際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充分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深入挖掘語文學科中的語言美、人物美、形象美,并逐步教學生學會欣賞美、創造美,讓學生在學習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基礎上,感受瑰麗多彩的文學世界。在體現語文學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統一的基礎上,深化素質教育,凸顯審美教育的重要內涵,為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培養優秀的文學人才進進積極探索。
參考文獻
[1]彭霞光. 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 吉林教育,2008,(14).
[2]溫永良. 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 新課程(上),2011,(03).
[3]趙麗君. 淺議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 內江科技,2010,(09).
[4]王萍. 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探索[J]. 中國體衛藝教育論壇,2007,(Z1).
[5]寧紅秋.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J]. 考試周刊, 2009,(42).
[6]賈利娟. 審美教育與語文教學[J]. 文學教育(中),2010,(04).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