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作文教學要更加注重學生獨特的思維表達和情感態度,提倡學生作文要更具創新性與貼近生活。語文教師應積極改革作文教學方式,抓住學生興趣點,上好作文課;注重平時訓練,引導學生積累;開展多樣化教學,進行方法創新和立意創新,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關鍵詞]作文教學;方法創新;立意創新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學生作文能力的高低是學生語文整體素質的重要體現,所謂“文如其人”就是這個道理。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教育教學工作的核心。作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應改變陳舊的傳統教法,以前的講、寫、改、評四字教法已不能適應教學形式的發展。
一、課外練筆打基礎
要寫好作文,必須有較好的文字基礎,其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要多練,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作文也應筆耕不輟。多練一可以熟能生巧,二可以積累素材。那么怎樣才能促進學生多練筆呢?
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只有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才能在寫作過程中化被動為主動,化消極為積極,這是寫好作文的前提。
其次是給學生定任務、提要求。具體做法是倡導學生寫日記。為了增強學生寫日記的興趣,教學中貫穿熏陶、感染、激勵、實踐的原則,開展好課外語文寫作活動,成立寫作興趣小組,辦好學校文學社等,創設一種寫作氛圍,給學生潛移默化的熏陶。向學生推薦名家名作,尤其是日記類文章,以此來感染學生。實踐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唯一途徑,教師應要求學生每天一記或兩天一記,記的內容不限,既可以寫人敘事,也可以議論抒情,教師定期或不定期對學生的日記進行檢查,整體基礎較差的,可以寫一二百字,基礎較好的可以提高一點要求。在這個過程中,實行動態式的管理。
二、課內指導重技巧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寫作上一樣是寫作有法,寫無定法。要寫好作文,寫作方法的指導、寫作技能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作文課的根本任務就是解決怎樣寫的問題。
作文指導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講解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等文體以及各種修辭手法應用技巧;二是在日記的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這樣的寫作指導方式,既照顧了學生在寫作中的主體地位,又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徹底改變了傳統教法中“教師一個題、學生一支筆、教師一個例、學生都一樣”的應付式寫習慣。
三、課前演講促提高
課前演講是指學生在教師批改作文的基礎上,進行演講或朗讀。在講和聽的活動中,相互學習和自我提高。把自己的作文讀給別人聽,有這兩個作用:一是聽者容易發現問題和不足,便于文章的修改;二是可以換位思考,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每周一次的作文,教師不全批全改,在學生作文中選出十多篇有代表性的文章,讓這些學生在作文課前用幾分鐘時間朗讀自己的作文,每節課輪流一個學生。每次朗讀后,由一至二名學生進行簡評。通過朗讀、評論,學生容易發現自己作文中的毛病,促使學生去認真修改,達到自我提高的目的,其他學生在聽讀的過程中取長補短,借鑒學習,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風氣。
四、打破題材立意新
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可為什么一到寫作文卻無從下手,腹內空空,或者大多都寫同樣的體裁,缺乏真情實感呢?這是因為傳統的作文教學在“寫什么”的問題上限制太多,什么能寫,什么不能寫,全都由教師規定好,使得學生挖空心思,違背心愿,甚至自欺欺人地虛構故事,不敢越雷池半步。而創新作文卻打破這一禁錮,豐富了學生的寫作題材,既可寫生活的積極面,也可以吐露因生活和學習的挫敗而引發的迷惘和感傷或發表個人對社會、對家庭、對學校的看法。正如葉圣陶先生指出:“寫作的根源是發表的欲望;正如同說話一樣,胸中有所積蓄,不吐不快。”教師應經常鼓勵一些勇于對事物發表不同見解的學生,并把這種理念滲透在平時的課堂中,讓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獨到的見解。
在作文課上,教師要經常拿實物展示給學生,有些是教師自己準備的,有些就是教室里現有的實物,不做任何提示,讓學生自由發揮,海闊天空。如:在一堂作文課上,教師搬了一盆盆景放到講臺上,不作任何解釋和提示,讓學生即興作文。同學們興趣盎然,熱烈地討論了幾分鐘,再獨自思考,并當堂作文。
通過幾年的實踐與探索,這種寫、聽、說作文教學法,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這種教法的優點是:在充分照顧學生的個性特點的基礎上,把聽、說、讀、寫融為一體,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也提高了整體學生的語文素質。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