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案是高效課堂的一個標志,學案編寫的質量是保證課堂高效的關鍵。所以,編寫學案內容要少,問題要集中,重點要突出,目標明確,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學生收獲要多;教師講解要短,學生讀、思、交流要長。
[關鍵詞]學案編寫;高效課堂;小學語文
高效課堂教學改革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學案的使用。學案編寫的質量是保證課堂高效的關鍵。語文學案既不能成為題海練習案,也不能成為“語文味”的殺手。因而,在編寫學案時要精練,要突出要點,體現語文學科特色。
一、編寫學案要注意的三點
1.學案的內容要少。學案對課文內容的選擇,必須是語言和精神同生共構的最佳結合點。這樣才能保證按時完成教學任務,也能體現語文味。例如,《將相和》是一篇內容非常多的課文,三個小故事中,表現藺相如性格特點的詞句是教學重點,編寫學案時可抓住這些詞句,引導學生體會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國事為重的品質,同時感性認識在特定的環境中表現人物特點的方法。學案在語言訓練上,要讓學生學有所獲;在情感上,要得到熏陶感染;在學習方法上,能夠得到感性認識;在過程中,能夠充分參與,這樣才能使學案發揮效應。
2.設計的問題要集中,引導思考要散。學案,首先問題要集中,要有主問題,學案圍繞主問題層層展開。如《全神貫注》中茨威格不僅在全文起著穿針引線的作用,而且還是表現羅丹品質的重要鋪墊。茨威格作為羅丹的摯友,又是羅丹邀請的客人,卻受到了冷落,從側面烘托了羅丹對藝術工作的認真態度。而且羅丹全神貫注工作的情景,也是通過茨威格的所見所感表現出來的。所以,此學案可設計一個主問題:“茨威格看見什么?感受到什么?”隨著這個主問題的發散,學生被文章中兩個人物的高貴品質所感動,加深了思維的深度訓練。
學案要抓住重點,避免面面俱到,要緊緊圍繞著一個主題進行,讓學習脈絡清晰明白流暢,學生在使用中感受到清晰的思路。這樣大大縮短了閱讀途徑,提高了閱讀效率。學案也體現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語文學習的規律,有助于發散學生的思維。
3.單元教學目標要重,本學段目標次之,前一學段目標要輕。學案不是題海,課文選取的重點不大可能一一深入探究。編寫學案、教學時不能只把一篇篇具體的課文作為研究的對象。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在學案中要重點突出,而以前的學習目標則可以輕。要以單元整組運轉的取向鳥瞰一篇篇課文,清楚地分辨出它們之間的聯系,一個個教學訓練點在學案中找到位置,逐步落實。
二、學案的編寫要配合教師的講解
課堂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學案在編寫時,要留有教師講解的時間,但讓學生讀、思、議論的時間要長,這樣才能體現“語文味”。
1.對作為教學內容的文字,學案能引導學生弄明白的,要盡量讓學生自己弄明白,學生自己弄不明白的,教師要做適當的講解。如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五組課文“中國古典名著”專題,事情與情感都和學生距離比較遠,這是學案無法引導的,這時教師適當補充講解故事背景,有助于理解課文。講解不是課堂的主角,所用時間要短,但必要。
2.讀書時間要長。盡管學案是“路線圖,方向標”,但不能代替語文教學的所有,仍然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讀課文,使學生能比較充分地感知課文。每篇課文的初讀,留給5分鐘甚至更長的時間。
3.思考交流時間要長。部分重點詞句上的深入講解,還是要以學生為主,還要有長時間的思考,長時間的討論交流。如《景陽岡》里武松喝酒、打虎片段中的神態、語言、動作、心理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點,這些關鍵句段都要能騰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朗讀、思考和小組交流,而后才是教師的反饋、指導。
學案是教師用以幫助學生掌握教材內容,溝通學與教的橋梁,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建構知識能力的一種重要媒介。但它不能成為題海的“遮羞布”,不能讓它談化了“語文味”。學案的編寫和使用更多的要著眼點是對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是語文素養的培育、情感熏陶和語言學習的有機結合。學案要考慮學生的學,更要考慮教師的講如何適應學生對課文的學習。
責任編輯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