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課程標準對課程的價值、課程的性質、課程理念、課程設計以及課程總目標等都進行了精心的修訂。英語教師作為實施新課程的主體,應學會巧妙自然地寓英語學習于生活之中,變理想的課程為現實的課程,從而改變學生的學習和思維方式,釋放學生的創造潛能。
[關鍵詞]任務型;自由;合作;探究
一、新課改背景下任務型教學的內涵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英語的主要目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以及發展學生的智力和個性。那么,單純教授語言知識的教學方法就達不到新課程的標準。新標準在總體目標設置上,突出了“語言運用”的理念,倡導采用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營造寬松、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以實現完成任務的目的,同時讓學生感受學習的成功。
二、實施任務型教學的過程
首先,小組合作學習的任務型教學法。小組合作一直以來是我們經常采用的學習方式,有“對話、合作、探究”的教學模。首先,小組合作要給學生一種合作的氛圍。這種氛圍的創設可以是打破中國傳統的桌椅擺放,讓學生圍著桌子坐,從而給學生提供一個便于交流合作的氛圍。合作的形式初步形成后,就該就小組的分配進行思考,小組劃分,需要任課教師結合本班的實際情況,合理劃分小組,做到搭配合理,充分發揮組內每個學生的優勢,小組的劃分需要教師做好十足的功課,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小組合作的有效性。對小組內小組長的培訓更是重中之重,小組長的分配和協調能力需要教師長期的訓練和指導。這樣小組合作才不會流于形式,才能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新課標中明確提出實施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小組合作的方式就可以到達這一目標,讓每個學生都有暢所欲言的機會,在有限的時間內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交流。然而如何保證小組合作的有效性而不流于形式,在小組活動的時候,要給予一定的任務,讓其帶著任務進行。例如,在講“My home”一課中,在最后的拓展練習部分,筆者通過設計自己理想中的家來實現語言的鞏固運用。為了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在進行此活動前,教師將活動的要求準確地告知學生,當小組進行展示的時候,必須確保每個人都可以用兩個以上的句子來描述自己心中的家。有了這樣一個明確的任務,筆者發現在小組活動的時候,每個學生都在努力練習。同時在小組展示的時候,每一個小組展示結束后,筆者都會提一個問題來檢查下面聽的同學是否認真,并且及時地進行評價和鼓勵,給聽的學生一個任務。這樣全班在明確的任務下進行活動,結果必定是有效的。
其次,新課標所倡導采用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營造寬松、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為了實現這一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努力給學生創造一個寬松的氛圍,把時間盡量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主動的學習者。例如,在五年級的一節閱讀課上,以往筆者都是通過問題式導入,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去理解文本。記得有次出去培訓,聽一位專家說,在課堂中我們要還給學生提問權,于是,筆者大膽嘗試了這樣的方法。起初真的有些困難,學生似乎已經習慣回答老師提出問題,讓他們提出問題的時候有點寸步難行的感覺,后來經過慢慢的引導和鼓勵,學生漸漸地敢于提出問題。從剛開始的問題單一,到后來的五花八門,學生的思維在慢慢得到發散。
三、探索過程中的考驗
我們應該用辯證的觀點去看任務型教學模式,作為教學方法它只是完成英語學習任務很多方法中的重要一種,不是唯一的。我們應根據教學對象與教學環境的不同,結合教學中的實際情況,選擇最優的方法進行教學,最終實現教學的最優化。如現階段,三年級一星期只有兩節課,教師在開展任務型教學及讓學生進行成果呈現或展示時較為費時,所以時間上是不充足的。這就要求教師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相結合,實施“因材施教”,探索出適合自己的任務型教學方法。
在實施任務型教學方法的同時,給學生一個寬松自如的空間。在任務型教學方法的驅動下,教師也應該不斷充實自己,讓自己更快地成長起來,學習更多的先進理論,充分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
責任編輯 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