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英語教學必須遵循“為用而學,在用中學,學了就用”的原則,全面地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創新思維;語言實踐能力;創新能力
語言的第一特征就是創造性,因此,在語言學習中,要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保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從而實現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一、以濃厚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小學英語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明確指出:小學階段英語課程的標準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態度,使他們建立初步學習英語的自信心。為進一步學習英語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要善于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減少學生的心理壓力,縮短師生間的距離,誘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力。例如,有一次六年級學生在學“假日計劃”一課時,又適逢“五一”即將來臨,筆者便和學生互相談論自己的假日計劃。有的同學提出自己的旅行計劃,暢所欲言,談得不亦樂乎,直到下課也不愿散去。在交談中,引導學生廣泛地練習了主要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on your holiday? Where are you going? How are you going to get there? When are you going? How long are you going to stay? 且有所拓展。另外,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也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愛玩、愛演、愛唱是孩子們的天性,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唱英文歌曲,如Edelweiss, Sailing, Twinkle Star, Silent Night等名歌名曲。再次,PEP教材每單元都有一個有趣的英文小故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表演,選出最佳演員組合到別班演出或在校廣播中再進行班與班的比賽,全校投票選舉,使全校學生都參與進來,激起了其他學生的表現欲望。節日里,教師和學生也可以組織PARTY,所有的節目編排都由學生去計劃實施,教師只給予適當的建議。在活動中,學生有了想象的空間和展示自我的平臺,團結協作、互相幫助,既提高了語言運用能力,又促進了身心健康。
二、注重思考,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
英語的使用是一種主動性和預見性的過程,一詞聯想,群體記憶,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在教學中可以發現:對于一些英語語法規則,學生看似都知道,但使用時卻往往顧此失彼。鑒于此,教師可以擬定一些相關語言事實和現象的范圍,以便使學生在思想上深入思考它們的同時來解釋語法規則的實質。例如,在學習使用現在進行時的句型時,學生不是忘了be動詞,就是忘了v+ing,并不能真正理解這個時態的真實意義,教師這時可采用狀態描述法,即一部分人做出各種姿態,假裝在做某些事情,另一部分人描述,然后再作自我狀態描述,這時已經透徹理解的規則,就不是死背硬記了。學生多次想到這條規則,于是規則對他們來說就好像成了一把學著使用的鑰匙。
三、以新穎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情景的產物。離開了情景,語言便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教學情境對學生興趣的激發、品格的形成和視野的開闊有極大的影響。作為教師應該發揮主導作用,積極幫助學生創設情境。
1.情景教學與TPR教學法(全身動作反映法)相融合。教師可利用錄像、錄音、圖片、故事等手段創設情景,使學生身臨其境,排除母語干擾。創設的情景要力求真實,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要緊密聯系,突出語言的實踐性。采用情景教學法和TPR教學法,營造語言情景,學生從中感受語言,內化語言。讓學生在做中學,活動中學,整體感知語句,進行詞不離句、句不離景的語言學習。
2.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創新機智。問題是推動創新的原動力,鼓勵學生提問是培養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創設問題情境最好能體現設疑到釋疑的過程。使設疑、解疑、釋疑各環節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3.結合多媒體教學,加強雙邊活動,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傳統的教學,資料主要是書本、圖片、實物等,這些有限的途徑向學生傳遞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靈活性和交互性。隨著多媒體課件的開發和普及,我們可以通過電腦制作或光盤、網絡等途徑來獲取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多方面的信息,使教學內容更豐富,教學方法更多樣,給學生提供更多的雙邊活動,拓展學生思維。
責任編輯 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