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知識的掌握、習慣的養成以及良好品德的形成都離不開學生的主觀努力,需要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整個學習過程。教師可以從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自信心的樹立、情感的運用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四個方面入手將情感融入認知,在認知過程中關注學生的情感形成。
[關鍵詞]興趣;自信心;情感;習慣
一、學習興趣的培養
興趣能集中注意力,使觀察鮮明、思維積極、聯想活躍,從而強化記憶,使各種智力因素都處于全面的競技狀態。學習興趣分為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直接興趣屬無意識;而間接興趣則屬于有意識的,指本來并無興趣,但通過教育意識到學習的意義或與自身的聯系,學習興趣隨之產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這兩者很好地結合起來,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比如,在學習了“人民幣單位間的換算”之后,教師可布置作業,讓學生回家獨立幫媽媽買東西,在實際的購物情境中學生能夠利用自己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深刻體會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
二、自信心的樹立
自信作為一種個性化的心理因素,對一個人一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無論在智力上還是在體力上,或是在處事能力上,都有著基石性的支持作用。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規律決定了其自信心的不穩定、不持久。同時,小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較脆弱,對于困難和失敗的耐挫力不強,經不起反復、連續的打擊。因此,教師應想方設法幫助學生成功,形成良性循環,反復體驗成功能促進學生良好的態度、理想和信念的形成乃至人格的養成。但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困難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正視困難與挫折。
三、情感的運用
學生的學習不單純是一個認知的過程,而是認知與情感協同活動的過程。學生學習中的許多認知障礙往往可以從情感因素中找到根源。記得筆者在教學一年級“比較兩種物體數量多少”時發現,盡管再三強調,學生常常還是說漏“誰和誰比”。后來經過認真分析,其原因是教師沒有引起學生要說“誰和誰比”這句話的注意和需求。所以,出示兩種物體的數量圖后,學生以為“誰和誰比”已經很清楚地表示出來了,似乎沒有再說的必要。情感因素造成了學生認知上的障礙。于是筆者針對原因調整了教學方案,先只出示一種物體的實物圖,比如:5個蘋果。問學生:“蘋果的個數怎樣?是多還是少?”學生說:“一堆蘋果不能比多少。”筆者再出示3個梨的實物圖,問學生:現在蘋果的個數是多還是少?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都舉手說:“蘋果的個數比梨多。”然后,筆者在蘋果和梨的圖下出示6個橘子的實物圖,仍問學生:“現在蘋果的個數是多還是少?”學生脫口而出:“蘋果和梨比,蘋果的個數比梨多。蘋果和橘子比,蘋果的個數比橘子少。”由于注意創設認知情景,激起了學生的認知需要,使學生對認知重點體驗深刻,在認知與情感的交融中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1.養成專心聽講的習慣。在課堂上,教師不僅訓練學生要學會聽教師說,還要會聽同伴說,更要會聽自己說,不能只聽,在聽中思考,在聽中質疑。總之,“聽”是學生在數學課堂上接受信息、吸取知識、學好數學的基本保證。
2.養成勤于動腦、善于動手、獨立思考的習慣。在數學學習活動中,要注意題、式、圖,從大量的感性材料中自覺地進行分析綜合、比較對照,進行抽象概括,在復雜的問題情景中抓住關鍵、揭示規律,強調獨立自主地思考問題,分析與解決問題,逐步形成各種數學思維和數學能力。
3.養成認真閱讀數學課本的習慣。學生具備了閱讀數學課本的能力和習慣,就獲得了終身受用的自學能力。教師可通過整理單元知識這一途徑進行培養,每學完一個單元的數學知識,布置學生自己把整個單元的知識進行梳理,學生梳理知識的過程也就是閱讀課本的過程。
4.養成運用數學語言準確表達思想的習慣。數學語言是數學思維的“外殼”。正確運用數學語言表達思想,可以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數學的口頭表達能力,有利于發展邏輯思維能力。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訓練學生看著情境圖用完整的話編數學故事,表述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用完整的話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用完整的話說明計算過程和回答問題等。
責任編輯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