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個性化學習和高效課堂改革的背景下,加強學校德育工作,避免弱化淡化德育,不能把德育對立于課堂教學,這至關重要。要力爭做到全員育人、時時德育、事事德育,學校德育工作定會取得豐碩的成果。
[關鍵詞]全員育人;時時德育;事事德育
當前,很多學校“個性化學習”和高效課堂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學校領導正確引領,全體師生共同努力,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正在一步一步走向高效課堂改革的深水區。在這種背景下,加強學校德育工作,避免弱化淡化德育,不能把德育對立于課堂教學,致使德育游離于教學中心之外。
筆者認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德育,簡要概括為三句話:“人人都是德育教師”“時時都在實施德育”“事事都是德育工作”。充分調動每個教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喚醒學生的德育主體意識,積極開展德育教學,挖掘德育資源,拓展德育陣地,開辟德育渠道,豐富德育形式,擴充德育內容,使學校德育在學科教學和活動開展中得以有效進行,使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逐步樹立美好的道德理想、良好的道德觀念,形成優秀的道德品質、道德修養和道德習慣,并為成為有德之人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更新德育觀念,樹立“人人都是德育教師”的思想
過去,有的老師認為:德育工作是班主任的事,是政教處的事,是學校相關領導的事。事實上,作為老師,人人都有教育學生的義務和責任。從教育工作分工角度,讓某些教育工作者分管德育,設立政教處或德育處專管德育,有其合理性,是必要的。但從教育任務不能絕對分割和肢解來看,教育工作的分工不能導致教育任務的絕對分工。任何一位老師,都有責任在課堂上、在與學生的交往中、在各種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包括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教育、引導;任何一位老師,面對學生的不良行為,都有義務進行糾正。全體教師都要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做到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堅持以教學為中心,樹立學科教學德育觀,要認真落實本學科的德育教學要求。當所有老師都參與德育工作時,德育工作就會更有實效性。
二、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修養,樹立“時時都在實施德育”的思想
對教師來說,職業態度、學識境界、人格修養、形象氣度,有時甚至超過了專業知識的要求。教師的良好師德就是人格化了的教育內容,是最重要的德育資源。教師的言行、道德水準無時無刻不對學生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正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因為,教育力量只能從人格的活的源泉中產生出來,任何規章制度,任何人為的機關,無論設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業中教師人格的作用。”教師的品行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力量,這種力量決非教科書和道德說教所能代替。一個教師能夠給予學生長久影響的,往往不是他所傳授的知識,而是這個教師的人格。知識很快就會被遺忘,而教師的人格、人品,學識、修養,做人、做事的態度,甚至他在課堂上的一個習慣舉動,他不經意說過的一句鼓勵的話,卻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產生長久的影響。教育工作的特殊性還在于,即便兩個教學成績相當的教師,因為學識、修養、境界的不同,其對學生的影響也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學校德育工作的根本在于提高教師的師德水平、教育認識和育人藝術。
三、大力開發德育資源,樹立“事事都是德育工作”的思想
德育從本質上來講是人性的教育、人格的教育、生活的教育,貫穿于課內外、校內外,貫穿于學生生活的全部時間和空間,不能把德育從活生生的完整生活中剝離出來,也不能把德育從其他教育中剝離出來。德育與學生思想品德,與其交往生活和成長之間是沒有任何時空距離的。也就是說學校教育的各種途徑,如在學校課堂教學中小組成員的合作與小組間的競爭、集體過生日、勞動、社會實踐、各種社團活動、科技文化節的各項活動,無不含有德育的因素。它們不是某一種教育各自獨占的途徑或實體,而是德育、智育、美育等各育共同的途徑和實體。以前,教師總講“寓德育于各科教學之中”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現在細細反思一下,覺得這些提法有問題。“寓于”也好,“滲透”也好,實際上就是人為地把德育與其它各育分離了,是一種“外加”的德育,忽視了學科教學和其他活動、校園生活中本身就潛在的德育功能。
總之,德育工作是關乎學生成長的大事,工作不好做,見效慢,這是事實。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是有一定的規律的,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總是想著立竿見影,需要教師有足夠的耐心、恰當的方法。只要全體教師齊心協力,牢固樹立“大德育觀”,全員育人,事事德育,學校的德育工作就會取得豐碩的成果。
責任編輯 沁 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