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生的教育,僅僅靠學校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家庭教育,這就要求兩者之間做到協調和統一,并完成交接工作。小學班主任與家長在合作中確實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所以,班主任與家長在合作的過程中,要不斷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真正為小學生的成長營造一個輕松、健康的環境。
[關鍵詞]小學生; 班主任; 家長; 合作
任何行業的發展都離開不了溝通,溝通是一種有效的合作方式,它可以消除雙方之間的顧忌,減少誤會。小學班主任和家長之間的溝通尤為重要,家長和孩子之間以及班主任和學生之間是面對面的交流,在此過程中,孩子起到橋梁的作用。所以,在班主任和家長合作的過程中,需要雙方不斷地溝通,可以以孩子為橋梁來溝通,也可以雙方直接交流。
一、小學班主任與家長合作的意義
無論是從學校教育方面來說,還是從家庭教育方向來看,小學班主任和家長合作的過程中,都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此外,雙方之間的合作還為社會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幫助小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這就要求家庭和學校之間密切合作,及時發現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且及時解決。學校和家庭對于孩子生活的各個環節都具有一定的影響,甚至關系到其人格的培養;第二是強化學校本身的自我管理。家長和學校之間的合作能夠有效加強學校的管理,進而提升教學效率。如果家長和班主任產生孩子教育方面的沖突,那么就會給學校的管理帶來各種麻煩,而孩子將會是受害者,因此,合作可以溝通家校交流的渠道,提高學校的管理能力。
二、小學班主任與家長在合作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合作雙方投入不足。班主任與家長相互之間的投入不足是造成家校合作障礙的主要因素。調查研究顯示,37.42%的班主任和55.43%的家長認為個人生活壓力太大,造成對于孩子的教育力不從心。這種家長不積極、班主任個人事情較多的前提下造成家校合作僅僅限于幾次表面性質的家長會。家長和班主任之間忙于各自的事情,缺乏交流的機會,其溝通的時間必然也會較少。
2.家長和班主任在合作中地位不平等。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中,學校和教師被賦予更多的權威性,認為家長到學校來是為了學習和了解家庭教育知識,而沒有真正的發言權。另一方面,家長自身認為學校是教師的領地,置身其中,多少有些不自在,這種不平等地位的現象使得雙方在合作中缺乏溝通。學校沒有將家長看作是真正的合作伙伴,家長內心也無法將自己融入其中,這就導致了合作中產生的種種不良后果。
3.家校合作制度不健全。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學校將升學率作為班主任的首要目標,要求其緊抓學習成績,而對于家訪以及家長會則作為一種軟任務來考慮,這種可有可無的思想導致了家長會也成為一種典型的成績報告會。此外,學校認為班主任的任務是傳授知識,而家長方面是一種額外性質的工作。
三、促進小學班主任與家長合作的具體方法
1.以便條以及喜報形式讓家長時刻掌握孩子動態。在調查者中發現,家長對于孩子在學校中的表現只是關心不夠,而并不是完全的放任式教育。有97.76%的家長渴望了解孩子在學校中的表現情況,只是苦于工作繁忙,所以力不從心。為此,學校班主任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可以以便條的形式進行,如班主任可以定期向家長提交該生在學校中的表現,由于學生數量較多,一般以一周為宜。便條可以是簡單的兩三行字,雖然簡短便捷,但是可以讓繁忙中的家長及時了解孩子,同時也可以體會到學校對于家庭教育方面的關心,在這樣的前提下,相信家長與學校合作的積極性會更高。對于學生在學校中取得的進步,班主任可以以喜報的形式及時通知家長,并向其分享其中的喜悅,這種密切的交流形式拉近了學校、家庭以及學生之間的距離,是一種便捷有效的溝通方式。
2.為家長訪校提供更多的途徑。家長訪校可以有效地熟悉孩子的成長環境,也可以拉近和班主任以及任課老師的距離。傳統的家長訪校方式是以家長會的形式召開,一般是一個學期一次,而且時間匆忙,主要是讓家長知曉孩子的學習成績。為了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學校可以設定教學開放日,選取每個月的固定一天作為家長開放日,輪流邀請各位學生的家長來學校聽課,并歡迎家長提出意見。通過活動日的形式,讓家長在了解孩子的同時,了解班主任,怎樣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合理施教。其次,設定家長接待日。家長接待日是家長與班主任交流的主要途徑,一般以半個月為宜,在有條件的前提下,要求每位家長到場。在此期間,家長可以向班主任反映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現,班主任也可以向家長陳述學生的成長以及遇到的問題,并通過雙方協商的方式共同解決孩子的教育成長問題。
責任編輯 沁 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