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區教育是終身教育的方式,農村社區教育是新農村發展的重要路徑。抓好農村社區教育,能為城鎮化進程提供不竭的動力。社區教育與傳統正規大學不同,它是一種非正規社會教育服務,它最終的教學重點應該落實于根據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為人力資源供應提供服務。
[關鍵詞]社區教育;存在問題;提升方略;
在中國,社區教育的形成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的初期,在總結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經驗得失的基礎上,借鑒國外先進社區教育經驗,而逐漸形成發展起來的。現在一般認為,農村社區教育就是立足于農村社區,以成人學校為主體、農村社區為教育領域,根據農民年齡、文化、愛好、就業取向等形成的符合農村特點,旨在加強勞動者素質和提升社區文化的教育形式。
一、農村社區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由于農村社區的形成還沒有一個長期的時間,不少農民集中居住的意識還沒有完全形成,再加上農村社區教育的配套沒有完全跟上,因此當前的農村社區教育仍然存在著不少的問題。
1.缺少必要的聯系。當前農村社區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能夠找準需要培訓的對象。綜觀當前急需培訓的對象,理應是剛剛步入社會的“新農民”,即未能考上學校的初高中畢業生。這部分人群既易于培訓又必須培訓,因為他們是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根源。為此,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區教育必須形成對接,不能彼此分離,導致最終的脫節。
2.缺少必要的認識。由于受到傳統的小農思想的影響,不少需要培訓的農民都認為接受社區教育并不是他們當前的必須品,不少農民認為,與其花時間接收培訓,不如出去打些零工,小富即安的思想制約著更多農民參加社區教育。同時,由于社區管理者對社區的認識不夠深入,認為社區教育就是教育部門的事情,導致社區教育難以順利開展。
3.缺少必要的資金。當前,農村社區教育更多地屬于政府進行主導,因此要想使社區教育有效開展,就必須要大量的資金投入。
4.缺少必要的隊伍。農村社區教育難以有效開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村社區教師資源有限。一方面,從事社區教育的教師人數有限。資料顯示,海安縣各鄉鎮從事農村社區教育的在編人數看,一般一個鄉鎮不超過8人,師生人數比與基礎教育師生人數比,不足十分之一。另一方面,從事社區教育教師的素質有限。專職的社區教育教師幾乎沒有,更多的教師是基礎教育轉行的或者是各學校退休的管理人員,業務能力過硬的不多。
5.缺少必要的制度。長期以來,農村社區教育管理的制度不夠完善,即使有相應的地區性制度進行保障,在執行的程度上也打了一定的折扣。
二、化解農村社區教育問題的提升策略
1.轉變理念,提高認識。與社區管理部門聯系,首先引導管理者從“終身學習”和“學習型社會”構建的角度來認識農村社區教育的必要性。同時,通過廣播、宣傳欄、有線電視等,在整個社區營造出“學習為再就業,學習可謀發展”的濃烈的學習氛圍,引導廣大失地農民從思想觀念的轉變入手,充分認識、積極參與,進而熱情支持。
2.轉變形式,學為所用。在教學形式的選擇上,由于不少的農民已經很難像學齡階段的學生進行教育,此階段的培訓應該采取 “學為所用,學有所用” 點對點式培訓。即由企業下“訂單”(與用人單位簽訂協議),學校出“菜單”(根據用人單位需求開設相關課程,由農民自愿選擇),政府來“買單”(培訓費用由政府負擔)的模式,為失地農民就業提供后續保障,增強農民的學習內驅力;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農民社區教育一定要立足于受訓者的需求,如學校開設了“計算機操作、園藝、蔬菜、保潔、烹調、餐飲服務”等應用類,“書法、繪畫、二胡、京劇、象棋”等休閑類課程,讓農民按需要參加培訓。
3.延伸課堂,提升效率。為了提升培訓的效率,社區教育內容要根據新時期培訓的要求,一方面,全方位采用了信息化技術的手段,通過計算機、投影儀、OA管理軟件等來提升培訓的效能;另一方面,根據需求,采取送教上門的形式,以“點對點”式的分散培訓,來滿足不同時段、不同類別學員的培訓需求。
4.整合師資,壯大隊伍。為了確保農民能夠聽到更為貼合自身需求的課程,在師資隊伍建設上著力打造了兩支隊伍:第一支是專業的農村社區教育隊伍,這一類隊伍更多的是從事班級管理和文化課程的講授;第二支是專家級的技術人員隊伍,聘請各行各業的精英人員或大專院校的專家,講授各類技術型課程。
5.形成特色,錯位發展。農村社區教育盡管要面向全體農民的所有需求,但發展過程中要有所側重,著力形成各自的特色。
責任編輯 沁 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