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學歷史教師專業發展,是終身教育理念和新形勢下國家教育發展的時代要求,是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實施的現實需要,是傳承中華優秀歷史文化和提升國家軟實力的客觀要求,也是教師自身發展和代際傳承的迫切需要,充滿緊迫性。
[關鍵詞]歷史教師;專業發展;緊迫性
隨著知識經濟的蓬勃發展,我國教育的大眾化和終身化意識深入人心,這對教師的專業成長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學歷史教師的專業發展就是通過不斷提升自身的歷史知識專業水平、歷史教育教學水平、管理學生與班級水平,不斷成長,持續發展,最終成為一名成熟的專家型教師的過程。中學歷史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不僅要積極應對新課程的挑戰,還要積極抓住發展機遇,增加緊迫意識,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努力實現專業發展,在成長之路上不斷提升自己。
一、中學歷史教師專業發展是終身教育理念和新形勢下國家教育發展的時代要求
1972年5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明確指出“唯有全面的終身教育才能培養完善的人”。教師只有樹立終身教育理念,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更新教育觀念,提升自我能力,促進自我成長和進步,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21世紀以來,國家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各國紛紛將教育改革和教師專業發展作為國家現代化發展的重點。《國務院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國發[2012]41號)中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形成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專任教師數量滿足各級各類教育發展需要;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大幅提高,普遍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先進的教育理念、扎實的專業知識基礎和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
在教育迅速發展的新形勢下,無論國家還是各省、市都對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視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級政府和教育部門充分認識到,中國未來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關鍵靠人才,基礎在教育。國運興衰,系于教育,教育振興,全民有責,教師專業發展程度如何與水平高低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教育改革的成敗。國家在提升綜合國力競爭中采取的一項重大戰略措施就是建立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教師隊伍,而加快教師的專業發展就是提高教師素質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歷史課程的特殊性,中學歷史教師同樣面臨著專業發展的挑戰,其專業化發展的緊迫要求需要認真研究。
二、中學歷史教師專業發展是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實施的現實需要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民族素質的一項重要舉措。新課改提出“教師的發展決定學生的發展”“教師是新課程實施的主力軍,課程改革能否順利實施,關鍵在于教師”等理念。英國著名課程研究專家斯騰豪斯(L.Stenhouse)認為:“課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課程發展是人的發展,沒有教師的發展就沒有課程的發展。”這就是說,教師是課程的最終實施者,他們的思想、行為、觀念等對課程改革過程都有極強的影響力。新課程要求教師重新定位,成為學生知識建構的促進者、終身發展的引導者、教學內容的研究者和教育藝術的探索者。
歷史是一門基礎性的人文學科之一,不僅具有認識過去的教育功能,還有借鑒現在、啟迪未來的社會功能,是實施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門重要學科。著名史學家錢穆在《中國歷史精神》中說:“歷史便是人生,歷史是我們全部的人生,就是全部人生的經驗。”歷史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特別是弘揚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為特征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上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優勢。在國家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的實施過程中,歷史教師更應該與時俱進,增加專業發展的緊迫感,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形成新的課堂觀、師生觀、教育觀,通過教學實踐的學習、研訓和反思,促進專業成長。
三、中學歷史教師專業發展是傳承中華優秀歷史文化和提升國家軟實力的客觀要求
優秀歷史文化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和載體。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現代科技,一打就垮;如果沒有優秀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就不打自垮!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華民族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傳統文化是關鍵。2013年3月1日,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上說:“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古人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位卑未敢忘憂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等,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我們都應該繼承和發揚……總之,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中華民族擁有幾千年文明史的豐碩文化積淀,這是民族強大和文化發展的基石,也是中華文化自信的歷史財富與資本。自信基于中華擁有綿延不絕的悠久歷史和燦爛輝煌的文化傳統,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拋開優秀的中華歷史傳統文化。因為誰忘記了文化的歷史,誰就失去了文化的未來;誰擁有了文化的傳統,誰就擁有了文化發展的希望。
歷史教學具有很強的時代性,中學歷史教師有義務、有責任去傳承中華民族自信而強大的傳統文化,不斷增強歷史課堂的人文色彩,以傳承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為神圣使命,自省自勵,敢于作為,有所作為,有所擔當,在專業發展道路上做一名既能夠腳踏實地,又能夠仰望星空的專家型教師,在繼承中國傳統文化、提高民族素質和國家軟實力方面發揮著特殊作用。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指出:“只有在其他國家羨慕并期望模仿一國文化之時,其軟實力才得以實現。”因此,時代要求歷史教師要用思想點燃課堂,使歷史課堂充滿濃郁的思辨色彩,讓學生真正走進歷史,走進真實的歷史,走進歷史的精神與文化氛圍之中觸摸歷史的“思想與生命”。
四、中學歷史教師專業發展是教師自身發展和代際傳承的迫切需要
中學歷史教師的專業發展建立在對歷史教育的熱愛基礎之上,是教師對歷史教育不斷探求的過程,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是教師的自主發展,教師需要不斷學習、實踐、反思、探索,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不斷提高,不斷向更高層次的方向發展。但是,歷史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容、途徑、意義則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有所側重,有強調歷史課堂教學方式革新的,有注重在職研修或者遠程培訓的,有著重自我反思、 同伴互助、專業引領、課題研究、技能比賽等校本研修形式的……不一而足。教師自身的主動性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根本動力,中學歷史教師要在教育觀念、教育內容、教育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等方面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通過自我學習、自我反思、自我建構、自我規劃、自我調控專業發展方向等途徑來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
當代著名教育學者鐘啟泉教授指出:“現在我國的中小學教師存在三個主要問題:不讀書、不研究、不合作,這些問題嚴重影響著教師的專業發展。”事實上,中學歷史教師也不例外,有些歷史教師對于自身專業發展的方向、內容、途徑和意義不甚明了,或者被動性參與,或者功利性參與。那么,中學歷史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情況如何?滿意程度如何?他們有無專業發展計劃?動力來源有哪些?他們在專業發展中遇到了哪些困惑?最主要的制約因素有哪些?他們對現行教師專業發展制度如何評價?該如何正確引導中學歷史教師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這些都是當前研究中學歷史教師專業發展狀況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面對挑戰,需要對歷史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狀況進行深入調查分析,提出適宜的解決方法,才能使教師獲得自我發展的同時又能承擔新課程賦予的歷史重任,才能保存老一輩中學歷史教師優秀的教育教學經驗,實現代際傳承,以資后來者學習借鑒和繼承發展。
綜上所述,在課程改革深入發展的新形勢下加快中學歷史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時代的客觀要求,也是廣大歷史教師實現人生價值的內在要求,充滿緊迫性。我們一定要珍惜時代機遇,主動發展,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知識結構,樹立專業發展的意識,擁有專業發展的能力,在發展中提高個人專業素養。著名畫家張大千先生說過:“作畫如欲脫俗氣、洗浮氣、除匠氣,第一是讀書,第二是多讀書,第三是有系統、有選擇地讀書。”我們借用張先生的話,“教師要脫俗氣、洗浮氣、除匠氣,第一是重視專業發展,第二是多重視專業發展,第三是有系統、有選擇地重視專業發展。”
愿廣大中學歷史教師能夠在專業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開闊!
參考文獻
[1]顧明遠.教師職業特點與教師專業化[J].教師教育研究,2004.(6).
[2]丁林興.專家型教師與教師專業意識的自我覺醒[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4.(9).
[3]李銀樂.腳踏大地,仰望星空——中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路徑探析[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3.(4).
[4]陳京出.創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平臺[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4.(1).
[5]齊健、趙亞夫.歷史教育價值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方美玲.歷史新課程教學與教師成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 如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