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歷史課程改革打破傳統的課程體系,呈現出模塊型和組合化的特征,采取了專題史體例與中外合編的方式。歷史教師需要努力探索落實新課改的方式方法,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提高學生學習應用能力,優化教材結構。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程改革;學習應用能力;探索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我國傳統的以傳遞科學文化知識為目標的教學理念出現了種種弊端,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知識經濟背景下,知識傳播的速度要遠遠落后于知識更新與產生的速度,這就要求我們對教育的方式、方法進行改革,將教育的重點放在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的層面上,提高學生自我完善、自我成長的能力。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新一輪課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展開了,原有的教學體系必須要得到改進,特別是高中歷史課程教學。有的人也許會說,歷史課的內容相對固定,應該不會受多大影響吧!這種認識顯然是片面的。新課改是一項全面、系統的工程,高中歷史課程必須適應新課改的具體要求,在教學設計、教學模式、教學評價方面進行調整。一方面是為了提高歷史課程教學效率;另一方面則是保證新課改的全面性與系統性,歷史課程改革與其他學科的課改步調一致。這就需要我們花時間與精力,對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落實進行認真思考,以期找到實踐效果最佳的教學模式。
一、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進展
隨著我國高中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高中歷史課程進行改革有一定的必然性。實際上早在2000年時,高中歷史課程改革就已經在全國范圍內逐步推行。首先,全國范圍內的高中依據教育部的具體要求以及當時的教育情況,對教學計劃進行了調整,從而實現既可以依據國家的相關要求,完成教學任務,又可以與當地的教學實際相結合,使歷史教學更具有現實性,從而杜絕了原樣照搬國家規定以及各地區教學內容一致等情況的發生。其次,高中課程改革要求,課程教學需要以專題的方式進行,因為采用模塊分類的方式也會使歷史教學更加深入。其中,必修模塊分為歷史(Ⅰ)、歷史(Ⅱ)、歷史(Ⅲ)三個模塊,而且每一個模塊都包含著各自不同的專題,這些不同的專題可以從諸多方面客觀地反映出歷史發展的進程,所涉及到的內容也非常寬泛。選修模塊則有六塊,包括:“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世界文化遺產薈萃”“二十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歷史上的重要改革”“探索歷史奧秘”以及“中外歷史人物評說”。當然,這樣的安排是有一定目的的,一方面,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歷史這門學科的興趣,為他們未來的繼續學習奠定基礎;另一方面,能夠深化歷史教學,使高中歷史教學更具特色。最后,對學生的考核評價標準仍舊采用的是畢業會考與高考成績結合的方式。雖然我國已經提倡素質教育多年,但是受多種因素的制約,素質教育還遠遠未達到預想的效果?,F階段,高中歷史教學成果仍舊是靠高中畢業會考與高考成績來體現。但還有少數地區,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將考核體系進行了創新,這樣做不但能夠順應傳統教育模式的需求,同時還為素質教育的發展奠定基礎。
二、深入落實歷史課程改革的建議
1.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1)做好新課導入
新課導入環節對于課堂效果有著直接影響,因此,高中歷史教師必須把握好課堂導入環節。目前,歷史課堂的新課導入環節已經不再是教師幫助學生回憶上節課的內容這么簡單,其形式日益豐富,比如問題式導入、詩詞式導入等等。例如在講解“九一八事變”的相關內容時,筆者利用多媒體播放了《松花江上》這首歌,并介紹說這首歌由張寒暉創作于1936年,是以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大舉進攻我國東三省為背景的;在講解“秦始皇”的相關內容時,利用多媒體播放了兵馬俑、華清池等視頻資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傊?,多樣的新課導入形式,能夠提高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也能夠更加直觀地將歷史真相還原到學生們的面前。
(2)提高教師素質
新課程所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知識結構也比較復雜,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唯有不斷努力學習,才能夠使自己的學識、教學水平穩步提高,才能夠適應新課程教學的具體要求。一是學校要將教師的培養工作放到首要位置,為教師提供學習、深造的平臺。二是教師要反思自己與新課程要求之間的差距,不但要提高自己對歷史專業知識掌握的程度,同時還要學習文學、政治、地理以及其他相關的社科知識。目前,我國人才培養的目標正在發生轉變,現代社會更需要復合型人才,為了培養出更多的復合型人才,教師首先要把自己提升為復合型人才。在課下,教師可以利用手機、電腦上網,查找資料,了解時事,還可去歷史教學網站與其他教師進行交流。總之,作為一名教師,必須要了解世界的發展,把握時代的脈搏,這樣才能夠為社會培養出更優秀的人才。
2.提高學生學習應用能力
(1)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新教科書編排最大的特點就是以專門史的形式進行編制的,這對教師與學生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幫助學生適應教材。首先,要培養學生通史觀念,幫助學生在頭腦之中建立一個史學的框架,這樣在學習新的內容時,只需將新知識與固有的知識進行有效鏈接,對新知識的掌握就會更加牢固。比如筆者在講解“君主專制”的相關內容時,這一節課的信息量、時間跨度都非常大,而且內容較為深奧,不容易被學生所理解。如果學生具有了通史觀念,將每一位“君主”與學生腦中固有的知識進行鏈接,這樣一來就更容易學習與掌握了。其次,要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新課改通常是以模塊型、組合化進行的,也就是說它是以某一個專題而進行深入學習的,學生在聽課之前必須要對課程的歷史背景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這樣才能夠在課堂上對教師的講解進行深刻的理解,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最后,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課堂上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而且新課改擁有大量的史料與習題,這些都需要學生自己去學習、掌握。因此,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解書本知識的同時,還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2)加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運用
學生能夠將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是歷史課程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一種理念或者理論如果不能應用于實踐,那么這種理念或者理論將是無意義的。但讓學生將歷史知識應用于實踐,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是因為我們在對某一歷史件事進行判斷時,不僅僅需要對史料有充分的了解,而且還要對其他相關的學科與領域有一定的關注,學生對于一件事物的判斷也是如此。針對這一點,筆者認為可以嘗試讓學生們針對某一歷史事件,自行收集資料,并且對這一歷史事件闡述自己的觀點。然后教師再對學生的觀點進行點評,使學生們能夠了解自己的不足之處,找到改進的方向。
3.優化教材結構
新課標是教學的方向,是教師教學實踐的重要指導。高中歷史教師必須以新課標為基準,根據教學展開的實際情況,對歷史學科的內容加以整合。歷史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要對教材進行全面、系統的研讀,從而把握教材結構在本專題以及整部教材之中的地位,然后選擇正確的方法對教材進行處理,對于那些學生理解稍微困難的地方,教師要做出適當的調整,以期幫助學生進行消化、理解。比如筆者在上“辛亥革命”這節課時,就結合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與三民主義的形成等知識,盡管后兩個知識點學生還沒有學習,筆者講解的目的就是為了加深學生對辛亥革命相關知識的理解,也為后期的教學埋下伏筆,從而優化了教材結構,使整本書的知識結構更加緊湊與完整。
綜上所述,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落實是一個長期、系統的工程,對于每一位歷史教師來說,任重而道遠。面對課程改革,我們需要轉變觀念,加強創新,從而使高中歷史教學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參考文獻
[1]李海英.當前制約高中歷史新課改發展的因素[J].教育前沿(理論版).2008.(03).
[2]鄭學民.新課程改革形勢下,班主任工作藝術淺談[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05).
[3]黃梅.鐘澤勇.對新課改面臨的問題之思考[J].安順學院學報, 2007.(02).
[4]鄭巍.新形勢下提高高中歷史教師素質的一些體會[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2.(08).
[5]趙珊珊.論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創建歷史趣味課堂的策略[J].中學教學參考,2010.(27).
責任編輯 如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