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美的父母,是很多父母對自己的期待。然而,我們卻常常發現,越是秉持這種理念的父母,子女的教育就越容易出問題。因為對完美的苛求,既會讓父母失去自我成長的力量感和自信心,也會讓父母不能無條件地接納孩子,減少孩子的選擇,削弱孩子的力量。能讓我們有信心和力量來做好父母,恰是從接納自己的全部,包括不完美開始。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是父母自我成長的起點。當父母總是抱怨自身的狀況不夠好,比如工作不如意、伴侶不優秀、孩子沒出息時,這種負面的自我評價所產生的負面情緒和心理暗示會消耗掉正能量,讓自己始終處于自我否定和與他人的對抗中,從而失去進一步成長的信心、勇氣和力量。唯有正視自己的不足,把能量用于不斷地學習和改善,我們才可能讓自己從過往的種種失敗和錯誤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完成成長;才可能在我們與別人不同時,尊重差異,堅持自我,永不懈怠。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是無條件接納孩子的前提。每個父母都是通過感受、理解自己的方式去感受、理解孩子的。我們與孩子的關系,本質上是我們與自己關系的一種投射。當父母不斷抱怨孩子膽小、害羞、霸道、自私、任性時,其實這些評價都是我們對自己最真實的看法。所以,只有父母有勇氣去正視并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建立良好的自我認知和價值感,才可能真正去理解每個人的生命都有局限,不再苛求孩子完美,從而給孩子無條件的接納,愛現實中而不是自己期待中的那個孩子,對他多一份尊重、理解和信任。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是父母快樂、幸福的保證。一個不能悅納自己的人,通常會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需要靠外部的財富、權力和名聲來庇護自己;靠得到別人的關注、肯定和贊許來證明自己。同時,也不可能客觀地看待失敗和錯誤,從自己過往的經歷中找到正面的意義。而拒絕錯誤,也就等于拒絕成長。我們會發現,那些整日生活在抱怨和焦慮之中的人,表面上是對環境和他人不滿意,其實是對自己否定和失望,而這種情緒和狀態又會形成一種負面的心理暗示,讓父母遠離了快樂和幸福。一個不快樂、不幸福的父母,怎么給孩子快樂和幸福呢?
我們做不到對自己的全然接納和對孩子無條件的愛,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缺乏“做自己”的勇氣。原本,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具有獨特的天賦特質,都是原創、孤品。因為盲從和攀比而失去自我,變成山寨、贗品。其實,人生最重要的是“揚長避短”,而非“取長補短”。如果你的優勢是唱歌,為什么一定要去踢球?當一個人把全部精力用在彌補自己的不足,而不是發展自己的天賦、專長時,他已經失去了差異化的競爭力。所以,我們要發揮自己的天賦和優點,讓自己成為不完美但有特長的人,讓自己遠離追求完美的陷阱,以及時時想超過別人的驕傲和對別人超過自己的恐懼。
一些父母之所以無法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是把接納誤解為懈怠放縱、不思進取。其實,接納不是懈怠縱容,而是作為一個人格獨立的“人”,我們必須對自己作為“人”的尊嚴、價值和獨特性給予尊重;接納也不是不思進取,而是承認和正視自己的過去、現狀,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讓我們在一種積極正面的情緒之中,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以幫助自己更好地成長。
臺灣著名繪本作家幾米在《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中,曾借孩子的口說出這樣的話:“我知道我不是一個完美的小孩,但你們從來也不是完美的父母,所以我們必須互相容忍,辛苦堅強地活下去。當我變得和你期待的不一樣時,請愛我原來的樣子,疼我原來的樣子,贊美我原來的樣子。”其實,這句話也道出了親子關系的本質:父母和孩子都不完美,愛現實中而不是期待中的那個彼此。真愛一個人,當如他是,而非我所想。
為人父母,不求完美,但求成長。父母對孩子的愛,恰恰是從接納不完美的自己開始。把握當下,不為以前錯誤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傷害而懊悔,相信那是我們當時所能做的最好選擇;不為今天我們自己不夠完美而自責,相信孩子有內在自我成長的動力、能力和秩序;放下力不能及的焦慮,把能量用在建設性的改進和成長上,而不是消耗在對自己的否定和自責中……你不完美,但你會成為一個好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