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常會通過聽親子講座、閱讀家教類書籍來增長育兒知識,后來發現,其實身邊也有不少可以學習和借鑒的教子案例。
★雙胞胎媽媽摔飛機
公司臨街,相鄰的是一位中年女人開的打字社,女人有一對雙胞胎,放學時會來店里寫作業。平日里,小哥倆兒親密友愛,特別懂事。但閑聊時,女人講起兩個孩子5歲時的一件事。那次,她托了好幾個人才買到一個飛機模型,當她把玩具帶回家時,兩個孩子由于太喜歡了,都想據為己有,一下子打起來。女人連發了兩次警告,可小哥倆兒卻第三次打了起來。最終,女人舉起飛機簡短地說了兩個字:“看著。”隨著“嘩啦”一聲響,飛機模型摔在地上成了碎片。兩個孩子當時驚呆了,女人卻平靜地說:講禮讓,兩人都有得玩;講自私,誰都沒得玩。
女人給我講完,微微一笑:“這次之后,哥倆兒再沒有為搶玩具發生過爭執。飛機挺貴的,又是費了周折買回來的,摔了它我也心疼,但我就是想讓孩子們知道,沒有團結和友愛,多珍貴的東西都會破碎?!?/p>
★主持人媽媽的特色教子
帶孩子去學表演,老師是某電臺主持人,溫文爾雅。有一次上課,主持人是帶著媽媽來的。家長們都圍著老太太夸贊她把兒子教育得太好了。老人滿頭銀發,慈愛的目光透過教室的玻璃門望著兒子,微笑又自信地說:“我們家人,帶孩子過馬路,沒有一次闖過紅燈。孩子從小就有了清晰的規則意識。寒暑假時,我和孩子爸常會帶工作回家,找出需要統計、計算的部分交給孩子完成,每個假期都這樣,既鍛煉了孩子的數學能力,也讓孩子體驗到父母工作的辛苦,更重要的是孩子從中找到了被父母尊重信任的感覺?!?/p>
一個從小就遵守規則、體諒父母、充滿自信的孩子,只會越長越好。這是老人最后充滿智慧的結語。
★留學生父親的痛心事
王會計在美國工作的兒子已經5年沒回家,他忍不住打電話給兒子,可那邊卻冷硬地回他:“別給我打電話,我沒話跟你們講?!?/p>
怎么會有這樣的兒子?大家氣憤不解。可當王會計講了孩子小時候的事,似乎一切都有了答案。
“孩子小時候特別聰明,念的都是寄宿制重點校,很順利地考上了美國名校,畢業后就找到了工作。可以說,在學業路上,這孩子走得順風順水,一直挺給我們爭臉的。”說到這兒,王會計停了下來,臉上的神采消失了,“孩子從小就是高智商低情商,每個教過他的老師都向我反映過這個問題,但我也沒在意。孩子工作后,與同事相處得不愉快,前后處了3個女朋友,最后人家騙了他的錢跑了。孩子現在任何人都不信,完全把自己封閉起來了。”
“怪我啊,現在想想,小時候我們太在意他的學習成績了,沒有好好地抱過他、沒陪他好好玩過、沒給他講過故事……孩子心里,一定是怨恨我們的……”王會計手捂著心口,說不下去了。我的心也跟著揪得緊緊的,原來,兒子那句冷漠的“別給我打電話,我沒話跟你們講”,背后其實是痛苦的質問:“我需要的時候你們干什么去了?”
★兩個家庭的得與失
大姨養育了5個孩子,每個孩子都讀了大學,如今全都成家立業,安穩地過著殷實的日子。鄰居王叔養育了4個孩子,沒有孩子讀大學,雖然孩子們也都成了家,但工作極不穩定,日子也過得緊巴,常向王叔拿錢接濟。
表面上看,是上大學和不上大學的區別??蔀槭裁床蛔R字的大姨能培養出5個大學生,而中專畢業的王叔卻沒供出一個大學生?這是我思考的問題,而答案就在他們各自的日子里。
大姨家原在農村,為了孩子們能有個好點的學校讀書,也為了能讓孩子們長見識,她把家遷到城郊,靠種菜賣菜生活。起初的日子很清苦,但大姨總是樂觀地對孩子們講:只要勤奮努力,好日子就會來到。她還教育孩子們:手心永遠不要沖上,自己賺的,哪怕一分錢,花著也硬氣。幾個孩子從小就自立自強,能吃苦耐勞,大學時就開始勤工儉學。
王叔家原也在農村,他是獨自一人出來打拼的,積累了財富后把孩子接進城。王叔總感覺自己拼得太苦,不想孩子們再受罪,總是盡力滿足他們的各種要求。因為得到的太容易,幾個孩子都沒有奮斗意識,也不愛學習。初中一畢業就找了工作,上班后基本是混日子;而大姨家的孩子,工作后仍然不斷學習充電。
大姨和王叔是同代人,王叔在學歷上是有優勢的,但在教育孩子時,由于觀念的偏差、方法的不當,導致了下一代的逆轉。
這些教子案例都是發生在我身邊的,可觸可感具體而真實。這些案例不僅幫助我進一步消化理解了家教書籍和專家們所說的育兒理念,也讓我在育子過程中避開不少雷區,少走了許多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