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靈魂伴侶”是以哲學家柏拉圖命名的一種精神戀愛,追求心靈溝通,排斥肉欲,也稱為柏拉圖式愛情,后來更被眾多文學作品渲染,定義成男女相戀的最高境界。在中國,“靈魂伴侶” 更像我們常說的神仙眷屬,似乎不是凡人可以企及的。正如徐志摩所說,“我將于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那么,“靈魂伴侶”是否真的存在,又是否能夠找尋到呢?
從心理學的視角來看,“靈魂伴侶”隨時可得,亦隨時可失,因為這是一種心理感受,由每一個人自己定義,你認為是就是,你認為不是就不是,就是這么簡單。可是,為什么在現實世界里,尋找起來卻異常艱難?其實與他人無關,只是我們迷失在自我的混沌里罷了。
靈魂伴侶是無條件的愛的需求
那些對“靈魂伴侶”深信且執著的人,實際上是對身邊伴侶不滿意以及對現有關系的逃避。正如徐志摩那番令人唏噓的言辭,其實是在他的老師梁啟超反對他離婚時所說的。
我們為何如此渴望靈魂的伴侶呢?因為我們渴望一個真正愛惜我們的人,一份無條件的愛,其實是對自己至高的呵護。我們渴望有那么一個人,能真心愛我、呵護我,而從來不是看那些外在的能力、才氣、金錢、地位、成就、美貌、賢良、溫柔。“靈魂伴侶”可以看到我們的獨特和唯一,接受所有的自己,愿意陪伴我們,保護我們,支持我們的獨特和唯一得以施展。
我們希望靈魂伴侶與我們的呼吸共伴,明白我們當下的每一個感受,讓我們得以全然的放松和安寧。其實,渴望靈魂伴侶是人們現實中不被理解和接納的痛苦出口,是人們不了解愛情的真相。
執著的愛情或許是一場移情
在定義愛情的對象時,最容易被提及的三個字就是“找感覺”。那感覺在哪里?心理學認為,人們的愛情更可能是一種移情,是把年幼時對重要異性的深刻感受提取和理想化的過程。
在成長的過程中,幼年時最初的人生體驗,不知不覺深深印在了我們記憶當中,它好像一張地圖,指引著我們去尋找與重溫。比如,媽媽的懷抱帶來的溫暖、爸爸寬厚的臂膀帶來的安全……成年后的我們,在經歷生活的變動和不安的體驗后,越來越渴望找到一個心理上的安全地帶。于是我們開始尋找,原先大腦中的地圖立即浮現出來,對于這種熟悉感和親切感的認同,我們稱之為愛的感覺。感覺契合度最高的,我們稱之為“靈魂伴侶”。
尤其是在童年就體驗過被忽視、被遺棄、被討厭等不安感受的人,格外渴望被愛的感受。不幸的是,正因為對他人的期望太高,就更容易失望,這就是為什么有些人在一開始很喜歡一個人,認為他(她)是自己的靈魂伴侶,而過了一段時間,他們發現錯了。事實上,不是他們認錯了自己的靈魂伴侶,而是,在身外根本就不存在一個真正的靈魂伴侶。沒有學會好好愛自己的人,沒有看清楚自己靈魂的人,不可能被伴侶圓滿。
尋找是把自己的靈魂放逐
認為身外有個自己的靈魂伴侶,或認為只有找到靈魂伴侶人生才圓滿,那是一個很深的假象。從來就沒有什么老天劈開過我們的心或靈魂,追求自身以外的愛,或向別人尋求愛,那正是我們痛苦的根源。
心理學認為,“性格不合”是一種必然。每個人都是復雜的多面體。性格的60%以上來自遺傳,童年的教養完成了另外的部分,所以,不可能有性格完全契合的兩個人,如同指紋一樣。同樣的,靈魂契合的感覺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而且絕不是對一個人,理論上可以是無數人,但只是一時的感受而已。
如果一個人在生活中遭遇混亂和痛苦,馬上會怨恨、抱怨伴侶,不停地攻擊他(她),那么可以肯定地說,這個人不可能找到什么靈魂伴侶。因為只有在痛苦中把自己的心、靈魂的需要看清楚,好好呵護自己的內在,才能自己讓自己回歸安寧。只有具備了自愛的能力,我們才有資格去愛別人,與他人的靈魂契合。
所以,真正的靈魂伴侶正是我們自己,上天入地,與自己的心同在,靈魂在何處都可以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