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批評派的“語義細讀”中蛻化而來的文本細讀,作為一種閱讀教學方法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已有一段時日,關于它的研究和討論從未間斷,有熱烈的追捧,也有不斷的質疑。閱讀教學實踐中對于文本細讀的運用,有兩對矛盾逐漸凸顯出來:一是包容與變異,二是局限文本與過度解讀。
一、包容與變異
文本細讀被引入到課程語境后,迅速成了語文教學中的新名詞。名家學者的論文著述,一線教師的積極追捧,使其成了教學觀摩研討的焦點,教育刊物開設專欄的主題……大家都為找到了一把打破現今語文閱讀教學困境的利器而歡欣鼓舞。對此,有人提出了“文本細讀異形化”的擔憂:“幾年前強調‘大語文’教育觀后,語文就成了一個筐,什么都往里裝,于是就有語文課切莫‘肥人田’而‘荒己園’的呼聲;再后來,‘生成性教學’一度風靡全國,于是出現了過度保護生成致使課堂教學高耗低效的無奈乃至課堂失控之后果……綜觀現實教學狀況,我們發現由于‘文本細讀’對‘細’的過于糾結和聚焦,其導致的反面作用已初見端倪,若任其膨脹,也許這股‘細’風不見得就是春風……”[1]有人還提出了現今文本細讀過“細”,導致語文教學本末倒置畸形發展,教材安排混亂,工具性與人文性主次不分;教師對文本細讀過度追新求異,折磨學生等觀點。
首先,要肯定的是,對文本細讀過度化的警醒意識,不隨波逐流、人云亦云的態度是十分可貴的,提出的問題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畢竟文本細讀運用于語文教學中還是屬于一個新生的事物,還沒有多少成熟的理論來約束和規范它,確實很容易深陷到“異形化”的泥沼之中難以自拔。但是,“任何一種新的理論出現,其所提示的新的觀念,都可以對舊有的各種學術研究投射出一種新的光照,使之從而可以獲得一種新的發現,并做出一種新的探討”[2]。新批評的“細讀”理論還未繁榮壯大就很快被替換下場,可是作為一種新的理論嘗試,它所提出的“文本細讀”,以文本為中心的思想,卻可以讓我們反觀語文閱讀教學,并回饋到其他文學研究之中。比如紅學,劉心武揭秘《紅樓夢》,在對金陵十二釵正副冊人選身份的敲定時,解答秦可卿身世之謎時,就是根據當中的詩詞,以及文章前后出現的一些線索和相關批語,通過細讀推理出來的。這時我們才發現,原來文本細讀確實有如此大的魅力。隨后,王崧舟等一線教師帶領我們“徜徉在言語之途”,在文本中“出生入死”。王老師對《小珊迪》這篇課文的細讀,對“小”的精彩闡釋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原來閱讀教學文本也可以這樣被解讀得意味盎然。
對文本細讀不斷擴大的內涵,有人提出了“包容性”的說法,認為“‘文本細讀’在立足文本這一基本點不變的條件下,有著強大的包容性,是一種能充分體現閱讀者個性的文本解讀方式”,這應該可以用作對“異形化”的一種回應。文本細讀從一個文藝批評的概念轉化為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內涵不變,而文本的外延卻很廣泛:新批評派文本細讀的文本是“作為有機整體的文學作品”[3],主要是指對詩歌的研究;朱熹的文本是經學文本;金圣嘆細讀限于小說、詩歌、戲曲文本;陳思和將其運用到文學史教學中,旨在指導學生細讀文學名著;竇桂梅指出教學中“細讀必須有一個物質前提——經典文本”[4]。
文本細讀的包容性源于文本外延的廣泛性,那么在文學閱讀教學的情境中,如何在恰當運用文本細讀為教學服務的同時,規避被“異形化”的風險,自然需要我們把握好文學閱讀教學情境這一具體外延之下文本細讀的內涵與實質,而這也正是本文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二、局限文本與過度解讀
文本細讀需要立足文本,一切從文本出發,這是任何語境下對文本細讀的闡釋不可缺少的根本要素。但在文學閱讀教學實際中,對文本的處理仍然易陷于兩個極端。
受英美新批評派“語義細讀”的影響,落于字、詞、句的窠臼之中難以自拔,習慣于對文本進行“大卸八塊式”的肢解,或是在追求語言分析的科學化道路中,受實證主義方法論的影響,單純為了分析文本而進入文本,“為了某一既定知識或觀點對文本進行分析、取證,煩瑣的解構與精確化的分析遮蔽了文學的本真,迷失了讀者自我,使更多體現著個人內在靈性與感悟的文學被‘科學’所異化”[5]。這就陷入了局限于文本的極端。我們要從文本的封閉中解放出來,但又要警惕陷入過度解讀的陷阱。有的教師選取主題過于宏大,從文章主題里隨意攫取一個話題發表自己的長篇大論,并不注重學生思維發展的過程。他們秉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在不斷超越文本的過程中展開一次次拔高語文的歷程,無形中給學生灌輸了這樣的印象,凡每篇課文必定反映了一個崇高的主題或一種偉大的思想。另一種過度解讀的方式不是拔高,而是隨意肢解文本的完整性,否認文本的確定性。例如,有教師教學《南郭先生》,當學生提出“南郭先生善于抓住時機”的解讀時,教師評價其“獨具匠心”。
對于文本把握到何種程度,是文學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決定著閱讀教學能否沿著正確的方向展開。唯有把握了在文學閱讀教學情境下文本細讀的特性,我們才能掌控細讀的力度和火候。
我們必須認識到,這些矛盾是文本細讀實踐發展中必然出現的結果,也許在以后的閱讀教學實踐中還會有其他新的矛盾出現。矛盾的出現只能促使我們更加積極地研究出好的對策和方法,研究與實踐相結合,從實踐中走出一條文本細讀更好地為文學閱讀教學服務的路子來。
參考文獻
[1]卓千峰.關于“文本細讀”異形化的思考[J].福建論壇,2009(7).
[2]葉嘉瑩.論詞學中之困惑與花間的女性敘寫及其影響[A].伽陵論詞叢稿[C].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223.
[3]李衛華.價值評判與文本細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4.
[4]竇桂梅.我這樣細讀文本[J].小學語文教師,2009(3).
[5]孫建龍.對當前文學閱讀教學中幾個基本問題的思考[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