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言學界,兩岸四地現代漢語對比研究已經持續較長一段時間了,特別是隨著香港與澳門先后回歸祖國,海峽兩岸經貿及文化交流持續進行,相關的研究也越來越受重視,研究成果也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與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于2012年10月27至28日在北京香山召開了第一屆兩岸四地現代漢語對比研究學術研討會,來自全國各地的40余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
會議的中心議題是兩岸四地的詞匯問題、詞典編纂和語法的差異與融合。主辦方邀請到了目前內地兩大相關詞典,即《兩岸常用詞典》和《全球華語詞典》的主要編纂、管理人員,就詞典編纂的緣起、過程、主要理念,對一些具體問題的處理方法以及今后工作的目標等,進行了較為全面的介紹和比較深入的探討。《兩岸常用詞典》大陸方主編李行健、副主編王鐵琨以及主要編寫者仇志群、徐復嶺等參會,而《全球華語詞典》則有商務印書館副總經理周洪波等人與會。
除詞匯與詞典問題之外,與會者還就其他比較廣泛的問題展開討論,其中有一些問題是以前的研究中沒有或很少涉及的,比如湖南師范大學曾常紅的海峽兩岸學術論文標題用語異同的比較,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郝琳的兩岸對外漢語教學政策、策略和方法異同的比較,中國傳媒大學何偉研究團隊的兩岸語音韻律差異及識別的實驗研究,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蘇金智的香港法律語言用詞研究等。來自澳門的程祥徽用格律詩的形式記錄了大量港澳地區特有新詞語,更是別開生面、引人入勝。
會議期間,代表們就兩岸四地現代漢語的差異及對比研究等相關議題展開了較為廣泛、深入的探討,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提出了以下幾個比較重要的理念:
第一,在研究中應當強調和突出層次性。山東大學葛本儀在發言中,根據目前的研究情況著重提出了這一點。葛本儀實際上是把層次性作為一種宏觀的思想和原則提出,同時也有非常強的針對性。兩岸四地現代漢語是一個由多種因素疊加構成的相當復雜的集合,要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就應當而且必須從不同層次的劃分入手,否則就只能流于粗放和粗疏。
第二,在多樣性基礎上進行傾向性的考察。華中師范大學儲澤祥基于兩岸語法對比研究提出這一重要的研究思路。所謂多樣性,是要全面考察兩岸四地某一或某些語言現象的全部形式和用法,以求取得全面的認識;而傾向性的選擇則更多地體現了這方面研究的特點。兩岸四地諸多語言現象的差異主要并不表現在有無區別,而是多少之別,因此無論差異還是融合,都只有相對性而沒有絕對性,換句話說,通常都表現為一種傾向性。因此,抓住了這樣的傾向性,實際上就等于抓住了差異的最主要方面。
第三,關于語料的一致性和穩定性問題。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蘇金智立足于香港法律語言研究提出了這一問題。現有的研究中,語料方面存在的問題比較突出,主要是來源復雜、同一性較差,這樣自然不利于得出準確客觀的結論。就香港的法律文書而言,一是內容豐富,涉及的語言現象眾多;二是穩定性強;三是規范性強。因此可以作為香港書面語言的代表性語料。如果把以上幾點作為兩岸四地語言對比研究的語料選取原則或重要的參考依據,相信一定會使目前的狀況有所改觀。
第四,關于工具書編纂的宏觀思考與具體設想。李行健全面歸納總結了兩岸四地語文現狀以及兩岸合編語文詞典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指出他們所做的工作其實是由兩岸的差異到化異為同的融合,而其最終目的,則是為應對全球化大潮中的語言競爭做準備。周洪波就下一步將要進行的《全球華語大詞典》工作提出了在現有基礎上加寬、加長和加厚的理念,其中心點是向工具書的應用目的回歸,表現在詞條的選擇上就是突出加寬(如收詞范圍擴大到旅游景點、美食等領域)和加長(如由當代及于現代、近代和古代)。此外,還有一個加厚的問題,即向更大的范圍和更多的領域延伸,如及于當代的文化、藝術等,而總的原則是厚今薄古、厚中薄外。我們圍繞上述兩個議題,從與會代表提交的論文中精選了24篇,編成一本論文集,作為我們這個系列性學術會議論文集的第一部。論文集中所收論文,不乏名家之作,且所收論文水平也比較高,大致反映了相關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和收獲。
(本文為刁晏斌主編、語文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兩岸四地現代漢語對比研究新收獲》的后記,略有改動,題目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