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一詞,由以前的小學“國語”和中學“國文”演變而來,包括口頭語言之“語”和書面語言之“文”。因此,語文姓“語”,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但是近年來,語文學科的純潔性受到了諸多損害,“泛語文課”“非語文課”頗為流行和泛濫。有人評價這些課什么課都像,就是不像語文課。然而,這些“泛語文課”“非語文課”,不止出現在日常的課堂上,還出現在一些知名的媒體上。
某權威期刊2013年第20期刊登了一篇很獨特的文章《課堂里響起獨立思考的聲音——我這樣教〈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作者劉老師怎樣教《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呢?現場試驗!他在“檢查預習、了解學情”和“細讀文本、理清脈絡”兩個環節之后,對文中主人公伽利略就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兩個鐵球從高處落下來,重的先落地輕的后落地”進行否定后提出的新觀點“兩個鐵球同時落地,跟鐵球輕重沒有關系”,來了個再否定,利用第二節語文課的整堂課時間,對伽利略的觀點進行了“大膽質疑、反復試驗”:先讓全班學生在桌子上拿起鉛筆、三角板、語文書、筆記本,噼里啪啦做起試驗,后又把全班學生帶到操場上,教師自己則爬到教學樓二樓,把預先準備好的兩個礦泉水瓶(一個未啟封,一個空瓶)同時往下扔,結果“驚心動魄、奇跡再現”,未啟封的有水的瓶子先著地,空瓶子后著地。教師自己反復做了兩次,兩個學生又上去先后做了兩次。最后回到教室,教師讓學生“學會思考、超越自我”——“不是道聽途說,就對權威結論不假思索地籠統接受”。
筆者讀后非常驚訝:這到底是語文課還是科學課?但更讓筆者驚訝的是:作為一家教育主流媒體,竟然刊登這樣的“語文課”,并且還鄭重其事地加上題為“學生的思考力從何而來”的“編者按”,褒獎說“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教師,帶著一群懵懂無知的孩子,就這樣走上了一條‘奇妙的探索之旅’”。
這不禁讓筆者想起一年前的另一件事。2012年2月8日,國內某知名報紙刊發了一篇專題報道文章《語文課可以變得很好玩》,文章第一段竟是這樣的“特寫鏡頭”:“從高中老師史金霞的課堂外走過,總能有些不一樣的發現。正在上課的教室里會傳出咿咿呀呀的黃梅戲,抑或是左小祖咒的歌曲《我不能悲傷地坐在你身旁》,正值青春期的學生會跟著老師一起哼唱蔡依林的情歌,他們甚至會大聲地爭論:‘早戀是個偽命題,愛情不應該有年齡限制’……”文章第二段緊接著說:“蘇州星海實驗中學這名語文老師,把自己的語文課定義為‘為教育正名,為語文松綁’。”
這兩個“媒體事件”,一先一后,一報一刊,夠典型,但也夠極端。如果說,后者的專題報道《語文課可以變得很好玩》可能將語文課導向“泛人文”的大道,走上“很好玩”的“松綁”之旅;那么前者的課例《我這樣教〈兩個鐵球同時著地〉》則可能讓語文課走得更遠,走上“泛科學”的大道,走上“奇妙的探索之旅”。
作為高校語文學科的課程與教學論教師,我面對媒體尤其是知名媒體上出現的這些“語文課”,總是多一分警惕,多一分憂慮,也多一分“積極性”。《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個文本出現在語文教科書上,教師在教學時應該做些什么呢?首先,需要引導學生掌握新的字和詞,正確認寫“違、妄、執”等字,正確讀寫“辯論、尋常、解答、信奉”等詞。其次,需要引導學生掌握本文作為表現一個人不迷信權威、執著探究真理類型的言語運用范例。這個范例在寫法上有兩個特點:一是通過從質疑、求證到公開試驗這樣的具體事例來表現人物品質,二是通過環境或側面描寫來烘托人物。這兩個寫法上的特點,要讓學生掌握得入腦又入心,教師就得設計出一系列方法。第一種方法,朗讀:在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中,先讀懂課文表達的內容和思想,再讀懂課文表達的形式和技巧。第二種方法,體驗,邊默讀邊體驗,先體驗課文表達的內容和思想,體驗主人公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著探究真理的科學態度和治學精神,讓自己的心靈獲得一份新的精神滋養:再體驗課文表達的形式和技巧,感受循序漸進的正面寫法和對比烘托的側面寫法融合起來的表達作用,讓自己的認知增加一種新的語用范例。第三種方法,比較:用刪減的方式來比較,比較刪去某些段落后伽利略的獨立人格和執著精神是不是表現得不充分了,或者刪去某個語句中的某些詞(比如“提出的問題很不尋常”中的“很不”,“常常使老師很難解答”中的“很難”,“這時大家才明白”中的“這時”和“才”,“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中的“原來”“也”“全都”……),是不是表達得不準確。學生在對課文的遣詞造句、謀篇布局進行充分的比較和咀嚼后,獲得感受和啟發,也獲得享受和提升。如果以上這些沒有做到,教師卻偏偏做起了其他學科該做的事,當起了所謂的科學試驗員,那不就是“荒了自己的田,種了別人的地”嗎?
語文學科要培養的是具有語言素養、語用特質的人,只有讓學生緊扣課文中的語言文字,細致地把玩欣賞,深入地質疑探究,才是走在語文的大道上。媒體為什么會把這些“泛語文課”甚至“非語文課”作為正面榜樣來宣傳和推廣呢?我想主要原因可能是媒體的編輯站得太高位,不是站在語文學科特有的區域來看語文,而是站在無學科分界的大教育領域來看語文,將教育要培養的人與語文學科要培養的人簡單地等同起來。作為媒體,尤其是知名媒體,必須明確:只有某位語文教師在培養學生語言文字的感受力、理解力、蓄積力和表達力方面,探索出了新穎的方法,形成了科學的做法,才值得作為正面的課例來宣傳和褒揚,才能形成真正的正能量。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推薦理由
媒體尤其是教育類媒體傳遞的信息對教師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堅守語文的本真,維護語文的純潔,媒體也應負起應盡的責任。在宣傳和報道時,媒體必須明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這一基本判斷,切莫為“泛語文課”甚至“非語文課”推波助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