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重文本的表達特色
用“講課文的方式來教語文”,聚焦的僅僅是“文章寫了什么”,而對于學生的語文素養來說,更為重要的是應該關注“文章是怎么寫的”,即文本的表達方式,也就是說要凸顯“文理”。這“文理”是指文本自身所蘊含的作者的思路、作品的文路以及語言文字的結構特色等,是語文作為工具性學科的本質特征。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本都具有獨特的結構形式和語言章法,是學生學習與借鑒的重要范本。注重文本的表達特色,應關注如下兩個方面。
1.關注作者的行文思路
葉圣陶認為:“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關注文本,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很有必要。這是理解文本的關鍵,有助于學生整體把握和準確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有利于引導學生順著作者的思路披文入情,體會真意,領悟情感,從而形成閱讀能力。
以《春聯》為例,文章條理清晰,短小精悍。首先用“有的……如……,有的……如……”的句式具體敘述了春聯內容的豐富多彩,接著用舉例的方式說明春聯具有對仗的特點,然后簡單介紹春聯的語言抑揚頓挫、和諧動聽,最后點明“讀春聯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理清了這樣的文路,就能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就能較為輕松地學習借鑒作者的寫作思路。
2.關注文本的語言特色
課文就是一個例子,是學習作者語言表達方式的有效載體。對于小學生而言,可重點關注以下內容。
(1)標點。標點符號不僅僅是表示停頓的記號,還有強化語氣、表達語句的性質及作用的功能。《包公審驢》一文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包公了解了案情,皺著眉頭想了想,把驚堂木一拍,大聲喊道:‘王朝,馬漢!趕緊把嘴套給驢套上!別給它吃,別給它喝!把它嚴嚴實實地關上三天!到時我再來審它!’”作者對包公語言的記述,用了五個感嘆號,每個短句都是一個感嘆句。透過這些感嘆號,我們除了可以充分感受包公的威嚴之外,還能看出,此時他對如何審理這起離奇的案子已是胸有成竹了。
(2)字詞。這是小學語文教學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除生字詞以外,學生往往會忽略那些看似普通、平淡的詞語,也不了解它們在語境中的作用,當然也就無法品讀出詞語背后的具體內容,體會不到真實情感,領悟不到表達的精妙。此時,教師就應該適當提醒。譬如,《落花生》中有一句話:“那晚上天氣不大好,可是父親也來了,實在很難得。”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比較“難得、很難得、實在很難得”這三組詞語,來體會作者的字面意、字中意和字外意,感受這樣的表達蘊含的深刻內涵及帶來的神奇效果。
(3)語句。通常,教師關注的是文本中的比喻、擬人、排比、反問等句子。其實,還有一些頗具特點的句子也非常值得品味與借鑒。《姥姥的剪紙》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你姥姥神了,剪貓像貓,剪虎像虎,剪只母雞能下蛋,剪只公雞能打鳴。”這是他人贊揚“我”姥姥的話語,樸素自然,卻充滿情趣。教學中,不妨設計這樣一則說話訓練:“我姥姥神了,剪_____像,_____剪_____像,_____剪,_____剪。”請學生用第一人稱來夸夸“我”姥姥還會剪什么,從而充分感受姥姥的剪紙神功。
二、強化學生的表達訓練
如果說,關注文本表達是教學的出發點,那么,關注學生的表達就是教學的落腳點。在教學時,教師應以文本內容與表達形式為憑借,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語言素養為基礎,創設口語交際和書面表達的讀寫結合點,讓學生在生本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中理解富有哲理的文本內涵,體悟作者或悲或喜的內心情感,積累和運用語言材料,提高表達能力。
對小學生表達能力的訓練主要有兩個方面。
1.“說”的訓練
總的原則是分段要求、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需要指出的是,課堂上的“說”,不只是教師講課,學生回答問題,而應是一種學生主動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自己思想的技能訓練。因此,對于這種“說”的能力的培養,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安排訓練的時間、任務和環境。對小學生“說”的要求主要有三個層級:
(1)響亮地說。這是說話訓練的起步要求,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做到“敢說”與“樂說”。在課上,教師可適當降低提問的難度,有時可以提很簡單的問題,或安排很容易的說話練習,讓所有學生都沒有心理障礙地、輕輕松松地說。對于說話聲音較低的學生,教師應提醒并鼓勵他們大聲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養成說話響亮的表達習慣。
(2)完整地說。即要求學生說完整的話,該有的元素一個都不能缺漏。學生口語表達時,很難全面地考慮問題,習慣于用一個詞語或一個短句,這是不完整的表現。賈志敏老師執教《爸爸的老師》一課時,設計了這樣一則說話練習:“起先,我以_____為。”他通過不斷提醒學生“說完整”,最終使學生達到了訓練的要求:“起先,我以為爸爸的老師是一個胡子很長、有滿肚子學問、比爸爸還要強的老數學家。”
(3)準確地說。這是指語言表達沒有語法錯誤,而且要做到生動、形象、得體,并能符合實際語境,揭示事物的本質。這是在語言“完整”基礎上的再提高,是對學生說話訓練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學《三顧茅廬》,在品讀“又等了一個時辰,諸葛亮才悠然醒來”之后,教師可以安排一則想象說話:“劉備急忙上前,說道:‘_____。’”這可引導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來揣摩劉備的心理,想象劉備的語言。訓練的重點是:想象要合理,說話要得體。
2.“寫”的訓練
除傳統的造句、看圖寫話等形式外,還有更多的訓練方式。接下來,就低、中、高年級的“寫”的訓練各舉一例。
(1)連詞寫話。低年級教學,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定的詞語,讓學生用上這些詞語來寫一個完整的句子,以此幫助學生積累詞匯,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教學《花園果園》一文,根據課文色彩鮮明的插圖,教師可以提供“粉紅的、雪白的、黃澄澄的、紅通通的”等一組形容詞,讓學生看圖連詞成句,說說花園的美麗景象和果園的豐收景象。
(2)模仿寫話。在關注文本語言表達特色的基礎上,對應地進行模仿寫話練習是強化語用、學習語言、內化語言的有效方式。如教學《包公審驢》,可仿照文中句子:“驢還是拴在樹上,驢背上的鞍子還是那個鞍子,套在驢嘴上的轡頭也是自己親手做的那個漂亮轡頭,可是驢卻是一頭毛色難看的瘦驢了!”用“……還是……還是……也是……可是……”的句式練習寫話。
(3)想象寫話。在充分挖掘與課文有聯系的故事因素之后,開展的想象寫話練習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表達,培養學生的創新品質。學習《臨死前的嚴監生》,在充分感知嚴監生的吝嗇性格特點之后,可以安排一則想象寫話練習:“晚飯后,趙氏又提起要借給兩位舅爺趕考盤纏的二兩銀子,嚴監生_____。”提示學生從人物的動作、語言、心理、神情等方面來刻畫嚴監生的性格特點。
三、優化教師的語言表達
小學語文教師的語言表達,應達到如下三個標準。
首先是規范性。有人稱之為“準確性”,也有人稱之為“科學性”,但筆者認為“規范性”更確切。因為,小學生處在口頭語言的發展期、書面語言的形成期,語文教師規范化的語言表達直接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語言表達水平。除說標準、規范的普通話外,教師語言還要做到符合語法要求,簡練明晰、通俗易懂,恰當使用詞語,推理講究邏輯。
其次是豐富性。在教學時,創設情景的語言要富有感染力,引入、過渡的語言要體現情節性,贊賞語言要有溫度,批評語言要理性。比如評價學生的發言,教師不能始終用“對!”“是的!”“很好!”等簡單的詞句來應付,而應該用心設計并使用豐富多彩的評價語:“你理解透徹,語言精當,表達流暢,我非常欣賞你!”“你的發言啟發了大家的思維,深深地震撼了大家。”“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呀!”“你懂得比老師還要多!”“你讀得比老師還要棒!”……
最后是生動性。語文課要想吸引小學生的目光和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在眾多因素中,教學語言的生動形象是關鍵。李燕杰老師說:“講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動的事例,最感人的情節,要繪聲繪色,細致刻畫,使聽眾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確,生動的教學語言讓學生愛聽,容易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再現事物的形象,增強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在傾聽與模仿中,學生的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