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見本刊2014年第3期)呈現了2013年各省市語文高考卷閱讀部分的典型選擇題,并從題干表達和試題考點的公開解釋兩個角度梳理了七類選擇題考查的能力要素和能力層級。以下將結合具體題目和答題思維過程兩個方面透視這些典型題目實際考查的閱讀能力情況。
三、典型題目實際檢測的閱讀能力
1.類型1具體題目測試能力分析
下列對××(概念或某個詞語)的理解(或表述)正確/不正確的一項是
這一類型的題目在較多省市高考中用到,看似比較簡單,但也有需要辨析之處。先看如下兩題:
1a下列對“微博粉絲”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天津卷)
1b下列對“粉墻”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上海卷)
以上兩個題目看似考點一致,命題思路一致,但若從答題過程來反觀這兩個題目,實則有較大差異。
1a中的“微博粉絲”是文中的重要詞語、重要概念,其實也是作者論述的對象。作者通篇都在說“微博粉絲”,因此,要真正理解作者所說的“微博粉絲”,需要關注全文。事實上,選項也指向了文中不同位置的不同信息。因此,學生答題過程可以是仔細通讀全文并整合相關信息,理解了作者所說的“微博粉絲”,然后比照選項,選擇正確項;也可能是并沒有細致和整體理解全文,而是有針對性地逐一將選項和文中相關部分比較,排除錯誤項,選出正確項。事實上,據不少學生反映,他們善于第二種答題模式。于是,雖然這個題目的公開解釋為“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義的能力”,但實際的答題過程則有可能是篩選比較信息的能力。這樣的題目似乎在較多省市出現。雖然幾乎成了約定俗成的考查套路,但還是有人發現了其中的不協調。湖北也有類似的一個題目:“下列對‘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試題分析者馮常林、史紹典忍不住表達了不解:“一般來說,這類題目的特點是,原文相關閱讀區域含有的信息遠遠大于題干提供的信息。比較信息之間的差異是求得錯誤(正確)說法的方法之一……本題的選項設計應該是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但是題干又似乎是對一個概念或是一句話意義的理解。題干與選項在邏輯關系上的認識值得探討。”[1]
相比之下,1b更像考查“理解詞語在文中的含義”。題中的“粉墻”出現在文章的最后兩個段落中,理解該詞需要讀懂這兩個段落,反過來,讀懂文章,也需要讀懂這兩個段落中的這個關鍵詞。題干和選項指向的內容范圍基本一致,答題的思維過程應該是看題目,重點讀文末兩個段落,根據理解從選項中選出正確項。略微有點遺憾的是,本題讓學生自己理解的空間不大,因為“粉墻”的含義在文中已經基本說明,選項中的正確選項與文中的表達非常接近,可能正由于此,本題的考點說明加入了“辨析篩選文中重要信息”。
比較1a、1b兩個題目,如果想考詞語、概念的理解,可能需要在兩個方面做選擇:一是詞語、概念本身的選擇,最好有聚焦,適當區分關鍵概念和文章論題,后者可能已經不是在考詞語或概念的理解,而是對文章的整體意思和細節信息的把握;二是選項的設置,避免面面俱到,鋪展太開。
2.類型2具體題目測試能力分析
2a對畫線句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2b關于中國畫對“靜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2a一目了然,要考查的是學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本來這一能力點的考查方式似乎沒有什么疑義,但因為2b類型的“意外”出現,促使我們就這一能力點的考查方式可以多做一些思考。
2b初看與1b相似,因為“靜寒之境”不僅與“微博粉絲”一樣,以一個概念的形象出現,而且它也是文章論述的對象本身,貫穿文章始末,但根據公開解釋,2b這個題目不是考查學生“理解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而是理解“重要句子的含義”。為何如此?需要結合選項設置來看。該題四個選項分別源于文章不同部位的相關句子。如試題分析者王玉強、陳魯峰所言:“該題的命題目的是考查考生對原文原句的理解能力。命題者是結合文本來命制的,所以一定要找到相關語句。要與原文對照來分析判讀。”[2]答題過程學生必須把原文句子和選項句子逐一比對,在理解文中句子的基礎上,判讀選項句子的含義是否與原文意思有別或有誤。可能是在這個意義上,該題的能力測試點被解釋為“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義”,即理解選項所指向的那幾個句子。
2a和2b的區別有兩個。其一,2a要求學生理解一個句子;2b要求學生理解四個句子或文中四個不同部位的相關語句。其二,2a明示了要學生所理解的句子;2b并未明示要學生理解的句子,而是需要學生根據選項找出文中對應的關鍵句。考一個句子還是幾個句子,考明示的句子還是暗示的句子,這些變化讓“理解句子的含義”有了多種考查的可能性。
然而,又有一點遺憾的是,像2b這類題目,它的關鍵和難度已經不在于“理解句子”本身,而在于快速找到相應的句子,并在原句子和選項句子之間進行信息層面的比對。可能正是因為有這個過程,所以有省市在解釋這一考點時會完整表達為“考查篩選文中信息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義的能力”。那么,這類題目似乎與“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義”的考點有了些距離,“篩選信息”倒有喧賓奪主之嫌。
3.類型3具體題目測試能力分析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現李豐為官不貪財的一組是
此類題目主要用于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測試。關于命題思路和答題思路,在一些公開解釋、指導中都已經說得比較清楚。關于命題思路,錢金濤指出:“一般是概括出選文中人物思想、品格、能力或物體特性等方面的一兩個特點作為篩選的標準,從原文中選擇幾個句子,讓考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選出符合題意的一項或一組,以考查考生把握人物、事物特征,歸納內容要點,篩選信息的能力。”[3]關于答題思路,韋永平認為:“篩選信息應重點把握五種對應關系:對象一致(人物對應);人事一致(人物與事件對應);人品一致(人物與其品行才干對應);事時一致(事件與發生時間對應);角度一致(表現角度如直接或間接、全部或部分,與題干對應)。”[4]
看似模式化,但這類題目能引領學生把握關鍵人物、關鍵事件,有利于促進學生從“文章閱讀”層面走近文言文,而非僅僅局限于字詞句的掌握。橫向比較,同類題目中,題目品質的差異主要在于選項的設置,即是否能圍繞題干中的關鍵條件設置相關選項,而盡量不要出現明顯的“張冠李戴”“答非所問”。另外,還要注意的是把握理解、歸納和信息篩選之間的關系。這類題目雖然以理解題干所指、選項語句意思和文本信息為基礎,但關鍵是根據題干要求選出合適信息。如果要聚焦信息篩選能力,那么選項不妨盡可能來自原文原始信息,如果選項是基于文意的提煉、綜合、過度加工,則有可能傾向于測試學生的理解、歸納等能力。
4.類型4具體題目測試能力分析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推斷正確/不正確的一項是
題干表述和關于此類題目的公開解釋中有一個明確而一致的概念“推斷”。在安德森等人的教育目標分類學修訂版中,對“推斷”(中文譯本用的是“推論”)的解釋是:“從提供的信息得出邏輯結論(例如在學習外語時,從例子中推論出語法原理)”,“推論”可替代的術語名稱有“結論、外推、內推、預測”。[5]
那么在我們實際的試題中落實的是怎樣的“推論”呢?題目是不是將“推斷”貫徹到底了呢?常見的出題方式是四個選項來自文中四個不同段落中的相關內容,學生要做的是把選項與原文內容、信息進行比對,判斷選項表達的正誤。我們會看到這樣的解題指導:“解題關鍵是考生認真篩選文中信息并加以比照,推斷結論是否符合原文信息。”[6](見天津卷解析)然而,這個過程中有多少“推斷”的成分就不確定了。一些試題分析中其實已經暴露出了這一問題,譬如:“……A和C都不涉及推斷,只有信息的分析和辨識……”[7](見湖南卷解析)雖然這一表述本意是告訴學生如何排除干擾項,但無意中揭示了命題問題。既然考的是推斷,那么應該盡可能保證整個題目、各個選項都讓學生的思維處于“推斷”層面,即引導學生經歷“從提供的信息得出邏輯結論”的過程,而不是在信息和信息之間進行比對。
偶爾,我們倒是能看到題干中沒有“推斷”兩字,但實際上傾向于考查“推斷”能力的題目,譬如“關于應用思想方法來讀書,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與典型題干(根據原文內容,下列推斷正確/不正確的一項是)比較,該題有一個核心話題“關于應用思想方法來讀書”,有聚焦,且聚焦于觀點、方法層面,較易于開發成推斷題。
5.類型5具體題目測試能力分析
下列對這篇小說/文章/詩歌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選項(一項或兩項)是
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選項(一項或兩項)是
此類題型深受各省市青睞,并且在一張卷子中有可能出現多次。那么,這類題型是不是就可以順理成章地被認為是主流、優秀題目呢?
這類題目題干表述都相對籠統,究竟能考查什么樣的能力?前已述及,從表2中所列出的各省市對該題考點的說明來看,這類題目涉及多個能力要素和能力層級。這在有關此類題型命題的一般思路介紹中得到印證:“此題型在設題時,往往有對材料主要內容的概括,有對主旨的提煉和表達,有對人物的評價,有對作者觀點態度、情感的分析,甚至對創作本身進行評價。此類題目信息量大,錯誤點設置隱秘,對考生的能力要求較高,需要考生有足夠的耐心,同時要了解常用的設題方式,以節省時間。”[8](見安徽卷解析)
由此可見,這類題目既涉及文本的方方面面,也可能涉及多種層次的閱讀能力。學生答此類題目的難度和關鍵已經不在于解決一個具體問題,而是需要在不同的文本內容、不同的思維層面之間切換、跳躍。雖然我們可以期待學生把握文本的方方面面,但在一個題目中關注文本太多方面,融入太多能力要素,是否恰當尚值得商榷。
與涉及面廣泛相對的,這類題目還通常具有另一個特點:題干看似較為籠統,指向文本的整體理解,但實際在設置選項時,又通常在文本細節信息上做文章。譬如,題目為“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這似乎是從大處、全局出發,但某個干擾項則是將原文一句話中的“在一定程度上”刪去而使得選項表達“絕對”,與原文有出入[9](見山東卷解析)。于是,這樣的題目,學生的答題過程實際又淪為將選項回歸于原文相應語段,在比較中辨析其正誤,與整體把握、概括、分析、賞析有了些距離。
6.類型6具體題目測試能力分析
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屬于/不屬于××××的一項是
這類題目出現頻率不是很高,但也較為典型,題干中有一個較為醒目的措辭“屬于/不屬于”,容易讓人聯想到教育目標分類學修訂版中的“歸屬”概念。教育目標分類學修訂版中“理解”“分析”都提到亞類“歸屬”,但是其有著兩種思維層次。理解中有亞類“分類”,替代名稱“類目化、歸屬”,定義和例子為:“確定某事物屬于某一個類目(如概念或原理)(例如將考查到的或描述過的心理混亂的案例分類)”;分析中的“歸屬”,替代名稱是“解構”,“確定潛在于呈現材料中的觀點、偏好、假定或意圖”,“涉及在超越基本理解之后延伸至推測隱藏在呈現材料中的觀點或意圖。例如,在閱讀有關美國內戰的亞特蘭大戰役的文段之后,學生需要確定作者是否采取北方或南方的觀點”。[10]
那么我們常見題目中所考的能力點是否清晰,是在哪個層面開發試題的?不妨來看兩個例題及其相關解釋:
6a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不屬于中國傳統節日式微現象的一項是(考查理解文章的內容和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
6b據《上〈三國志注〉表》所述,裴松之注《三國志》有四種情形,這條注文主要屬于下列中的哪一種?(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C。)
6a需要學生先理解文中所說的“中國傳統節日式微現象”,然后看選項中所說意思是否“屬于”文中表達意思范圍之內,“一般是利用似是而非的闡述來檢測學生把握文意、理解句子和篩選信息的能力”[11](見重慶卷解析)。這里既不涉及分類,也不涉及分析推測隱藏在呈現材料中的觀點。
6b有兩個閱讀材料,材料二說的是裴松之注《三國志》的四種情形,材料一是裴松之為《三國志·諸葛亮傳》所作的一條注文,這個題目要求學生判斷材料一屬于材料二中所說的哪種情形,考查的能力是安德森認知分類框架中“理解”的亞類:“類目化、歸屬”。
也就是說,其實我們還沒有考到真正“分析”層面的“歸屬”,最多是理解層面的“類目化、歸屬”,其間可能有技術問題,可能還有對于認知能力相關概念、實際思維過程的認識問題。
7.類型7具體題目測試能力分析
這類題目在題干的措辭上雖然與類型5不一樣,但在題目的設置取向和實際效果方面卻有一個潛在的相似之處。題干趨向于一個整體或全局問題,但選項則會在文章細節處入手。譬如,有一題“下列關于作者寫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選項之一是:“錢穆說過:如果老子其人其書的時代不明,那么先秦諸子學術思想的聯系和發展就無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別也無從談起。”這一選項對應的是原文中錢穆先生的話:“老子偽跡不彰,真相不白,則先秦諸子學術思想之系統條貫始終不明,其源流派別終無可言。”這句話中的“其”指代的是“先秦諸子”而非“《老子》和道家”,因此B選項不符合原文意思。也就是說,這個題目看似著眼于從作者寫作原因入手命題,但實際選項設置過程又回到了文本細節信息。學生可以不太在意作者“寫作原因”這個問題本身,而是“判斷選項信息所在文本區間,根據要求檢索出需要的信息,注意語言表達的準確和嚴密”[12](見全國新課標乙卷解析)。可能正是基于這一事實,所以在公開的考點解釋中,一般會寫道“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這一點。偶爾有省市會定位于相對純粹的“分析綜合能力”。相比之下,后者似乎與探究寫作原因這樣的任務要求更匹配。
另外,類型5和類型7在各省市能力解釋中有交叉之處,譬如“整合信息,綜合歸納”,如果想在這一層面考查,似乎類型7比類型5更可取,因為要求學生探尋作者寫作原因或其他具體、整體問題,可能比泛泛地問“下列說法正確或不正確的是……”更有意義。因為其間更能滲透閱讀方法、策略。
四、小結及待續
綜上,本文以2013年各省市語文高考卷為研究范圍,梳理了語文高考中常見、典型的選擇題。對這些題目的分析,主要切入點是題目測試的能力是什么,實際測試的能力是什么。為此,本文剖析了典型題目的題干表達、試題的公開解釋,以及題干與選項整合后的實際答題思維過程。由此,浮現出了如下一些事實:
第一,無論是關于考點的公開解釋中,還是實際題目答題思維過程的剖析中,都可以看到目前選擇題開發存在測試點理解、定位上的不清晰。核心能力和相關能力區分不清,由此出現一題涉及多個能力要素、多個能力層級的情況。
第二,題干提示的能力取向和選項設置隱含的能力取向可能不在一個層面;實際測試的能力和試圖測試的能力可能有距離。
第三,“篩選信息”,或者準確地說是“信息比對”似乎無處不在,其沒有成為一個獨立的能力點,卻幾乎滲透在各個類型的題目中。它不僅顯性地出現于各類題型的公開解釋中,事實上也蘊含于各類型具體題目的答題過程中。
那么,上述事實是否可以接受?是否可以有其他選擇?以及本文分析、突出這些問題的理據又是什么?則需另外撰文闡述。
參考文獻
[1][2][3][4][6][7][8][9][11][12]均見語文學習,2013(高考增刊).
[5][10]L.W.安德森等編著,皮連生主譯.學習、教學和評估的分類學——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修訂版(簡縮本)[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59,72.
【本文系2012年度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新課程背景下初中語文學業水平測試框架研究”(課題編號DHA12022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