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高考文言文閱讀命題遵循《考試大綱》的原則,在要求考生能閱讀淺易文言文的基礎上,設題考查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對文章內容和作者觀點態度的理解、對文言文的翻譯和斷句,分別測試識記、理解、分析綜合和鑒賞評價等多種能力。本人結合近三年高考文言文閱讀命題,總結出高考文言文復習“六要”,希望能有助于老師們更好地進行文言文閱讀復習指導。
一、要了解文言文閱讀選文與命題特點
第一,選材范圍較廣,選文內容豐富。選文大都體現“淺易”的特點,閱讀難度有所降低。選文類型以史傳文章為主,兼顧其他體裁。打破史傳類散文在高考文言文閱讀試題中一統天下的局面,有利于促進學生閱讀風格多樣化的文言作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各套試題的選材十分注重內容的可讀性和思想的導向性,突出人物的思想品格和傳統美德。以2013年為例,江蘇卷的李豐為官不貪財,遼寧卷的王堯臣為人正直,天津卷的姚敬恒輕財重義,經常接濟他人,全國課標Ⅱ卷的李揆深受朝廷器重等,這些材料都有很好的教育意義。
第二,閱讀量有所加大,篇幅略有增加。2011年17套試題選文的閱讀材料平均687字,2012年18套試題選文平均749字,2013年18套試題選文平均746字。近三年篇幅最長的是2011年山東卷,選文節選自《管子》的“桓公問治民于管子”,912字;篇幅最短的是2012年湖南卷,選文為鄭思肖的《自戒》,415字,另外,考查斷句的第9小題材料另選,四個選項共計196字。
第三,題型和分值相對穩定,個別試題獨具特色。三年來,大部分試題都是3至4個選擇題再加一個翻譯題,分值在19至22分之間;考查了文言實詞、文言虛詞、信息篩選、理解分析、文言翻譯等題型,在翻譯之外,部分試題考查文言斷句,定位為“賞析”的鑒賞分析題也在個別試卷中開始出現。部分省試題還涉及《論語》《孟子》等文化經典閱讀的考查。
二、要擴大文言實詞關注范圍
文言實詞主要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B級。由于文言實詞多為一詞多義,因此必須根據特定語境,結合文意判斷其意思;同時還要注意“古今異義”“通假字”及“詞類活用”等情況。答題時要將詞語放到具體語境中,根據上下文邏輯關系,根據詞語在句中的語法位置,根據對偶、排比、并列結構等句法特點加以推斷。
要做好此類題目,一是靠平時的積累,二是要學會借助上下文語言環境進行推敲。兩者合一,則可迎刃而解。復習策略上,許多教師把力氣花在早年《考試大綱》規定的120個常見文言實詞上。通過對考卷分析,這120個常見文言實詞在全國各套試題中覆蓋率并不高。2013年18套試題中,文言實詞一共考查了72個,在120個實詞范圍內的只有“疾、恨、謝、屬、知、假、度、及、質、堪”10個;2012年文言實詞的考查,考點在這個范圍內的只有“度、就、舉、鄙、善、易、假、勝、絕、卒、固、坐”12個;2011年文言實詞的考查,考點在這個范圍內的只有“歸、顧、易、當、修、徐、病、勸、從”9個。考生如果只盯住120個常見文言實詞,顯然是不夠用的。
三、要區別對待18個文言虛詞
關于文言虛詞的考查,《考試大綱》的表述是:“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并且將常見文言虛詞界定為18個,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重點考查考生在具體語境中理解、辨別文言虛詞不同用法的能力。
文言虛詞考查的形式,主要是判斷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項。對常見文言的考查,由于教材版本的不同,部分試卷比較虛詞的意義和用法,選句不再涉及教材內容,只選用考查文本的句子。近三年的高考試題中,“以”出現的頻率最高,共計考查19次;其次是“而”13次,“之”12次,“為”11次,“其”9次,“于”7次;“乃、且、所、則”5次,“因”4次。2011年“乎、若、焉、也、與、者”6個虛詞沒有考查,2012年“何、乃、若、焉、也、因”6個虛詞沒有考查,2013年“乎、若、焉、與”4個虛詞沒有考查。據此統計,我們對18個常見文言虛詞進一步分類,以便在復習指導中有所側重:
常考一級文言虛詞:以、而、之、為、其、于;
常考二級文言虛詞:乃、且、所、則、因;
少考三級文言虛詞:若、也、何、乎、者、與、焉。
文言虛詞試題中,命題涉及課內語句比較意義和用法的,每年都覆蓋了中學語文課本十幾篇文章。選句出現頻率最高的是《燭之武退秦師》《荊軻刺秦王》《鴻門宴》《廉頗藺相如列傳》《師說》《勸學》《蘭亭集序》《赤壁賦》《游褒禪山記》《歸去來兮辭》等篇目。2011年四川卷和湖南卷不約而同地選用《伶官傳序》中“爾其無忘乃父之志”的“其”作為考點。2012年天津卷和四川卷不約而同地選用《赤壁賦》中“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一句,分別考查“其”和“而”的意義及用法。2013年安徽、湖南、山東卷不約而同地選用《師說》中“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一句,并同時考查句中“乃”的意義和用法。
據此,我們提出文言虛詞復習策略——回歸課本:找基礎、找規律、找方法。人教版必修教材中,這10篇課文的基礎知識要抓牢夯實:《燭之武退秦師》《荊軻刺秦王》《鴻門宴》《游褒禪山記》《勸學》《過秦論》《師說》《廉頗藺相如列傳》《蘇武傳》《張衡傳》。不僅文言虛詞復習可以抓住這些課文,文言實詞、句式和用法、斷句和翻譯的知識基礎,也可以通過這些課文的復習,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強化。
四、要重視文言翻譯考“點”覆蓋面
在一個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其語法特點是綜合體現的,一個文言語句,可能既有實詞和虛詞的特殊運用,又有句式、詞類活用等方面的特殊用法,能夠較好地綜合檢測學生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的,應該莫過于文言翻譯題了。在文言文閱讀考查客觀題逐漸減少,主觀題分值逐漸增加的環境下,對文言虛詞、文言句式和用法的考查,往往都是通過文言翻譯來體現的。
近三年各套高考語文翻譯題中,包含了多種詞類活用的理解和分析。舉例如下:
隋監未遠,不可不察。(2011年浙江卷,“監”通“鑒”,引申為“教訓”。)
有華生者,世家江北,備諳村落者也。(2013年江西卷,“家”,名詞作動詞,“居住”。)
其水下飛潮音巖,引以給庖。(2012年福建卷,“下”,名詞作狀語,“向下”。)
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既要顧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考生必須認真閱讀所提供的材料,找準具體語境,仔細斟酌,強化得分“點”的意識,小心措辭,才能準確恰當地把句子翻譯出來。解答此類試題應注意:直譯為主,意譯為輔;要掌握文言句式的特點;要注意語句整體的通順完整。
五、要強化信息篩選和文意分析能力
篩選并提取信息是文言文閱讀考查的重點之一。最常見的是定向考查的方式,即挑選若干文句分別編為四組,要求排除干擾因素,找出全都說明某個問題的一組,選取與試題要求相適應的信息。根據閱讀材料具體情況的不同,命題形式也可出現不同的變化。2013年全國大綱卷要求考生篩選“表明杜瑗、慧度父子軍政才干的一組”,2013年全國課標Ⅰ卷要求考生篩選“全都表明馬文升勸諫皇上修身愛民內容的一組”,2011年湖北卷要求考生篩選“分別寫薄葬和厚葬的一組”,2013年江蘇卷要求考生篩選“全都表現李豐為官不貪財的一組”,2013年福建卷要求考生篩選“全都間接表現龍洞艱險的一組”。
解答此類試題,首先要準確理解題干文句的含義,分析題干的要求,這是篩選信息的前提和目標;然后逐一分析所給例句,推敲各選項文句所表達的內容是否與題干文句契合,篩選出符合題干要求的句子;要注意主人公、關鍵詞、正面側面等信息。命題時常采取張冠李戴的方法,即把其他人物所做之事強拉到另一個人物的身上。考生稍有疏忽,就會失分。
歸納要點、概括中心也是文言文閱讀考查的一個重點。如果單純理解語言方面的內容,則只能講通字句,無法對閱讀材料的主旨有深入的領會,更無法對之進行鑒賞評價。因而在分析基礎上的綜合,對文意的歸納概括就顯得十分重要。無論是歸納、分析還是概括,都是建立在讀懂全文基礎之上的。大多數試題要求選出“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設題方式基本穩定。
解答這類題型,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迅速找出文段中與選項相對應的原句并畫線,仔細對照字句;二是關注硬傷,即人物事跡張冠李戴、時間順序前后顛倒、原則性的翻譯錯誤;三要關注軟傷,如篡改文意、人物評價不當等。平時做練習,不要只關心錯了什么,一定要分辨出錯誤的類型。
六、要關注部分試卷中的特色新題型
近三年的文言文閱讀命題總體比較穩定,少數試題在命題和考查方式上也展露新意,值得關注。2011年湖南卷第8題:“結合文意,請你談談作者對嚴祺先的文章‘欣賞嘆詫’的原因。”命題用主觀題的形式考查對文章內容要點的概括,在文言文閱讀主觀題逐漸增加的趨勢下,這種思路很有借鑒意義。2011年上海卷第25題:“本文(蘇軾《稼說送張琥》)與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在寫作手法上有明顯的相似之處,對此加以分析。”試題將閱讀材料與高中課文進行比較閱讀,要求考生分析兩篇文章寫作手法的相似之處,注意到了課內與課外的聯系。
2013年文言文閱讀命題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考查,主觀題有明顯的增加。北京卷第10題:“文中第5段寫道‘美竊視彬笑’‘上亦大笑’,請分別簡述兩處‘笑’的緣由。”準確解答本題,一要結合文本,審清要求;二要議析結合,自圓其說。四川卷第11題:“第一卷文言文中,傳主金履祥是怎樣為學與為人的?請簡要概括。”命題一改往年傳統,把對原文有關內容理解和分析的考查由客觀題變成主觀題,要求考生簡要概括傳主金履祥的為學與為人,不僅考查了理解分析能力,也考查了語言表達能力。
浙江卷連續三年將“對原文的理解分析”提升到“賞析”的層級,考查考生的鑒賞評價能力。它要求考生能對所給語段的思想內容進行評說,對其形象、語言及表達技巧進行賞析。考查指向三個方面:一是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義,品味精彩語句的表現力;二是欣賞作品的形象,賞析作品的內涵,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三是對作品表現出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做出評價。
每年高考都有五六套試卷考查文言斷句,或者對原文畫波浪線的句子進行斷句,或者另選一個精短語段進行斷句。湖南卷2012年第9題設題如下:
A.且足下昔以單車之使/適萬乘之虜/遭時不遇/至于伏劍不顧/流離辛苦/幾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歸
B.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太山
C.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之厚也/一怵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
D.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也/筑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則是可為也
這道試題命題取材既不是閱讀材料中的語段,也不是一個獨立的語段,而是四個不同的語段,試題難度增大了很多,但這四段均是對人教版高中必修課文的補充,閱讀理解上對考生來說又不是完全陌生。從課內拓展到課外,命題很有啟示性。A項出自《答蘇武書》,是對必修四《蘇武傳》的補充;B項是《廉頗藺相如列傳》全文結尾時司馬遷的總結;C項出自呂祖謙的《東萊博議》,是評述秦穆公與晉國的利害關系;D項出自《孟子對滕文公》,是對《寡人之于國也》的延伸閱讀,強調民本思想。這種命題思路很有特色,頗具啟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