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語文教育,教學生識字,讀書,作文,有兩個重要之點:一是要符合本國語言文字的特點,一是要符合兒童和青少年學習本國語言文字的規律。在千百年長期的語文教育實踐之中,前人在這兩方面確實找到了一些門徑,積累了不少經驗。我們的責任應該是做一些分析研究,看看他們所用的方法之中,哪些是行之有效的,為什么會有效,哪些是不對頭的,為什么不對頭,進而明確哪些是應該丟棄的糟粕,哪些是可資借鑒的經驗,這些有益的經驗又應該怎樣同現代的科學成果結合起來,賦予舊的經驗以新的生命,使它得到發展和發揚。這樣,對于我們今天研究語文教育工作能有些參考作用,對于研究我國語言文字的特點也會有些益處。
——張志公《〈傳統語文教育初探〉序》
摘自《傳統語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10月版